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04169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学生姓名 陈 振 华 学 号 1033004472701 指导教师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2010 秋 学 校 浙江电大玉环学院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0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内容提要在全球暴发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如何提高农民培训质量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创新农民培训思路,以探索研究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法、途径和载体,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步伐。本

2、文通过现有的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完善和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 农民 培训 培训质量 完善途径 针对性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1在全球暴发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如何提高农民培训质量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创新农民培训思路,以探索研究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法、途径和载体,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步伐。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的高低,就个体来说,决定着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从社会角度来说,已不断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的发展,必

3、须依靠农民自己来推动。因此,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以农村为主体的行政区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现在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政策层面的问题1、政府的政策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现有的各级政府的文件和指令,不乏关于农民培训的单项规章制度和号召,但大多没有准确的需求依据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站在农民角度分析和研究。许多政策、文件、指令的内容只是想当然,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闭门造车,显得脱离实际。不少激励措施在土地所有制和市场的作用下难以兑现和继续,逐渐失去了感召力和可操作性。出现了一边是对于生产技能的渴求,一边是并不适用的培训内

4、容的怪现象。造成了农民的培训意愿与培训行为之间的“沟”。2、缺乏有效地宣传、引导机制。受分税制后基层政府运作困难影响,许多村镇的基层领导,不重视对农民培训的宣传和引导,忽略了农民培训的重大社会效益,或受短期利益的影响,为了追逐“任期”内的政绩,对农民培训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农民培训事宜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发动,更谈不上进行积极引导,造成农民对培训缺乏认知和热情。上下级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可接受的培训途径或农民缺乏有效地获得培训信息的途径,培训宣传和引导机制不健全。3、缺乏系统的农民培训体系。从培训的渠道来看,主要通过教育部门的乡镇成教中心、各类职教学校搞农民扫盲教育和特种技能培训;

5、通过农业部门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教、农技等开展村组工程、绿证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及结合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培训;有关行政部门和村镇各用人单位进行行业、岗位培训。这些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各自为政,规模小,同时受部门和自身利益驱动,培训内容一般不是按农民需求设置而是按是否赚钱设置,因此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就成普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培训积极性。4、培训的检查评估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由于对农民培训的认知不足,对上级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2门布置的农民培训任务存在着完成任务应付检查的思想和做法。办培训班,搞培训活动,只重视量,不重视质,一开了之

6、,虎头蛇尾。(二)经费供应不足1、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区政府对农民培训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近两年来,全区加大了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客观上提高了全区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但对于现有存量劳动力或者说现有有效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培训和提高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大多村镇没有安排专项培训经费,从而根本无法安排培训的计划或根据农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企业经费投入缺乏。城市方面,受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影响,多数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也不愿意投入,而农民培训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又很薄弱,致使农民培训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

7、极大增加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难度。 3、难以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在引进外援资金和民间资本方面,由于部分领导认识不到位,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政策不配套,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阻碍了各种外资、民资有效投入农民培训。(三)师资力量的缺乏1、农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存在的体制障碍,农业部门吸纳人才的能力一直不强,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而且年龄老化,专业不专,缺乏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技术人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教师,特别是双师型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十分强。由于从事农民培训的

8、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又不了解农村实际,因而在培训中灌输文化知识较多,讲授实用技术较少;培训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偏差;缺少适合农村特点的教学手段,语言太书面化,农民无法理解并接受;全区农民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脉搏,不能紧密联系农村基层的实际,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的现实需要不合拍,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弱。(四)农民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在全区内的调查发现,农民在面对培训问题时,暴露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培训潜在需求强,实际参与不足。农民都深感自己掌握的生产实用技术相对简单、传统,对于很多的新技术、新品种也缺乏了解,非常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对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技能学习需求也非常迫

9、切,培训的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中表现出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不强。主要原因有四:第一、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3方式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采用新的科技,成本往往很高,超出了农民家庭的承受力;第二、农民对采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感到担忧,从而阻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学习。长久以来的农民生产习惯,使农民养成了注重现实的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宁愿沿用效率低但比较保险的传统技术,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收入;第三、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多数农民对一些新技术也很难完成。2、进城务工农民分布分散,集中培训

10、难。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由于这类人员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工作技能不强,加之盲目流动,而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量小于农村劳务输出量,许多务工人员只好闲散于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为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农民培训质量(一)通过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1、继续解放思想,提高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认知程度。针对政策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各级各类政府部分需要切实的解放思想,提高农民培训对农民个人、区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深入调查,针对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计划,使供需协调一致。2、建立有效地宣传途径,让农民及时有效的获得培训信息。

11、对农民的潜在培训需求进行积极地引导,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促使农民将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行动。政府做好引导员工作。3、科学整合农业科教资源,形成农民科技培训合力。要利用已健全的农村教育网络体系,以镇村党组织作为培训的主阵地,各涉农培训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全面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完善采用联合办学形式,使一些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资金汇拢起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合力。4、形成农民科技培训的长效机制。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加强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建立信息跟踪反馈制度,

12、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对受训学员实行培训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培训效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进入法制的轨道,制定一些农民参加培训的优惠政策。(二)通过增加投入,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经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应加大投入。必须建立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为辅的经费保障体制,逐步增加投入,为新农村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提供有力的财力保证,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的步伐。(三)通过促进校农合作,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41、利用学院和教科研单位提升师资力量。有效利用我们与扬州大学

13、农学院毗邻和里下河农科所的优势条件,由政府组织和牵头,地方积极配合,促进学院和科研所将科研与农科技培训、推广相结合,有效提高区内农科技培训的力量。利用区内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积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在培训方式上,应根据培训对象的新变化以及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做到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培训内容统一安排与“菜单”自选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闲时段集中培训和村社夜校临时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等,确保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水平。(四)通

14、过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促使农民变潜在需求为实际行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培训对象分散、培训内容较为庞杂、培训需求千差万别、培训时间有较强的季节性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培训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在培训组织设计上,要紧紧围绕农民和农时的需求,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组织,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培训方式与融入现代科技特点的先进培训方式可以交互应用,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远程辅导与田头把脉等方式均要灵活适时地采纳和应用。将教育对象分为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都能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科目培训(如科技知识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 。 参考文献:1农民需求与政府培训内容不再有“鸿沟” 中国青年报 2009 年 10 月 31 日2李寒 余思林 葛全胜 湖北省新型农民师资培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中国农村教育 2008 年 5 月3佚名 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 http:/ 年 9 月5郑功成 对农民工 问题的基本判断 工会工作,2006(6)6赵正州,王 鹏,杨道兵,等谈中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内涵、结构及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29-30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课程论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