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卢汉铁路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07231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之洞与卢汉铁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之洞与卢汉铁路(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深受刺激,对芦汉铁路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1895 年 7 月 19 日,张之洞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指出:“中国应开铁路之地甚多,当以芦汉一路为先务。”因为“此路南北东西皆处适中,便于通引分布,实为诸路纲领;较之他路之地处一偏,利止一事者,轻重缓急,大有区别”。并强调认为“若巨款大举而不先造此路,以后物力愈绌,恐难再举。”(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 2 册,第 994 页。)在 7 月 30日致总署电中,又说:“查铁路以由汉口至芦沟一路为最要,此路四通八达,必宜先办,其余枝路,由此而推,如此方有纲领,有次第。”在这里,张之洞是将芦汉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大纲来考虑的。1

2、895年 9 月 6 日,张之洞致电总署提出中国铁路建设的线路规划。当时除了李鸿章已修的津沽铁路之外,还有当时传闻较多的两广总督谭继询已派员查勘的自湖北至江西、广州之路,亦即粤汉铁路的最初线路,张之洞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此路若能开通,则中国气脉大畅”; 并建议将粤汉铁路与芦汉铁路相互连接,南北贯通。此外,张之洞还以芦汉铁路为基础设计了五条线路:一是由河南孟津分修枝路人撞关至陕西省城西安;二是由河南许州以北分修枝路至河南省城开封以达山东济宁、清江;三是由磁州以北分修枝路在临清州以北筑桥跨运河至山东省城,以达烟台、威海;四是由上海修一路经苏、杭、镇江以达金陵;五是由通州造至张家口。( 苑书义等主

3、编: 张之洞全集,第 3 册,.第加 88 页。)张之洞规划的线路基本体现了芦汉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大纲的重要地位。 甲午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逼迫着中华民族必须发奋图强。俄国建筑西伯利亚铁路将构成对我国北部边境的战略包围,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加快中国铁路筹建步伐的要求。这时张之洞将芦汉铁路放置在欧亚铁路网的大格局来考虑,对它的重要地位又有了更深的知识。1897 年 5 月初,张之洞与王文韶联名电奏称:“窃谓芦汉一路,乃中国全路之大纲,将来南抵粤海,北接吉林,中权扼要,在此生发根基,亦在此气势畅通,全局自振,运载之利犹其末也。且俄人造路程功甚急,势必五年之后即催我与之相接,否则要求代造,我虽欲不接造而不

4、能,故芦汉干路论近效则联中国各省之气脉,论远效则通欧洲各国之转运,但患路工之不速,不患路利之不丰。”(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 9 册,第 7297 页。)同时提出: “臣等以为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芦汉不成,他路亦可知矣。”面临日益急迫的民族危机,张之洞心急如焚,忧心忡忡地分析说:“自光绪十五年初议铁路之日起,忽忽八年,自光绪二十一年下诏自强之日起,忽忽又三年,今则吉黑北路已经许俄代造,桂滇南路法亦来争代造,边患已岌岌不可终日,只有此中权干路犹可及时自主,而英、德耽耽虎视,几有不得此不快之意,种种谣言,皆从此出,若再当机不断,坐使外人藉端争攘,恐他日将无事可自主矣。

5、况西毕尔亚(西伯利亚)之路方日夜经营,我之干路则部款既请而未拨,洋债又议而未定,华股更观望而不前,或且枝节横生,利其中止,似此传播欧亚外人,将以为中国绝无自强之日,从此觊觎环生,祸且至于不可思议,此臣等不能不鳃鳃过虑者也。”(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 9 册,第 7297 页。)所以,芦汉铁路不仅被称作“中国铁路大纲”,而且被视为“中权干路”。芦汉铁路建设已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真正起点,也成为俄国建筑西伯利亚铁路的应对之策和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重要起点。1898 年 2 月 9 日,张之洞致电盛宣怀、王文韶,认为中国如能在四年内建成铁路,“或可稍支危局,可以作到弱而不亡四字”,( 许同萃:张文

6、襄公公犊稿,第 7245 页,商务印书馆,1920)希望尽快建成芦汉、粤汉、宁沪和宁汉等四条铁路。张之洞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希望建成的四条干线铁路均与芦汉铁路相连,构成了中国铁路网的骨干框架,维护了芦汉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大纲”的重要地位。张之洞对芦汉铁路地位的认识也得到清政府主管衙门的基本认同。因此,在甲午战争后,张之洞着眼于铁路经济价值考虑,加上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路权的优患意识驱动,使其开始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二、清政府批准修筑芦汉铁路原因分析李鸿章提出修筑津通铁路,因距离京师太近,有“资敌”、“扰民”和“夺民生计”的三大罪状,引起多数督抚的反对。而张之洞独辟蹊径,建议缓办津通铁路,先修芦汉铁路,很

7、快得到清政府的采纳,结束了持续十余年的铁路问题之争论。张之洞在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中,首先肯定修筑铁路是一件有利国计民生的事情,认为西方国家创行铁路,是近百年来“驯至富强之一大端”,中国“自不得不采长技以为自强之助”。同时提出修筑铁路须从“先择思达之通衙,首建干路,以为经营全局之计,以立循序渐进之基”的观点出发,权衡路线的利弊得失,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与其修建津通铁路,不如修芦汉铁路。张之洞强调芦汉铁路经过中国内陆腹地,不近海口,则无“资敌”之患;又主张铁路“尤以开通土货为急”,“守在利民”,又无“夺民生计”之忧。张之洞主张修筑芦汉铁路自然成为“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

8、”,这样既挡住了顽固派的攻击,又否定李鸿章的方案。同时又提出了修筑芦汉铁路的具体计划,拟将芦汉线划为四段,分段修筑,八年竣工。当然,清政府之所以同意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的建议,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张之洞对铁路的经济价值的认识影响了清政府决策层。在奏章里,张之洞对铁路的经济价值认识深刻,他认为:“窃以为今日铁路之用,尤以开通土货为急。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现在洋药、洋货之来源,无可杜遏,惟有设法多出土货、多销土货以救之,此乃王道养民立国之本源,并非西商争利会计之小数”。“苟有铁路,则机器可人,笨货可出,本轻费省,土货旺销,则可大剪出口税厘以鼓舞之”,( (请缓造津通

9、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 25,第 662 一 663 页。)同时,张之洞将铁路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相结合,“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炯是矣。方今强邻环伺,外患方殷,内而沿海沿江,外而辽东三省、秦陇沿边,回环何止万里,防不胜防,费不胜费。若无轮车铁路应援赴敌,以静待动,安所得无数良将精兵利炮巨铜而守之。夫守国函所以卫民,故利国之与利民实相表里,似宜先择四达之衡,首建干路以为经营全局之计,以立循序渐进之基”。(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 25,第 663 页。)其次,张之洞利用了统治集团中各派

10、系间的矛盾。中法战争结束后,张之洞在广东大办洋务企业,至 1889 年,他编练军队(广胜军) 、制造兵轮、开办新式水陆师学堂,并创办枪炮局、织布局等多家洋务企业。“深明事务,欲在南方造一局面,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建树功业相颉 颃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编,1946。)通过自身努力,张之洞拥有了相当实力,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殿军”。李鸿章身为直隶总督,从地理位置来讲,津通路在其所辖范围内,此路一旦修筑,必然使李鸿章势力大增,这是张之洞极不愿看到的,应该说也是张之洞奏缓建津通、改建芦汉路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相对当时刘铭传、李鸿章等人的铁路思想(如借洋款筑路、购买洋轨等)而言

11、,张之洞提出的利用土铁、杜外耗等观点修筑铁路,还是较为保守;芦汉铁路用八年时间完成也说明张之洞在当时并没有认识到修筑铁路的迫切性。但是西太后对他的奏折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因为张之洞缓建津通路的建议、修筑芦汉路的方式,满足了顽固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西太后不愿看到李鸿章北洋势力扩大,采取“抑李扬张”的策略,以扶持张之洞来牵制李鸿章,这也是张之洞能够在封疆大吏中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张之洞的奏章从内容上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为了防止顽固派的责难,张之洞把诸如运兵、转响、利嘈等各种修路宗旨,统统纳人他的“利民即利国”、“国民皆利”见解之中,这样便使那些持不同见解的争议者能够接受。同时,张之洞强调

12、缓修津通铁路,先修芦汉铁路,致使李鸿章也不能明言反对,因为他在妥办铁路事宜折中也曾认为:“查中国要道,南路宜修两条: 一由清江经山东,一由汉口经河南,俱达京师”。(必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 1994。)而奕奕则感到张之洞的方案既可以缓和反对者的意见,又可以不完全违背修路的初衷,也表示同意。李鸿章考虑到修铁路的阻力太大,承认芦汉铁路“由远而近,妙在推移”,张之洞之意“不过调停言路,不值与之辨难”,(详陈创修铁路本末,见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 3,第 28 一 31 页,光绪三十年至光绪三十一年上年金陵刻本。)也不得不表示同意。由此可见,清政府修筑铁路一开始就带有

13、统治集团派系角逐的痕迹。一些洋务大吏把修铁路作为巩固和扩展本集团势力的途径,而清政府最高统治者也把修筑铁路作为控制各派系势力消长的工具,清政府把铁路事宜划归中枢权臣奕箫主持下的海军衙门办理,并非随意而定;后来,在修筑中国近代铁路过程中,遭到来自各方势力的牵制,也绝非偶然现象。第三节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一、缓建芦汉铁路原因分析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的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有力支持,1889 年 8月,清政府将“力陈不可”筑路的湖广总督裕禄调走,改任盛京将军,并委派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自知调湖广与“自为创办铁路”有关( 致天津李中堂,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电犊 11,第 5360 页。),奕譞也提出

14、:“两头分办,由渐前进合拢”。(李中堂来电,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电犊11,第 5361 页。)9 月初,清政府下旨,拟照张之洞条陈,由卢沟桥直达汉口。现在先从两头试办:南由汉口至信阳,北由卢沟桥至正定府,其余再次第接办。并肿陈筹款、购地各节,所奏颇为赅备,业据一再筹议,规划精详,即可定计兴办。著派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衙门,将一切应行事宜妥筹开办,并派直隶按察使周馥、清河道潘骏德随同办理,以资熟手。此事造端宏远,实为自强要图,惟创始之际,难免群疑,著直隶、湖北、河南各督抚、削切出示晓谕绅民,毋得阻挠滋事,总期内外一心,官商合力,以藏全功,而裨至计。余均照所请行”。(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

15、),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 27,第 710 页。)芦汉铁路本可以“定计兴办”,然而 1889 年 10 月,张之洞上奏(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表达了修筑芦汉铁路的一些新思路。 首先,修筑铁路的“本末”之分。他认为:“就今日铁路一事论之,则不外耗为本,计利便为末,储材为先,兴工为后”,“销土货敌外货为先,征税、裕响为后”,在此基础上,张之洞修订第一次奏折中所拟的首段用洋轨、其余用中国自造钢轨的计划,提出全部用自造钢轨,以免“外耗太多”;对于借洋款筑路,张之洞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臣前奏铁路之益,专为销土货、开利源、塞漏危起见,若因铁路而先漏巨款,似与此举本意未免相决”,并由此而得出“

16、以积款、采铁、炼铁、教工四事为先,而勘路开工次之”的筑路顺序。( 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苑书义等主编: 张之洞全集,奏议 27,第 710 一 711 页。)按照张之洞的筑路顺序,芦汉铁路建设无疑是向后推延了。其次,修筑芦汉铁路的具体措施。张之洞从筹款、采铁、炼铁、教工等方面阐述了修筑芦汉铁路的措施,他说:“试就海署原奏需款三千万,限期十年之数计之,若将郑工新改海防捐例再酌减一二成,每年可收一百万以外至二三百万。洋药税厘除户部指拨外尚有盈余,每年亦可指拨一百万,此两款每年将及三百万,由户部提存专储为铁路之用。若仍不敷,竣工稍展一二年似亦无妨”,(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 27,第711 页。)即专用官款修筑芦汉铁路,这就排除了借洋债、商款修路的可能性。他认为可以在晋、粤、鄂三省铸铁,“有此三省之铁,即可供此干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