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4013593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挖掘乡土文化素材 构建“乡土作文”课彭军选(甘肃武山县东顺初中,武山,741300)摘要:本文论述了乡土文化素材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 三阶段强化积累 ”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和实施“乡土作文 ”课的具体做法和点滴思考。关键词:乡土文化 素材 三阶段强化积累 教学模式 乡土作文课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感悟,我以为乡土文化素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在作文教学和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乡土文化素材,构建“ 乡土作文” 课。“乡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具有很多义项 ,我在此处专指“本乡本土 ”这

2、一意义 。所谓“ 乡土作文教学” 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下,指导学生叙写自己所在区域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的乡土生活,抒发自己热爱(关怀、忧伤、悲悯)家乡的自然、人事、文化习俗等情感的作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乡土生活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乡土文化素材”变成学生作文的血肉,让学生写出独抒“ 性灵” 的好作文。因此,挖掘和使用乡土文化素材便成为该教学法的关键和核心任务。一、乡土文化素材在学生作文中具有重要意义很久以前,毛泽东就提出“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 遗产的著名论断” 。近年来,文化界的有 识之士又变化和 发展了他的观点,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 创造性 转

3、化” 的建设性意见。乡土文化素材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厚的人文资源,有着广阔的写作资源开发前景,应该积极开发、利用。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是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作家创作风格的有力准绳。神奇浓郁的楚文化成就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湘西古老瑰丽的民俗风情造就了文学大师沈从文;柔美清丽的水乡走出了孙犁列宁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虽然,学生作文不是作家创作,但进行深层次分析,其写作心理和过程以及规律是毫无二致的,区别只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家的创作是主动的,而学生的写作是被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教师预设的指导、训练下进行的)这些伟人的教益和做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4、使我认识到乡土文化素材在学生作文中具有重要意义。1、乡土文化素材中有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有最易把握的主题,解决了学生无话想说、无话可说的难题。2、乡土文化素材的写作给学生提供了直接体现生活的机遇,让他们更真实地流露情感,解决了为文的本质问题。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各地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乡土文化资源。学生从小生活其中,会受到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会产生“ 恋乡情结” 。故乡的山、人、生活等都在其心灵中生根、发芽。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一旦有了宣泄的契机,便会真情四溢,还怎会矫情掩饰,说假话、大话、空话呢?3、乡土文化素材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搜集积累材料的习惯和能力。4

5、、乡土文化素材的写作,可以凸显学生的写作个性,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务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乡土文化素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视野和写作资源,给学生创造了自由介入作文的平台或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不同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现象、民风民俗都在孩子身上打上了深深地烙印,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农民的疾苦,劳动果实的珍贵,从而用活的教材升华了孩子的情感、价值观。二、乡土文化素材的搜集、开发途径 乡土文化素材犹如一座巨大的矿山,有着不可限量的开采潜能。教师要引导、组织、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帮学生打开通道,找到闪光的金子。乡土文化无处不在,他不仅镌刻在

6、本地的历史文物古迹之上,也藏匿在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中,更渗透在当地人民的言谈举止中(为了叙述方便,特以甘肃武山为例)1、武山自然风光优美,文物古迹较多,教师可建议或组织学生游览观光,激发其热爱家乡、大自然及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诱发写作欲望。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整理。(1)留心观察自然,并勤做观察记录,激活感受力,写感受、体悟,引来“源 头活水” 。(2)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搜集文化古迹遗存的间接材料,如名人题字、楹联、碑文及文物古迹介绍宣传性材料等都应摘录、归类,以备后用。(3)开展调查、采访,搜寻相关的历史轶事、神话传说等经过后人加工过的文字或言语材料,以增强素材的地域色彩及趣味性。

7、2、武山民风纯朴、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体验各种习俗节会,激发兴趣、陶冶性情。 3、武山地域广阔,人民勤劳,创造了许多特色工艺,如鸳鸯玉雕、柳编、草编、竹制农用器具等。此外,武山的大棚蔬菜更是享誉陇上,精耕细作。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及生产劳动现场,不仅可以发现写作素材,而且可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4、武山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武山旋鼓、秧歌、山歌等情韵别致。此外,在武山大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俗语、谚语等也是很好的乡土文化资源。 三、化材料为文章,构建乡土作文课那么,怎样利用乡土文化素材,构建“乡土作文课” 呢?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8、参考国内外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践了构建“ 乡土作文教学 课” 的作文教学改革。该教学法主要通过“三阶 段强化积累” 训练模式来实施。三阶段强化积累训练模式,主要用来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问题。 “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观察、感知、参与乡土生活,积累鲜活的乡土文化生活素材。二是积累学生在观察自然、参与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非理性和理性的经验、思考、感悟该训练模式有“一个目 标” 、“两个基本任务”、 “三大操作原理”,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此种作文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农村学生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难题,让学生“ 有话 想说”

9、 、“有话可说”,以期改善农村学校尴尬的作文教学现状。为了彻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我曾提出一个口号只要我会写(说)一句话,我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每到作文课上,我都让学生高声齐读,以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一个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植为文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在作文中反映独具特色的乡土生活、吐露真情,独抒性灵,已期达到创新的目的。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我觉得这一诗歌创作主张对老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下,教师为开发、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经常布置和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 ”、“话题作文” 。殊不知,没有材料积淀的苦思

10、冥想和所谓的“ 开放作文 ”(话题作文)只能让学生走入死胡同,为作文而说空话、假话、套 话、怪话因此,我以为中小学作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确立为文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让学生写身边的自然、人、乡土生活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日常生活作文 ”。两个基本任务: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体验、感悟习惯,并形成一定的搜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技能,构建“乡土文化素材库” ,解决学生的材料来源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解决为文的根本问题。二是教会学生选材、剪裁的技法,并能“优化” 乡土文化素材,化材料为作文。三个操作原理第一、乡土作文教学以“积累素材” 为主,讲授写作知识、技巧为辅。 乡土文化素材作文教学模式重

11、点解决学生的作文材料和材料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学生搜集、选取、优化材料上,不宜过多关注写作常识和技能的讲授。第二、乡土作文训练模式遵循“量变规律 ”,强调多写多练,从模仿到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写作训练不少于十四次,其他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其实,对课业繁重的学生来说,不少于一万字的课外练笔很难实现,更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因此,我以为只借助每学年十几次的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每周写一次作文,增大学生的写作量。第三、乡土作文教学实验强调“读写结合 ”,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以读促写。教师要具有“编者” 的眼光,在众多的 阅读 材料中为学生遴选出最适合最有效的乡土文化文本

12、(材料)供学生学习、摹写,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在教读这些文章的同时,结合课文实际,有 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 课中写作 ”,以读促写。例如,我在讲读安塞腰鼓、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以及春、 济南的秋天等课文时,都特别开辟了写作指导课,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模仿作文中的材料选择、详略安排、表现手法等,并联系学生所处的地域特色,让他们仿写句子、段落、片段等,让他们爱上写作,明白作文的真谛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地表达出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师生搜集整理、优化素材,构建“乡土文化材料库” 。 乡土文化素材内容庞杂、体例繁多,教师要引导并参与乡土文化素材库

13、的建构、指导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提取、选用,并进行系统的序列化训练,力求收到实效。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材料整理、分类、优化工作,确实做好深加工,构建乡土文化素材库,以便学生在作文中选取、使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乡土素材只是一些粗糙的未经加工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材料整理、分类、加工工作,力求“ 全、 细、精” ,建设 科学而系统的材料库。第二阶段、化材料为文章,构建乡土作文课1、给学生提供“ 写作素材表” ,提醒他 们回忆、发现乡土文化素材,选取最适合的写作材料。乡土文化素材表种类 乡土文化素材家庭生活我家的早晨 我家的沼气池 我家的小毛驴 我家的午饭 做饭 我的父母 快乐的一家 家庭

14、矛盾 我家的葡萄架 我家的鸡窝 和家人聊天 爷爷笑了学校生活我的老师 同桌 友情 考试 课间十分钟 第一次受批评 拔河比赛 学习的目的 落雪的校园 卫生大扫除 歌咏比赛 早恋社会生活家乡的胡同 新农村 打麦场 垃圾堆放点和父 亲锄草 割麦 金黄的油菜花 给小麦浇水 拔萝卜 卖菜 塑料大棚 又是一年清明时 第一次扭秧歌 随父亲种洋芋 爬山 耕地自然寂寞的早春 风 夏云 秋叶 渭河 冬雪 草坡 山峦 榆树 刺槐 希望的田野 水帘洞 武山温泉 老君山 旅行 剜苜蓿 躲雨 捡渭河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写观察作文我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便要求其准备一本很厚的“材料积累本”,作 为语文作业,并且当做平时

15、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乡土生活(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等),并且勤做观察记录。要求每周写 2-3 篇观察日记,在教师督促、展评下逐渐养成观察、勤写观察记录的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观察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观察方法。最好每一个月左右进行一次“ 材料积累本” 的展评、总结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方法、经验等的交流。同时,每学期开设 2-3 次 “观察课” ,让学生在第一节课观察图片、实物、自然等,然后进行相关探究、交流,在第二节课写“ 观察作文” 。3、诱导激活,培养学生的动情力和感悟力,写“心情日志”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失重要的非

16、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体验等,尤其是“ 感受力” 和“ 动情力” 。他们对大自然和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对血浓于水的母爱父恩麻木不仁。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内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甚至对亲人亲情也熟视无睹;心里只有索取,没有感恩,没有感情试想想,当学生的感情“缺席” 时,能 够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吗 ?为了呼唤学生“潜伏”的情感体验和动情力,我安排学生每周至少和家人交谈一次,让心灵相互沟通,并要求写下交谈的全过程和细节,最好还要附上“ 家长的话” 。从感受亲情开始,让学生寻找身边感动自己的人和事。4、在作文教学中,设置有针对性的文题或话题,让乡土性“命题”走进作文 课堂, 让乡土材料成为学生作文的血肉 ,烙上地域特色。如水帘洞游记、 走进草川大草原、 神奇的温泉疗养院、 武山黑梨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