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监测案例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401350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化监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动化监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动化监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动化监测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动化监测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化监测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化监测案例(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 监护等级综合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地铁车站、隧道等与上部结构施工区域的距离关系及地铁监护单位对施工监测的要求,综合确定本工程监护等级为特级。1.1.3.3 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3.3.1 相关规范规程(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08)(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4)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5)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 (DG/TJ08-2001-2006)(6)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DG/TJ08-2051-2008)(7) 上海

2、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 (SZ-08-2000)(8) 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 (上海市人民政府)3.3.2 甲方提供资料(1) 上海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监护分公司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作业项目施工委托监护登记表 。3.4 监测方案的编制原则根据地铁监护单位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的编制遵循原则如下:(1)设置的监测内容全面反映工程施工中地铁车站/隧道等结构的特征变化;(2)设置的监测点能反映所监测内容中各要素的特征变化;(3)采取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得当,符合现行技术规范、规程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2 四、监测方法技术2.1.4.1 监

3、测内容与监测范围4.1.1 监测内容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地铁设施在本工程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地铁设施的绝对安全。综合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地铁车站、隧道等与上部结构施工区域的相互关系及地铁监护单位对施工监测的要求,综合确定本工程监测设置以下几方面内容:(一)轨道交通主体结构监测(1)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垂直位移监测:监测车站主体及隧道受施工影响的垂直位移变化情况;(2)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结构平面位移监测:监测车站及隧道受施工影响的平面位移变化情况;(3)上行线车站结构平面位移自动化监测:监测车站上行线受施工影响的平面位移变化情况;(4)上、下行线隧道结构收敛变形监测:监测

4、圆形隧道受施工影响的收敛变形情况。(二)轨道交通附属结构监测(1)南京东路站附属风井及冷却塔监测:监测基坑西侧紧邻的两个附属风井及两个附属冷却塔的垂直位移及平面位移变化情况;(2)南京东路站附属 7#出入口监测:监测基坑西侧紧邻的 7#出入口的垂直位移及平面位移变化情况。(三)轨道交通结构收敛监测上行线车站结构收敛自动化监测:上行线隧道受施工影响的收敛变化情况。4.1.2 监测范围根据我院多年类似工程经验并结合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且距离地铁主体结构较近等特点,综合确定本项目监测范围为:垂直位移监测范围为基坑投影范围+两侧 6 倍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深度按最深 26 米) 。平面位移监测范围为基

5、坑投影范围+两侧 3 倍基坑开挖深度(开挖深度按最深 26 米) 。2.2.4.2 控制网的布设4.2.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4.2.1.1 资料、成果的利用路站附近远离施工影响范围外埋设一基本水准点为本工程监测沉降控制提供起算基准。4.2.1.2 高程基准本工程水准测量采用吴淞高程系统。4.2.1.3 监测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按照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 (DG/TJ08-2001-2006)以及其它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布设本工程监测专用高程控制网,以确保所布设的高程控制网满足本工程监测的要求。4.2.1.4 监测高程控制网的测量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埋设控制点的标志牌,进行检测高程控制网的定期联测

6、,并与长期沉降用水准点进行联测,为垂直位移监测提供依据。(1)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高程控制点检测时采用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精密水准测量仪器DiNi12 电子水准仪和与之配套的条码水准尺进行测量。该仪器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0.3mm。(2)作业步骤水准路线确认 监测点埋设 二等野外观测 外业计算 平差计算 资料整理 提交成果资料质检验收 成果资料归档。(3)方法和精度要求高程控制点的检测测量,将严格按照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中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进行。观测顺序。往测时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时奇数站为:前

7、-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的测站数均为偶数。往返测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具体观测线路见附图 6)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 4-1、4-2。 表 4-1 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技术指标( mm) 监测网等级 测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符合差、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适用范围一级 0.15 0.3 N0.45 N一级基坑工程监测二级 0.5 1.0 1.5 二级或三级基坑工 程监测三级 1.5 3.0 4.5 与城市水准点联测注:表中 N

8、 为测站数。表 4-2 垂直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mm) 监测网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计较差(m)视线离地面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差(mm)基辅分划高差之差(mm)一级 30 0.7 1.0 0.3 0.3 0.5二级 50 2.0 3.0 0.2 0.5 0.7三级 75 5.0 8.0 三丝能读数 2.0 3.0注: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 0.7m。同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4)路线水准测量路线水准测量采用 DiNi12 电子水准仪和与之配套的条码水准尺进行测量。该仪器每千米水准测量

9、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0.3mm。水准测量时严格按照表 4-1、表 4-2 中对测量的要求进行。定期进行对控制网进行检查测量(如一月一次) ,当基准点前后两次标高超过+1.0mm,即以新高程值为起算高程;对仪器进行定期检查(如一月一次) ,i 角不大于 6 秒,保证水准测量资料可靠性。(5)高程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地面高程控制点检测水准路线,在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全面核对无误后,采用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处理。平差时应注意各项精度指标是否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成果,应在分析后进行补测或重测。数据处理时根据各测段往返观测的高差,按规定进行各项改正,计算往返观测高差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偶

10、然中误差,最后根据闭合差调整后的高差推算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4.2.2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4.2.2.1 水平位移监测网布设结合本工程特点,在地面及下行线隧道各布设 1 条水平位移监测网。4.2.2.2 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1)仪器设备采用 TCRA1201 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2)监测网观测按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 (DG/TJ08-2001-2006)第 6.2 条对水平位移监测网的要求布设平面控制网,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技术要求如表 4-3:表 4-3 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监测网等级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一级 200 1.0 1.0

11、 1:200000二级 300 1.5 3.0 1:1000002.3.4.3 监测点布置原则本工程监测点布设原则见表 4-4。表 4-4 监测点布设原则表4.4 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方法4.4.1 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结构垂直位移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一侧的上行线道床上布设 42 个监测点,编号SCJ1SCJ42;在下行线道床上布设 42 个监测点,编号 XCJ1XCJ42。埋设:上、下行线道床垂直位移监测点在轨道道床上用电锤钻孔,埋进顶面为半圆形的不锈钢测量标志并用快干水泥固定或利用长期沉降监测点。测量仪器:沉降监测采用天宝 DINI-12 型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线条式铟钢尺,读数精度

12、0.01mm。 测量方法:每次观测均以埋设于南京东路站内的基本水准点作为起测点,在上、下行线隧道各布设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线,以各线路水准点为依据直接进行各监测点的水准测量。单点相邻两次的高程变化为本次垂直变化量,与初测高程的变化为累计垂直变化量。4.4.2 上、下行线车站及隧道结构平面位移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一侧上行线车站及隧道内布设 34 个监测点,编号 SWY1SWY34;在下行线车站及隧道内布设 34 个监测点,编号XWY1XWY34。埋设:在隧道管壁或车站墙体上安装平面监测点支架,如图 4-1。支架下半部为 2 个安装预留孔,用膨胀螺丝可以将支架固定于隧道管壁或墙体上。支架上半部分

13、为棱镜接头,圆棱镜可以直接套入支架上部的接头并锁紧,进行测量,见图 4-2。图 4-1 平面监测点支架 图 4-2 棱镜套入接头后进行测量测量仪器:平面位移监测采用 Leica TCRA1201 型多功能全站仪,测角精度 1”,测距精度 1+1.5ppm。测量方法:测量时,将测站置于适当部位,保证能与设置的平面监测点通视,每次测量时测站固定,如图 4-3 所示。同时在远离监测区域处设置 2 个后视点,用于设站定向以及测站稳定性的检查。当设站定向以及后视检核完成后,测量各个平面位移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并将坐标转换到以平行于隧道方向为 y 轴,垂至于隧道方向为 x 轴的坐标系 xoy 中。单点相邻两

14、次测量的 x 坐标变化为本次平面位移变化量,与初测 x 坐标的变化为累计平面位移变化量。4.4.3 上行线车站结构平面位移自动化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一侧上行线车站内布设 11 组监测点,墙体上下各布设 1 个,编号 ASWY1ASWY11; 安装部棱镜接头埋设:将监测用小棱镜(见图 4-3)用膨胀螺栓固定在车站上行线墙体上,每个断面上下各 1 个。专门制作支架,将全站仪固定在端头井与圆形隧道的共用墙体上,见图 4-4。图 4-3 专用监测棱镜 图 4-4 自动化监测测站位置测量仪器:自动化平面位移监测采用 Leica TCA1800 型多功能全站仪,测角精度 1”,测距精度 1+1ppm。

15、测量方法:测量时,全站仪固定在墙体上,保证能与设置的平面监测点通视,所有监测点将采用全站仪的自动目标照准功能,进行全自动测量。同时在远离监测区域处设置 2 个后视点,用于设站定向以及测站稳定性的检查。当设站定向以及后视检核完成后,测量各个平面位移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并将坐标转换到以平行于隧道方向为 y 轴,垂至于隧道方向为 x 轴的坐标系 xoy 中。单点相邻两次测量的 x 坐标变化为本次平面位移变化量,与初测 x 坐标的变化为累计平面位移变化量。所有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办公室,实现实时监测。4.4.4 上、下行线隧道结构收敛变形监测点位布置:在靠近基坑一侧的上行线隧道结构上布设 9 组监

16、测点,编号SSL1SSL9;在下行线隧道结构上布设 9 组监测点,编号 XSL1XSL9。埋设: L21 L2弦 长 .8m1弦 长 03BBAA图 4-5 监测点位分布图A-A布设:在隧道左右两侧中心位置沿腰部接缝上沿(隧道标准块与邻接块接缝上沿)画“+”字标记确定 A 和 A位置,并粘贴反射片。B-B布设:标准部分的地铁圆形隧道的每环隧道管片由 6 块管片拼装而成。其中,接缝宽度约为 1cm。按圆形隧道拼装理论计算,自腰部接缝下沿(隧道标准块与邻接块接缝下沿)量弦长0.803m, 端点即为圆形隧道水平向直径之端点。因此,测量圆形隧道直径的关键在于确定所测直径两端点的位置,按上述方法,参照隧道腰部拼装缝位置,可以比较准图 4-6 工字构件尺寸确得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