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96566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知识提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 + 分析字 “六书”的概念:古人所认为的六种汉字形体构造方式及造字方法。 “六书”的名称: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六书”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 ) 清代戴震等提出四体二用说。 四体: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而得出的四种结构类型。二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象形、指事、会

2、意的区别: 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形” ; 一般是独体字,名词,没有其他意 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 指事字必然包含一个抽象符号。 指事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能单独成字。作业和书中出现的具体字的构字法及其本意 心 象形 寸 指事 受 象形 朝 会意 望 形声 息 会意字,本义是呼吸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 英,形声字,本义是花。 景,形声字,本义是日光 惊,形声字,本义是马受惊。 集,会意字,本义是鸟聚集 锦,形声字,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 旦,会意字,本义是早晨。 豪,形声字,本义是豪猪。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

3、间,缝隙,空隙。本义 发,射箭。本义填空训诂:解释词句的意义。 (训:解释词句的意义;诂:用现在的话解释古代的词句的意义。)训诂学:考证、推求、解释词句的意义的科学。古文经学:形成训诂学的推动力今文经书:靠口耳传授的儒家经典,到汉代先后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经书”。 (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书:秦统一之前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孝经)汉代:训诂学的开创期和第一座高峰郑玄东汉人,遍注群经(周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 毛诗笺 )尔雅:分类词典的雏形。 (作者:经过多人编撰,历史长久,西汉初成书。 ) (特点:集合一组同义词,集中进行解释。 ) (价值:保留

4、了许多词早期的含义。 ) (作用:保留了许多词早期的含义。 )方言:一部方言词典(作者:西汉的扬雄。 ) (特点:解释了许多方言词语。 )(价值:保留了许多古书中的方言词语的解释。 )说文解字:(作者:东汉的许慎。 )(特点:大量使用了形训的方式。( 价值:开辟了因形求义的道路。)释名:一部词典。(作者 :东汉的刘熙。)( 特点:大量使用了声训的方式。)(价值:暗示了音近义通的规律;开启了因声求义的方法)(价值: 暗示了音近义通的规律;开启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声训:使用音近或音同的词来解释目标词。音近义通:两个字若字音相同若相近,则意义上也往往有联 系。 魏晋至隋唐:训诂学的发展期隋代的切韵:

5、一本为汉字注音的书。 切韵的内容保存在宋代的广韵中(背景:魏晋至隋唐,语音的研究有了发展,如沈约发现了四声。 ) (目的:切韵的出现是为了统一通语和方言,为写诗压韵订立标准。 )(作者 :隋陆法言为首主持,与另八人编订了切韵 。)(特点:切韵的特点是使用反切法注音。 )(价值:使汉字有了明确的标准音)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合起来给另一个字注音的方法。相当于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取第二字的韵母加声调。宋元明:训诂学的衰落期北宋王圣美提出重要见解右文说右文说:形声字右边的声旁也能表义清代:训诂学的复兴期和第二座高峰,使训诂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顾炎武和戴震)理解 注解名称:传 最

6、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 ,把解释经的叫 “传”。紧接正文之后的是西 汉 初年毛亨的传(第一层注释对原诗中需要注释处加以注释)笺 “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笺云”二字的东汉 末年郑玄的笺(第二层注释补充毛亨对原诗缺注之处;注明毛亨注文所带来的有关 问题。 )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 “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疏 “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释正文,而

7、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疏”是疏通、疏解之义,因此 “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 疏后是唐代孔颖达的疏文。 (第三层注释补注原诗;补注毛传; 补注郑笺;每 层之间先用圆圈隔开,引首尾两三字以指出所注释内容之起止。因分属三项,所以要一层 一层地分别疏之。 ) 正义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 也可以叫 “正义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 。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

8、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笔记(札记)古注的理论探索与总结 正文或注文后有个 圆圈者,表示圈后为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有关的注音。 释义术语:曰、为、谓之在词前,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谓在词后,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犹 在词后。用同义词作注、义隔而通(即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以今语释古语、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表示同一意义) 。貌、之貌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释形容词,一般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的样子”。释语源

9、术语之言、之为言古注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两者音义相通,一般是同源字的关系。在词后。用“之言”注释的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时两者只是通其音,而不通其义。通其音而不通其义的字,不是同源字的关系,而是本字和通假字的关系。注音术语 :读若、读如古注中“读若”、 “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注音,在词后“读如”也用来解释通假字读为、读曰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明通假,即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词后古注中偶尔也有用“读为”来注音的。如字这是古注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

10、。 “如字 ”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应读它的本音。校勘术语: 当为、当作古注中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有时古注中“当为” 、 “当作”并非用来正误,而是用来表明通假。衍、脱(夺) “衍”即“ 衍文” ,又叫“衍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误添的字。 “脱”即“ 脱文” ,又称“ 夺 ”或“夺字”,古注中用此注明因传抄、刻印而脱漏的字句简答+理解音韵学: 声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值的构拟。字音的构成要素:声、韵、调。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

11、时代) 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 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 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四呼 汉语传统语音学为了表达声韵的拼合关系,根据韵母开头的实际发音,把韵母分为开口呼(ong)、齐齿呼(i ) 、合口呼(u) 、撮口呼(viong)四类 音韵学的必要性:古今语音的差异(押韵:专有名词的异读:形声字的声旁:通假字:双声叠韵:异文字的不用写法) 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一类的双唇音。 叶

12、韵说: 有人不是从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这一现象,而是认为这些诗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以求押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韵说”。错误的.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上古音(先秦两汉)调值中古的调类有平上去入四声 (切韵 广韵 韵镜 七音略)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中古音(魏晋至唐宋) ;近古音(元明清)现代音。 古代音韵学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韵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唐代格律诗四声不能通押。平、上、去、入四声各自为韵。 (登鹳雀楼 )韵类本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带声调的韵母。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类韵目韵书中韵部代表字。如广韵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

13、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 等。同韵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 206 个韵目韵摄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再归并,称为“摄”。等呼古代音韵学家根据不同韵头对韵母进行的分类。等,是音韵学家根据i介音的有无,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阴声韵指开韵尾和元音韵尾的韵;阳声韵 鼻音韵尾的韵(-n、-m、-ng 尾的)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k、-t 、-p 收尾) 对转 ,旁转 古人用此术语说明语音变化现象。对转,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韵失去鼻音韵尾-ng、-n 、-

14、m,入声韵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 旁转,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阳声韵中ang 与 ong,主要元音 a 与 o 可以转变。韵:(1)指韵母。 (2)指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音韵类聚。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也就是韵部的代表字韵部:(1)同“韵”(2)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韵类聚。中古音的代表著作, 广韵 (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 (切韵)中古音的声: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字母 :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如表示舌头清音用“ 端” 三十六个字

15、母: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半舌)来、 (半齿)日。 五音、七音 :“五音” 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七音” 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 ,和“ 半齿 ”(日纽) ,共是七类简答 诗律:诗歌有关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的规定。 诗律唐以前的情况:压韵灵活(压仄声韵;中途可换韵)对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的诗叫古体诗。 (包括唐以后的仿古诗) 诗律唐以及唐以后:压韵严格(只压平声韵,不能压仄声韵;)(一般不能中途换韵。) 、对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的诗叫近体诗,或格律诗。 押韵:在古代,严格而言,压韵的字须韵母的主要部分(韵腹、韵尾)与声调(平上去入)均相同。声调不同则韵不同。 平水韵: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为韵,后人减为韵,即平水韵,成为诗韵。 平: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上平声)先萧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