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4018511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是凭借活用是关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材 是 凭 借 活 用 是 关 键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 马延灯 (电子邮箱:)【简介:马延灯,男,72、9 出生,党员,大专学历,泉州市骨干教师,县、市学科带头人,现任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教导主任。撰写教学论文在人教社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教学 、 江西教育 、 湖北教育 、 广东教育 、 教学月刊 、 贵州教育 、山西语文报 (小学教师版) 、 四川教育导报等省级以上 20多家教育刊物发表近 50篇,获奖 10多次;指导学生作文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刊物发表近 30篇等。 】摘要: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凭借,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语文训练的主要范例,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

2、要依托。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学,教师如何摒弃“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一、贴近生活让教材“立”起来;二、 精于取舍 让教材“实”起来;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宽”起来;四、以读为本让教材“活”起来。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在而有效。关键词:小语教材 教学 凭借 用教材教 活 用 实在 有效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凭借,是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语文训练的主要范例,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学,教师如何摒弃“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一、贴近生活让教材“立”起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远离了

3、学生的生活实际,变得单调、乏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生活为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经验世界,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为引导学生理解重难点,我在教学时,就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使学生从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介绍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出示“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

4、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等名人名言,顺势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此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说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最后再以“生命是什么?”为开头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谈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这样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积极地学习,情感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融入了生活的语文,学生在学习中也享受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 二、 精于取舍 让教材“实”起来精于取舍就是以现有教材为凭借,重新组合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文中,有一些知识学生能自己读懂,课堂上就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取舍,精选出知识点作为教学核心

5、,教师根据选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堂教学切入点,层层展开,巧妙引导,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相当遥远的课文,我采取“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法来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课中,我让先学生明白伯父的无奈和非痛及发出的中华不振的哀叹,重点处理第二件事,周恩来在外国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受外国人和中国巡警的欺负,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通过理解“耀武扬威、灯红酒绿”等几个关键成语,在课文的关键处让学生想象:“他们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会怎样训斥”?学生马上摆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你瞎眼了!”“没看见汽车吗”等,课文中的中国人

6、“只有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此时教室里悄然无声,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变得实在而有效。三、 拓展延伸让教材“宽”起来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应凭借这一例子,拓展学生阅读领域,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的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围绕“乡愁”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静夜思 、 回乡偶书这两首诗,整合成以“乡愁”为主题的教学版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古人借助不同的物象,表达了同样的乡愁。教材中像这样的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如同

7、一诗人不同篇目组合学习,同题名篇对比学习,同题材经典篇目综合学习等。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善于发现,勤于捕捉,精于利用。再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在探究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后,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报刊,寻找几篇与本文体裁和题材相似的文章生命的奇迹 、 感谢生命 、 人生如月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品味鉴赏。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想写成文字,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这样拓展延伸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四、以读为本让教材“活”起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

8、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朱作仁教授谈朗读时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在理解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通过感情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抓住课文精彩之处,领悟语言表达之妙。又如指导学生朗读生命 生命一文,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挣扎” 、 “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了作者对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学生在品读中,我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反问学生:“小瓜子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做值吗?”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充分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存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活出精彩,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这样学生在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了共鸣效应,达到了以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