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399570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关键词目录第一章导言1.1本项研究的缘由1.2本项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分析2.1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背景分析2.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与特点2.3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途径2.4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原因第三章少数民族人口流向城市存在的不利问题分析3.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面临的问题3.2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给城市带来的问题第四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4.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政治文化的影响4.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第五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展对策5.1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

2、系,解决其基本生存发展问题5.2 将少数民族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5.3 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少数民族人口合法权益5.4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搞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第一章导言 1.1 本项研究的起缘城市中的少数民族主要由城市世居少数民族、城市新进少数民族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个部分组成。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一般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形成的,在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一定人口规模或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他们具有城市户口,而且大多是因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或统治者的需要,聚集于清真寺、喇嘛寺或兵营周围而形成少数民族聚落。城市新进少数民族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工作、学习

3、或通过政府有计划招工等形式进入城市并具备城市户籍的少数民族。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不具备城市户籍,却又在城市中居住并从事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活动的暂住少数民族人口,本文谈及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包括作短暂逗留的少数民族差旅人员。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的行政化管理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受自身的传统观念、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群众与外界的联系不多,其人口流动现象更是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同汉族人口一样,逐步摆脱封闭,走向开放,通过务工、经商等方式涌入城市,形成一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

4、下,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松动,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人口的流动成为无法逆转的潮流,许多少数民族走出大山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进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也改变了城市原有的民族结构,加速了城市的多民族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密切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自身获得了利益,改善了生活,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法制观念,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后,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

5、,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调试、城市民族关系、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现代城市管理的矛盾冲突、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等。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基础地位的问题,它不仅是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因素,也是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终融入城市紧密相联的问题。为此,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展开专项调研活动,加快针对流动少数民族的立法工作;二要各地区、各部门真正贯彻落实既定的法律法规,平等地对待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三要组织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搞好流动少数民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为少数

6、民族的现代化和民族共同繁荣做贡献。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对于这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处于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最活跃、最敏感的位置,这就决定今后我们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搞好城市民族关系,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来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1.2本项研究的意义通过本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民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民族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对有关问题的认识。通过调查了解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瓶颈

7、,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好的帮助,促进城市管理部门、城市常住居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向更加和谐团结的方向发展,实现武汉市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少数民族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一直是我国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传统上的研究重点,但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由于城市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的研究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的背景下,认真考察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状况,在学术和现实层面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2.1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背景分

8、析各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到清代民国时期,其基本面貌已大致稳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随着济社会的巨大变化。8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也由历史上的向西北流动转变为向东南沿海流动。少数民族中一些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也同汉族群众一样自发地向一些发达城市流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开放年代,少数民族人口开始纷纷走出偏僻的民族村寨涌入城市,从事经商务工等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在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每个

9、城市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尤其以大中城市居多。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大致发生于 80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形成了一定规模。2.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与特点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到海南的十个边境省区,居住着占全国近 70%的少数民族人口,仅西北、西南地区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 50%。就自然环境来说,以深居内陆的高原山区为主,寒冷、干旱的荒漠占了相当比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远离海岸线,距离海岸线越远,人口越多;距离海岸线越近,人口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点已达

10、到海拔 4880 米,为世界所罕见。从流动走向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向城市流动走向:一方面向本省(区)其他市县。对于那些长期处于闭塞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下大决心走出村寨时,往往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开始只在本地区城镇流动,其中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的省城、地区行署所在地和自治地区(州、县)首府最为集中。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流动人口中外地区汉族为主,他们占流入人口的 74.7,其次藏族占 14.8,藏族主要来自区内各地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当流入地离流出地距离越远时,流动成本就越高,流动风险就越大。对于流动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对本地区的周围环境比较熟悉,在本省(区)的一些中小城市或邻近的城市

11、进行就近流动,从经济、社会生活、民族心理等方面综合来看,成本低、风险比较小,可以为以后的流动积累一定得经验。另一方面,在本地区城镇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员经过初步锻炼后,开始把眼光投向外部更大的世界,开始走出本省向经济更发达的大中城市及特大城市进行省际流动。不论从地域上,还是从职业上,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总体上也遵循一般人口流动规律。但是,少数民族由于其自身特点,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着与全国流动人口不尽相同的特点。1、 人口数量、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2、民族成分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与内地、内陆与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各民族文化、科技、民俗等得到了的交流,许多少数民族不断

12、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逐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3、流动形式以务工经商为主。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经济活动为主,以个体经营为主要形式,多集中于商业、餐饮业等第二、三产业部门,小商小贩也占相当比例。4、流动趋势以劳动谋生为主。我国大中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的流动动机通常是赚钱,预期收入一旦达到,大多数人员仍然会选择返回家乡。5、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从地区来看,经济发达的城市,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较经济欠发达的城市要高。6、 “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员,民族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以及人们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等原因

13、,使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散于各行各业和各个区,但又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2.3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方式少数民族向城市的流动方式,与上世纪 80 年代起席卷全国的民工潮一样,基本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流动。这种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的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包括两种:这种流动指的是在城市中没有现成的老乡或亲友关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城市谋生。另一种是以亲友或老乡为中介的流动。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外出者都是借助亲友或老乡等媒介实现在城市中的就业或创业的。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在武汉从事拉面生意的绝大部分回族、撒拉族,从事餐饮、搬运、礼品经营等行业的大部分土家族,

14、部分从事餐饮业的维吾尔族,都属于这种流动方式。二、群体为单位的自发流动。这种流动方式主要也包括两种:1、少数民族地缘群体结伴流向城市。所谓地缘群体,是指“基因”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来自同一地方的少数民族,通常为纽带结伴进入城市,彼此之间可能是亲属,也可能不是,在城市住,从事相同的谋生方式,进入或离开城市通常都是以群体为位。2、少数民族业缘群体结伴流向城市。所谓业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少数民族流动者以相同的职业为纽带,组成相对稳定的群体,根据各地市场的需求流向不同的城市。三、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流动少数民族向城市的流动虽然以自发的流动为主,但也不乏一

15、些有组织的流动。例如,云南省劳动厅自1991 年起,由省劳务交流协会与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劳务输出协议。再如,1997 年以来,西安市民委先后与陕西省安康、汉中、宝鸡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地市民委联系协作,以当地劳动管理部门为渠道,在西安的一批大中型民族企业与宝鸡陇县固关回族乡、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劳务输入、输出协作关系。2.4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原因1、经济收入差距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认为,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高于乡村部门的一般工资

16、水平一个适当的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迁移到城市中去谋求新的职业。2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 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来看,2003 年全国耕地净减少量为 3806.1 万亩。这意味着我国耕地面积由 2002 年年末的 18.89 亿亩下降到 2003 年年末的 18.51亿亩,人均耕地由 1.47 亩降为 1.43 亩。4、政策因素长期以来受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人口的自由流动,往往受到人为地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管理制度与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城市居民系列福利制度四位一体,高度协同,与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铸造了城乡居民流动的四道门槛,不仅严格禁止了农村人口自发流向城市,也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使各种社会关系严重失衡。随着城市体制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