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壮志换新天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401797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录片壮志换新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片壮志换新天(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录片壮志换新天这是 62 年前的 1950 年 3 月 18 日,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的一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写到:“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信的末尾,是留美学生署名,一共是 53 人。而就在公开信发表前的 1950 年 2 月底,这封信的发起人已经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驶离了美国的旧金山港口,这个 26 岁的年轻人,叫朱光亚,他已经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如果留在美国工作,他将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和其他留学生,

2、偏偏要回到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祖国。今天有些人或许很难理解,但在当时,朱光亚的理由不仅充分,而且是那样充满激情。【同期】朱光亚儿子朱明远:这个信念他一直是有的,就是为新中国。你要是问他为什么,这就是应了他那个好朋友叫彭桓武,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就是科学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期待。怎样回应这种期待,对中国共产党怎样践行自己的信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新的挑战。对此,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

3、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的确,中国共产党人用 28 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新世界呢?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自己的信仰之旗上,抒写新的传奇。信仰融入自强不屈的精神鸟巢,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它以巨大的门式钢架结构组成,全部用钢量为 11 万吨,它是今天中国国力的一个小小的展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1949 年中国的钢产量,不论品种和质量,全部加起来也只能建一个半鸟巢。作为鸟巢用钢的生产企业之一,鞍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艰难岁月。1948 年 2 月,鞍钢回到了人民手中。但这个旧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 1

4、945 年到 1947 年的 3 年时间里,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凄凉。当时,一位留用的日本冶炼专家断言:现在,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要出钢至少得要 20 年后。那时候,中国不仅仅没有钢铁,还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毛泽东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今天的鞍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然而,这样的辉煌是从60 多年前开始的,是用一个个破旧的螺栓、阀门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小螺丝钉铸成的。在今天鞍钢的一座座高炉下面,依然保留了许多小铁屋,这里存

5、放着炼铁高炉的 1000 多种零配件。这样的仓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孟泰仓库。1948 年的冬天,已经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被军代表请回了鞍钢,而当时孟泰一家已经断粮。【同期】孟泰长女孟庆珍:你们要是解放鞍山再晚一个礼拜,我们家就能死几口人,现在一颗粮食没有。他(军代表)说,哎呀,立刻就告诉警卫员给他拿了有 50 斤苞米,那个苞米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所以说老父亲也好、我也好,就到现在这个事儿我记忆犹新,我怎么也不会忘记党的温暖,救了我们全家。让孟泰最感动的是,军代表告诉他,从今天开始,鞍钢属于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从今天开始,鞍钢生产的每一吨钢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同期】孟泰长

6、女孟庆珍:我怎么能报答党的恩情,所以他就拿高炉也好,拿工厂真正当自己的家。所以鞍钢恢复生产的时候,我们工人要有志气,一定要把铁出来、钢出来。当时的鞍钢,方圆十几公里,孟泰带着他的工友奔波在十里厂区,拣回一根根铁线、一颗颗螺丝钉、一件件备品。短短数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在他的带动下,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 21 万多件,炼铁高炉逐步恢复了起来。1949 年 6 月,2 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从一片废墟到恢复生机,鞍钢人仅仅用了 16 个月。两个月之后的 8 月 1 日,孟泰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了新的政治生命。从此,孟泰“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走上了一条坚定的信仰

7、之路。中南海怀仁堂,解放以前一直是王公贵胄出入的地方。1950 年 9 月 25 日,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孟泰和 463 位普通劳动者走进这座殿堂,他们共有一个闪光的名字-“劳动模范”。在他们的笑容中绽放的,是一种新的激情和信仰,那就是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转化自强不屈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劳动奉献建设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这样把普通劳动者和新中国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有了这些用新的信仰武装起来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然而,就在这些劳动模范走进中南海 10 多天后,一场血火考验就不期而至。【同期】鸭绿江大

8、桥管理处讲解员:鸭绿江断桥,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单线铁路桥,始建于 1909 年,1911 年竣工通车,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请大家随我指的方向看,前面那个钢梁上的弹孔和弹眼,就是当时美军飞机轰炸的时候留下来的1950 年秋天,在美军轰炸机的轰炸下,鸭绿江大桥成为一座断桥,新生的共和国刚刚庆祝完第一个生日,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的挑战。1950 年,美国的钢产量是 8772 万吨,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而当时的中国,钢产量只有 60 万吨,基本上没有军事工业,部队的装备是缴获的“万国牌”。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的战争,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

9、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不战,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将无法挺起胸膛,就没有光明的前景。而力量对比悬殊,注定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就是在如此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屈的精神,同保家卫国的目标,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正是在这样的信仰感召下,他们以血肉之躯为新中国赢得了胜利和尊严。1950 年 11 月 29 日,志愿军连长、共产党员杨根思带一个排扼守一处高地,此前已连续击退号称“王牌军”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第 1 师的 8 次进攻。这时,全排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面对敌人的第 9 次进攻,已经负伤的杨根思平静地对两个伤员说:“你们下去,把重机

10、枪带下去,不能留给美国鬼子。”战友走后,他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拉着了最后一个炸药包的导火索,纵身扑向敌人。在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 290 余万志愿军官兵中,有 11 万多像杨根思这样的英雄儿女在作战中牺牲了。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同期】志愿军老战士李长熹:那时候冲在最前面的,可以说都是共产党员。我现在回想起来,所以战争取得胜利,对这些人来讲,(他们的)功劳最大。【字幕】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河口村断桥 志愿军过江处为保家卫国,这些英雄儿女在刚刚跨进新中国门槛的时候,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泽东的儿子,当时是北京机器总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他是第一批报名参加的志愿军战士

11、。但是,他别离新婚妻子到朝鲜仅仅34 天,就在敌机的轰炸中牺牲了。出发前,毛泽东曾同人谈起:“我是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牺牲后,他把穿过的一件白衬衣珍藏到自己去世。1953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专门接见了一位来自四川农村的老母亲邓芳芝,因为她像毛泽东一样,儿子也牺牲在了朝鲜。她的儿子,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去堵住敌人机枪的黄继光。领袖和人民,同样的付出,同样的感情,为的是同一个信仰,那就是自强不屈地建设和保卫新中国。上世纪 50 年代初,边打边建的新中国,只用了 3 年时间,就实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目标。到 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已经

12、取得巨大进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多年来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就这样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北京王府井商业街,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据说平均每天要接待 60 万名游客,被称为“中国第一街”。位于王府井大街中段的百货大楼门前,有一座雕像,他就是曾经在这里工作了 32 年,接待过近 400 万名顾客的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当年,张秉贵站柜台,被称为“燕京第九景”,就像北京的传统名胜“燕京八景”一样,充满魅力。【同期】张秉贵徒弟杜学昌:张师傅一到售货的时候,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同期】张秉贵儿子张朝和:第一层就是买糖的,第二层啊就是观摩的,好多人

13、都在那围着,有的外地顾客说,这卖什么的?【同期】张秉贵售货:首都糖的样数比较多,一样拿上二两好不好?一样都来点好不好?张秉贵有几手绝活,最著名的就是“一抓准”。不管顾客想要几斤几两,他都能一抓一个准。【同期】张秉贵徒弟杜学昌:一抓,98、99,你看这秤稍微有一点,他有时候有一个小动作,一点,就是扔进一块,正好正好。【同期】张秉贵售货:还有什么好的?还有一种带巧克力味道的奶油糖,那好那好在张秉贵的柜台前,许多人第一次发现,如此平凡的一种劳动,原来也能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同期】张秉贵儿子张朝和:他能够抓住顾客的心理,能够不让人急躁,又都很高兴,买了糖不光就吃点糖,他真是把温馨甜蜜传递到我们。在

14、卖糖的同时,把温暖送到顾客的心里。这样的服务,被称为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正是心里对待顾客有温暖的“一团火”,才可能有“一抓准”、“一口清”的劳动水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让劳动放射出灿烂的光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带来尊严,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劳动更是共产党员信仰最朴实的实现形式。“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个 21 岁的青年战士,一名共产党员,

15、他的名字叫雷锋。1962 年,雷锋在工作中牺牲时,只有 22岁。与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雷锋也喜欢时尚、热爱生活。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为什么却能够感动那么多人的心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雷锋做的事,件件平凡。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的成长。这些平凡的小事汇聚起来,却是那样的不凡,这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生前没有经历过战火的锤炼,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他又是伟大的,

16、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但要升华为雷锋式的“一滴水”,却必须用信仰去净化,用奉献去呵护,用执着去努力。这就是“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信仰,立下的时代坐标。信仰凝聚出创业精神【字幕】2011 年 11 月 14 日,大庆 1205 钻井队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搬迁经过一天的努力,大庆油田 1205 钻井队又一口新井即将开钻。这一天,也是 1205 钻井队老队长王进喜去世 41 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队员们以特有的方式,纪念他们的老队长,一个为中国石油工业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员。1959 年 10 月,王进喜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 10 年庆典。一天,他路过沙滩北大红楼附近时,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人:“汽车背的是啥?”有人告诉他:“那是煤气包,因为国家缺油,公共汽车改烧煤气了。”国家缺油到这个程度,对石油工人来说,实在是说不出来的痛楚。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街头哭了起来。【同期】原 1205 钻井队钻井工人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