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400134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前言部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玉米移栽机机架和传动系统设计前言玉米移栽技术概况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是获得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特点是把玉米田间栽培作业的主要过程,包括播种、出苗、选苗及幼苗管理等,提前在保护地里集中进行,由此改变了玉米传统的栽培方式,为获得玉米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在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短,温度年变化率大。采用保护地育苗,玉米的播种期可提早一个月,增加积温200,可在终霜后移栽,躲过霜冻、风、旱、虫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移栽玉米可提早成熟约10天,能避开秋季低温和早霜的侵害,因此有利于获得稳产高产。此外,采用玉米育苗移栽,还可将玉米生产向北推移,扩大生产面积。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都是一年二熟,两茬间的接茬矛

2、盾突出。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在北京地区可将播种期提前15天20天,从而可以使用中熟或晚熟品种,使夏玉米的产量达到10500 kg/hm2-12000 kg/hm2。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普遍采用一年三熟或间套种的栽培模式,各茬之间的接茬矛盾也非常突出,采用玉米育苗移栽,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并获得高产,使当季与全年的生产矛盾得到缓减。在保护地内育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便于管理,确保苗壮、苗齐和苗全,减少田间的间苗和补苗劳动,同时还能节省种子,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优点:一是能够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延长玉米的生育期,有利于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二是能够

3、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抗倒伏,抗病;三是可以比直播提前10天左右成熟;四是育苗移栽后的玉米表现为根深、苗壮、秆矮,且通过定向移栽可以使叶片有序排列,空间分布均匀,充分利用光能,因此比直播每亩多种5001000株;五是可以节约种子,每亩大田只需种子11.5公斤,比直播节约用种0.51公斤,降低生产成本现将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简介如下:(1)种子准备。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杂交品种。 (2)营养土准备。营养土要选用较为疏松、吸水通透性好,较肥沃的菜园土或其他类似的土壤。每亩需营养土100公斤加15公斤有机肥,2公斤进口复合肥。复合肥用水溶化后均匀浇到营养土拌均匀,并使土壤含水量充足。 (3)苗床选择

4、。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靠近大田、土壤肥沃的地方作为苗地。选好后精细整地,使其平整。苗床面积根据盘的大小而定。 (4)种子处理。在播种前两天,天气晴好时晒种24小时。然后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再催芽12天即可播种。 (5)适时播种。播种时,苗床表土先进行杀虫灭菌。拍平床土,排好秧盘(132孔穴盘) ,摆盘前浇足苗床底水。摆好盘后即可播种,播种时用食指或一小木棍压一小孔,每一小孔播一粒种子,胚根向下,播后覆土盖好种子。种子播好后用洒水壶浇水,使每盘、每孔营养土都有足够的水分。最后插拱棚盖遮阳网。 (6)苗床管理。苗床应时时保持湿润,一旦干燥即浇水,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1叶1心时在早上

5、9点左右揭网炼苗,切忌中午高温时揭网。 (7)适时移栽。待苗长至2叶1心或3叶1心时即可移栽,移栽时浇足定根水。玉米育苗移栽的主要问题玉米育苗移栽的优点早已被生产实践所证明,而且已被人们所接受。1996年,仅黑龙江省的玉米育苗移栽面积就达到20万hm2。限制这一技术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玉米育苗移栽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化移栽水平,已成为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关键问题。育苗技术落后。夏秋玉米的露地育苗目前多数都采用苗床育苗,秧苗生长不易控制,遇雨,秧苗容易徒长,使秧苗的质量下降。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一方面手工作业,加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玉米的价格不稳定,使由育

6、苗移栽所获得的增产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实现机械化育苗移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获得玉米稳产高产,提高玉米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玉米机械化育苗移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和田间管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奏效。目前,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育 苗 移 栽 技 术一、规范化育苗1、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距离移栽地较近或移栽地里。苗床地向阳有利于增大采光面和延长光合时间。背风是有利于增温、保墒,有利幼苗健壮生长。2、建造苗床。建造坑式苗床,一般宽1.5m,膜宽2m,苗床长度视地形及苗床面积而定。苗床面积一般按移栽1

7、亩需14.4m 2计算。苗床要求床底平整,并撒一层灰土,以利起苗。苗床要在育苗前一周准备好。3、营养土配制。营养土采用“55115”配方,即每亩本田苗床(即14.4m2)用500kg过筛的疏松肥沃表土或岩窝土,500kg筛细的优质腐熟有机肥或土杂肥,10kg筛细的过磷酸钙,1kg硫酸锌,500克硼肥加适量清粪水充分拌匀,其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床土配制好后即可使用。4、肥球制作。将事先拌好的营养土捏成直径5cm,高8cm的纺锤型球体,球中心凿一个筷子头大小,深约2.5cm的小窝凼,然后整齐错位排列在苗床内等待播种。5、催芽播种。播种前把经过精选的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用一开一凉约40的温水

8、浸种24小时后,捞起种子进行催芽24小时,当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种时将胚朝下播一粒催芽的种子于播种孔里,要求播种深度一致。6、盖土覆膜。种子播好后,撒盖11.5cm厚的细土,浇足、浇透水分,使表土略有水渍,待收水后,在苗床四周开一浅沟,用2m长的竹片每间隔1m搭一拱架,再覆膜保温育苗,四周用土压实,同时苗床周围施放杀鼠药防鼠害。7、播种期和播种量。海拔500m以下地区宜在3月上旬浸种催芽播种育苗,海拔500800m以上地区宜在3月中旬播种为宜,海拔800m以上地区3月下旬播种为宜。在适期播种范围内,要适时争早达到矮化敦实。亩用种量1.5kg。8、苗床管理。苗床管理主要是控制温度和湿度。出苗前

9、至二叶期:重点是保温, 膜内温度通常控制在2025,若超过30,要揭开膜的两端通风降温;膜内湿度掌握泥土不发白,如苗床表土发白,要揭膜浇水,并及时盖严,常保持土壤湿润。二叶期至炼苗前,重点是防止幼苗徒长,控制床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并经常喷水保质土壤湿润。炼苗移栽前7天左右,根据气温情况,逐渐增加揭膜面积,第一天揭膜1/3,第二天2/3,第三天即可全部揭开,移栽前一天浇足清粪水,以利定根成活。二、适时移栽,合理密植1、移栽:移栽苗龄一般以2叶一心期至3叶一心期为宜,最迟不要超过4叶一心期,移栽时间根据前作情况和苗龄来确定,玉米移栽于夏收作物的行间掌握前后作物共生期在30天左右,最多不超过40

10、天。移栽的关键是保护根系,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选择晴天或阴天移栽,雨天不宜移栽。移栽时按苗大小、强弱分级,分片移栽,并实行定向移栽,即叶片与行向垂直,移栽深度以齐茎上绿白分界处为佳。移栽前610天(或当天)大田开沟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500公斤/亩,尿素10公斤/亩,过磷酸钙2535公斤/亩,氯化钾520公斤/亩,混合肥作底肥,并覆土。移栽时将肥球等距、定向、错窝排列在沟里,栽后随即浇定根粪水,使根土自然紧密,再于其上盖一层干土,以减少蒸发。缓苗后,再浇一次返青水。及早追提苗肥与中耕松土,促使发根壮苗。2、移栽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或种植方式而定。宽窄行带状种植方式,依带状种植的宽度而定。分带轮

11、作以1.67m(5尺)开厢居多,即小麦、玉米带,各占0.83m(2.5尺),种植两行玉米,株距:2023cm(0.60.7尺),净作地:0.83+0.5m(2.5+1.5尺)23-25cm(0.70.75尺)。并根据品种确定合理种植密度。平展型移栽密度:3000株 /亩,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移栽密度:35004000株/ 亩。玉米移栽技术和普通大田玉米播种的差别玉米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目的在于:(1)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品质;(2)解决积温不足和接茬困难的问题,提高复种指数;(3)避开春旱或秋冻;(4)改套种为移栽,解决套种机械化收获困难的问题。可使玉米生产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但是,玉米移栽是一项

12、劳力密集、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的工作。因此,解决机械化配套是当前的关键问题。一、实现玉米移栽机械化的必要性实现机械化可以大大地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般可以提高生产率 2-3倍。此外,与人工移栽相比,机械化移栽能够提高栽植质量,保证秧苗移植的株距、行距、栽植深度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机械化移栽可以争取宝贵的时间,扩大移栽面积,降低人工成本。二、实现玉米移栽机械化的可行性(一)技术可行性 国内研制成功的几种半自动玉米移栽机已达到目前国外同类移栽机的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的 2ZDF 型导苗管式移栽机,栽植合格率可以达到 93以上,秧苗栽植的直立度、株距、行距及栽植深度完全

13、能够满足玉米移栽的农业技术要求,栽植速度可以达到60-70 株分。部分移栽机在移栽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起垄、注水、施肥等作业,也可以在小麦秸秆覆盖条件下进行免耕移栽。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大批量生产玉米移栽机,但从研究、试制和试验的结果来看,实现玉米移栽机械化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二)经济可行性 影响玉米移栽机械化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1)增产幅度;(2)劳动力成本;(3)玉米价格;(4)移栽机价格;(5)种植规模等。显然,移栽玉米的增产幅度与种植地区、品种、移栽方式及后期管理等因素有关;劳动力成本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玉米售价取决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移栽机的价格由于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价格较高,

14、目前二行玉米移栽机的价格大约为 5000-7000 元台,种植规模如果小于 10 公顷就难以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一般而言,如果通过玉米移栽,能够达到每公顷增产 2250 千克,在玉米售价不低于 1.0 元千克的条件下,则每公顷能够增加收益 750 元左右。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玉米机械化移栽在经济上也同样具有可行性。移栽机械移栽机械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关键设备。我国在 70 年代中期就研制了第一台用于玉米移栽的机械,之后,又陆续研制、开发和引进了多种适合于蔬菜、烟叶、甜菜等经济作物的移栽机械,但均因育苗技术落后,配套性能差,综合效益低等原因,都未得到推广应用,近几年来,随着育苗技术的发展,以及劳动

15、力成本的上升,推动了移栽机械的研制开发工作,又有多种新型移栽机械出现。中国农业大学也研制了一种导苗管式移栽机,并于 1996 年通过了国家农机具检测中心的检测鉴定。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研制使用的移栽机械都是半自动式的,全自动移栽机械因结构复杂,成本高,仅处在研究起步阶段。钳夹式移栽机依靠人工将秧苗喂入到安装在转动轮上的钳夹上,秧苗被夹持着随转动轮一起转动,栽植到土壤中。这种移栽机的结构简单,株距和栽植深度稳定,但作业速度低,一般为 30 株/min-45 株/min,而且容易夹伤秧苗,移栽的秧苗容易倾倒和被土壤掩埋。链夹式移栽机与钳夹式移栽机相似,秧苗由人工喂入到链夹上,链条由地轮驱动,并将秧苗

16、移栽到土壤中。由于只改变了传动方式,因此其性能与钳夹式移栽机相同。挠性圆盘移栽机人工将秧苗放置到两片可以变形的挠性圆盘内,圆盘转动将秧苗移栽到土壤中,这种移栽机的结构简单实用,但株距和移栽深度不稳定,也容易出现埋苗,同时,挠性圆盘的寿命也较短。导苗管式移栽机与上述三种移栽机相比,秧苗在导苗管式移栽机内的运动是自由的,非强制性的,因此不易伤苗。另一方面,喂入器是由水平转动的多个喂入筒构成,人工喂入时,其喂入速度可以提高,作业速度能达到 60 株/min-70 株/min,比钳夹式移栽机提高 30%-50%,但是,这种移栽机的结构比较复杂。不论采用哪种结构的移栽机械,都应保证移栽的秧苗直立,不伤苗,株距、栽植深度和行距均匀一致。随着生产的发展,对移栽机械的性能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提高移栽速度。在理论上,采用机械移栽是人工移栽速度的 4 倍-10 倍,但是,由于半自动化的机械移栽仍需要较多的辅助人员 (如苗的运输人员、机手等) ,实际上只是人工移栽的 2 倍-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