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399903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 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 20062007 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

2、,2006 年中国大学毕业生 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 120 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 年有 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 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 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 ,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 13 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

3、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 20 世纪 90 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 1 250 万人预计到 19962010 年平均新增 1 450 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145 万

4、,2003 年 212 万,2004 年达到 280 万,2005 年将超过 300 万,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5、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 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 7%,在地区的选择上 ,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6、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7、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

8、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 、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 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 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

9、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10、,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 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

11、、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

12、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胡修池 ,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 ,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 ,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 海潮出版社,1989. 42004 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