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97039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应急小组培训资料项目:急诊科常用仪器 内容:美敦力双向波除颤仪 资料来源:急诊科一、仪器构造:开关键能量调节充电钮放电键同步键心脏起搏键报警按钮返回键 选择键电极接口 电极板接口选项键放电键充电钮速率调节键护理应急小组培训资料二、除颤仪的工作原理除颤仪发出高能量、短时限脉冲电流通过心肌,使所有的心肌纤维瞬间同时除级,因而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异位心律。心脏复律术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技术,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一旦明确为室颤,应尽速用除颤器除颤,它是治疗室颤的有效方法。室颤发生的早期一般为粗颤,此时除颤易于成功,故应争取在两分钟内进行,否则心肌因缺氧由粗颤转为细颤,则除颤不易成功。在准备好除颤器

2、之前,应持续心脏按压。一次除颤未成,应当创造条件重复除颤。心脏电复律的目的 强迫心脏在瞬间几乎全部处于除极状态,造成瞬间停搏,使心肌各部分的活动相位一致,这样就可能让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重新起搏心脏,控制心搏转复为窦性心律。三、仪器操作1、打开电源开关2、确认除颤类型同步除颤: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小儿电极板电极板向下滑可取出小儿电极板护理应急小组培训资料非同步除颤:室颤、室扑、无脉搏性室速。无监护者连接除颤仪导连线,通过心电图确认除颤类型3、评估皮肤情况,涂导电糊评估皮肤是否潮湿,是否破损,有无体外启搏装置;在病人胸壁或电极板上涂上导电糊;4、能量选择非同步除颤:成人 150-200J,儿

3、童 24J/kg同步除颤:根据医嘱选择能量5、将电极板涂上导电糊(C 字形)或将 12 层盐水纱布放于相应除颤部位:胸骨右缘第 2 肋间,左第 5 肋间腋前线。6、将电极板放于胸壁相应位置,电极板与胸壁充分接触,7、请按屏幕上充电键或心尖电极板上充电键8、环视四周,保证周围人员离开,离床尺 9、再次观察心电示波,确认需要除颤10、同时按压电极板上两只红色放电键放电 11、放电毕,立即继续心脏胸外按压 四、除颤并发症心律失常: 早搏、室颤、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低血压肺水肿、栓塞。心肌损伤皮肤灼伤等五、除颤仪使用的注意事项1.除颤前应详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2.如患者带有植

4、入性起搏器,应注意避开起搏器部位至 2.5 厘米,去除病人身上所有金属物品。3.电极板的位置要准确,并与病人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心尖电极在左乳头左侧,电极板中线与腋中线对齐,胸骨电极在胸骨右缘第 2 肋间,或胸骨电极在胸骨左缘第 4 肋间,心尖电极在左肩部肩胛下区。4.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人的皮肤及床,以免触电,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应离床 1 尺。5.成人首次能量单相波:360J,双相波 120-200J;儿童除颤首次 2J/kg,若不成功改为 4J/kg。6.除颤电极板的按压压力成人 10kg,儿童:年龄2+87.对于细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处理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

5、,以提高成功率。8、电击部位的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 3-5 天后自行缓解。9、开胸除颤时电极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一般为 5-10WS。10、在充电满的状态时,可进行 90 次 200J 除颤,120 分钟的持续监护,70 分钟持续起搏,当电源红色报警灯亮时可进行 1020 次 200J 除颤。六、除颤仪保养1.电极板用后要用清洁纱布擦试干净备用。2.显示屏用干的软布或蘸有中性清洁剂清洁(如肥皂水等) 。护理应急小组培训资料3.专人保管,定点放置。4.除颤仪 24 小时充电备用状态。5.7-3 班每天擦拭仪器,每日二次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测(一次为 3:00 机器自测,另一次为早上拔除电源后的检测) ,并把检测结果保存于仪器登记本。6.仪器专管员每周对仪器的清洁度,性能进行检查:选择能量 360J,充电周期一般应小于 10S。单独按下每个除颤电机板上的放电按钮,除颤仪应不会放电,然后同时按下两个电极板上的放电按钮,除颤仪应能通过内部负载放电。7、每 3 个月 进行电容维护 1 次。电容维护的方法是: 由低到高选择 24 个能量值进行充电和放电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