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形态的变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0460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形态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争形态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争形态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争形态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争形态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争形态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形态的变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的来说主要有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核武器时代,信息化作战时代。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时间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热兵器最早出现在 12 世纪时的中国南宋时期, 热兵器随后首先在欧洲普及,到了 16 世纪欧洲首先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到了 18 世纪,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来复枪,自动步枪,自动机枪等新的轻武器,滑膛炮,榴弹炮,迫击炮等自动化重武器相继出现,改变了整个战争形态,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首先使用了核武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武器时代,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战争形态

2、开始向信息化战争发展。基本可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两个时代,两个时代中又有不同的时期。最早的战争形态是石器时代的部落械斗,和街上混混打架一样,双方男壮为了争夺食物水源女人碰到一起互相对骂推搡,然后拿着木棍石斧互砍,然后还吃对方的肉,野蛮。接着人类有了青铜器,国王给士兵们装备上青铜兵器,双方列阵战斗。,这个时代也开始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战术:包围、埋伏、劫粮、反间、火攻当然在生产里低下的青铜器时代,青铜是非常贵重的,所以为了节省原料,通常是木矛的尖端装上一个铜的尖头。青铜剑那是只有将军们才能有的。同时,由于形成了国家,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双方参战的有被抓来手里塞上一支木棍做武器的壮丁,也有穿着犀牛

3、皮做的铠甲、手持青铜戟的精锐部队。而战车也出现在了战场。通常双方列阵,战车先冲锋,冲进敌人阵地里打乱阵型,再由步兵跟上接战。到了铁器时代战争的形式没有太大的改变,无非青铜器换成了铁器,战车换成了骑兵。一直到火器的出现。在火器出现的初期,它的威力虽大,但是火枪火炮制造昂贵,不容易使用,并没有成为战场主力。随着发展,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火器和冷兵器是互相并存的,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方阵:手持 3 米长长矛的步兵列于最前方,用于阻挡敌方骑兵,长矛兵的后面是火枪手,在人墙之后反复的射击、装填来打击敌人。接下来,就是真正的热兵器时代:再厚重的铠甲也挡不住子弹,于是士兵们放弃了铠甲,双方都是手持火枪在后方火炮的

4、掩护下对射(看过爱国者吗?)当然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当时的人真傻,双方都排着队互相放枪。其实这样做是有其道理的,认为古代人傻的人才是真的傻!因为 1,当时的士兵普遍训练不足,所以总是打着打着士兵就往回跑了。2,当时火枪装填慢、精度差,100 米以外就无法命中目标。所以将军让士兵们排在一起彼此提供安全感,身后由军官压阵,防止士兵溃散;同时在军官的指挥下一起放枪,瞬时间猛烈的火力能极大的打击敌方的士气,在削弱了敌方的士气之后再发动冲锋打垮敌人。想象一下,在猛烈的枪林弹雨之后是排山倒海扑来的敌人士兵,任谁都会在这个时候逃跑吧。这样的战争模式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步枪精度和射程都有了极大的

5、提高,子弹能飞行 1500 米、500 米内能轻松打中敌人。另外 机关枪这样的大杀器也问世。面对如此犀利的火力,只有白痴才会把自己的士兵排成一排站在空地上等着挨宰。于是双方挖战壕,长长的两条平行的沟,你一条我一条,双方士兵躲在战壕里对射。后方精度不大的大炮日夜不断的从远处轰击敌人战壕,希望有几颗炮弹能落进敌人战壕,杀伤敌人。而空中的飞机基本只是侦查用。可是自从有了坦克车,步兵的子弹对其没有任何效果,后方的大炮也无法准确命中移动的坦克,所以一时间坦克所向披靡。两辆刀枪不入的钢铁怪物冒着黑烟吐着火舌靠近敌人,敌人不战自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意识到了坦克和飞机的重要性。空中飞机轰炸、侦查、空

6、降、空战,地面上坦克步兵协同作战,现代战争的雏形已经显现。原子弹对战争形势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原子弹更多的是一种恫吓的筹码而非武器。到了海湾战争,形势又有所改变。制空权和科技成为了决定因素。伊拉克的百万雄师在联军的飞机轰炸下全无还手之力,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战争形态变化:信息化战争与机械化战争有何不同http:/news.QQ.com 2004 年 12 月 24 日 14:27 中国国防报 评论(0)输 入 关 键 词中国国防报2004 年 12 月 23 日报道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人类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争转变。那么这两种战争

7、形态到底有何不同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作战主导要素不同机械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物质力量。机械化战争中,杀伤破坏方式主要是武器的射程、 速度和杀伤力等化学能和机械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军队人力以及坦克、飞机、大炮和军舰等武器装备的品种和数量。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打的无一不是物质和能源。二战期间,交战国生产的军用飞机多达 70 余万架,其中,前苏联就达到 8000 架,欧洲主要国家和美、日的作战飞机也都达到了几千架;航空母舰多达 l40 余艘;潜艇达到了 1500 余艘,耗费物资和能源之巨大是空前的。与之相反的是,信息化战争的主导要素是信息,物质力量退居次要位置。

8、在信息化战争中,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拥有制陆权、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和制电磁权。而要有这些权,就得先拥有制信息权。制信息权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它能使敌军的物质力量在战场上失去效力,使已方的战斗力得到倍增。在“海湾战争”中,从物质力量来看,交战双方相差无几,伊军兵力 54 万,坦克 4280 辆,装甲车 2800 辆,火炮 3200 门;多国部队兵力 52.7 万人,坦克 2200 辆,装甲车 2800 辆。然而,由于多国部队掌握了制信息权,战场上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伊军在短时间内损失了 86%的坦克、55%的装甲车和 80%的火炮。作战指挥控制不同机械化战争的指挥控制,是横向连接的树状

9、结构。这种指挥控制网络就像大工业生产按行业、按流水线建立的控制体系一样,其特征是金字塔状,下面大上面小,所有来自前线的敌我双方的情报信息,必须逐级按照官职大小向上汇报,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命令也按照这样的树状模式逐级下达到前线或基层。这样,只要增加作战部队的数量,就必须扩大指挥机关的规模和层次。信息化战争的指挥控制是扁平状的网络结构。在纵向上,从最高指挥机构到最基层分队所形成的逐级控制关系虽仍然存在,但是,单兵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成了指挥体系的最小层次。在横向上,各指挥系统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它不仅包括平行指挥机构之间的联系,还包含非同一层次间指挥机构的横向联系;不仅包括不同军兵种各层次指挥机构的

10、联系,还包括同一军兵种平行指挥层次指挥机构间的联系。坦克还是机械化时代的坦克,加装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后,光学、红外等探测装置所发现的目标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存储和处理,能够经由无线数据链路发送给战术局域网络,战术局域网络经由战区局域网络可进行全球通播,从而连通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海空三军部队。这就使得指挥机构变少、指挥效能增大、抗毁能力提高。作战总体效能不同机械化战争中,作战是单一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战斗力是靠装备数量的累加来形成和保持的,“数量越多作战效能越高”;战争的胜利是靠一个个独立战斗和战役的集合来实现的。而在信息化战争中,数字化网络把分散配置和单独作战的部队连接在一起,把一个个小系统连接为

11、中系统,继而又连接为大系统,加之武器的射程、速度、杀伤破坏力的发展,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作战威力和作战能力。比如:侦察部队发现目标后,可将目标数据、图像等信息直接实时地传输给武器射手,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从而提高了作战效能和命中精度;陆军坦克部队在遇到敌人装甲部队或强火力点的拦阻时,可直接将目标参数通报给海军或空军,召唤远程精确打击火力进行支援,从而使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整体作战效能增强。 张自廉 卜金初 / 文百年战史:技术与装备如何改变战争形态2014-03-10 09:16:00 来源:学习时报中国日报 -看世界 +加关注 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12、回顾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历史上因军事思想落后而自食失败苦果的军事家们,由于他们习惯于历史地、片面地、静止地认识战争的发展变化,对军队建设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敏感,从而留下被动、失败的隐患。原标题:百年战史:技术与装备如何改变战争形态回顾战争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历史上因军事思想落后而自食失败苦果的军事家们,由于他们习惯于历史地、片面地、静止地认识战争的发展变化,对军队建设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敏感,从而留下被动、失败的隐患。“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今年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0 周年。回望人类百年战争史,我们不

13、由得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00 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战争面貌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究竟是如何推动战争演变的?这里面贯穿的规律、机制与主线是什么?本文拟就此做一点粗浅分析。先进军事技术作为传统战争形态的否定性力量,总是强制地推动作战方式的变革,引起战争形态的历史性变化在有文字记载的 5000 多年历史上,人类经历了近 1.5 万次大大小小的战争。纵观人类战争史,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样式,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战争形态而言,人类战争形态在经历了徒手战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和机械化战争形态后正向信息战形态转变。这些战争形态的转变又都是以武器装备使用为标志划分的

14、,都明显烙下了科技进步的印记。人类战争史上战争形态几次大的变革证明,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都是导致某种战争形态产生的重要因素,一种新的武器装备出现并被应用于战场上,战争形态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黑火药兵器刚一出现在战场上,由于其低廉的训练成本和巨大的杀伤力,立即导致战争规模空前加大,军队编成、作战样式、军事思想等也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火炮的出现使军队对城堡的攻坚能力大大提高,城堡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剧降低;火绳枪的出现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步兵开始占据战场的主导地位。可见,武器装备是形成战争形态的重要要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即陷于僵局,这是完全出人意料的。造成这种僵持局面的是机枪、铁

15、丝网和火炮。”这种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如此平凡的武器,当年给进攻一方构成了严重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正是由于机枪和铁丝网的出现,阵地防御被证明优于进攻。“在 1916 年凡尔登战役 10 个月的残杀中,德法两国军队共发射 4000 多万颗炮弹及成百万发子弹。进攻的一方德国以 45 万人的损失造成法国 55 万人的伤亡,结果几乎使双方都将血流尽。” 面对僵持不下的战局,各国军事家都迫切要求制造一种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还能运动的新式武器,用来突破敌方防御阵地。这就产生了研制“机枪破坏机器”的动机。坦克由此应运而生。虽然英国最先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只是由拖拉机改装的“丑陋的家伙”,而且可靠性很差,

16、能够冲到对方阵地的不到一半,但却丝毫不影响其作为堑壕战终结者的身份与地位。阵地战从此成为历史。随着飞机和导弹武器系统的出现和广泛运用,火力打击的范围骤然增大,空间也不再是遏制战争的天然屏障。按照传统观念,防御一方的幅员辽阔、作战纵深宽大,是削减对方攻击锐势,层层组织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有利条件。然而,在导弹武器特别是战略导弹出现以后,因其具有了“无限远”的作战能力,使得进攻者的“火力之手”可以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位置和角落。线式作战真正成为历史。因此,从技术角度看,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正是技术与装备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而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地进入信息社会,大量信息技术物化出各类繁多的由信息化弹药和信息化作战平台构成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也必然使信息化战争形态表现出与以往战争形态完全不同的特点与规律。从近几场带有高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特征的局部战争来看,信息化武器装备已经成为战场的主力军,在战场上发挥着机械化兵器所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技术与装备对于战争形态的改变是渐近式的,遵循从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