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97213 上传时间:2017-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业课教师如何教书育人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而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育人,专业课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创新、自主的人才。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教书育人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教书育人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方式主要是教学,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劳动特点就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生理、心理还在发育,思想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善

2、于模仿。教师可利用自己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引导作用。专业课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示范作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能潜移默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2务水平。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搞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课堂讲授中,专业课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由

3、于学生接触实践环节不多,现在教学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来演示工艺的流程操作过程,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利用模具进行实物教学,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其具体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露教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可通过提问形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出岔点进行纠错,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在课堂上单调枯燥的讲解易使学生的神经兴奋点降低,要融知识的科学性与语言的艺术性为一体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实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寻找理论知识与学生熟知

4、的实践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备好课、讲好课、提高课堂授课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课中用生动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慧,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教3学的语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听课中得到收获,增添乐趣。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等艺术要求,才能使授课语言体现出逻辑严谨、抑扬适当、幽默生动、

5、通俗易懂的鲜明艺术特色,从而保证课堂气氛处于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生动的良好境界。 (1)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要广泛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来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及其所以然,得到新的启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在教室内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还要考虑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 (2)课中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善于深思、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语言应技术采用委婉、温和的语气,而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并且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

6、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课中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机智性,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3)课后反思完善后续教学 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进行得失总结,总结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的地方,对于不足的地方,要思考怎4样改进,以促进以后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师生互动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学记中, “教学相长”原来指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的相互促进,亦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

7、”的不足,在“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教”的欠缺,二者相互促进。 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而今它还包括另外两层涵义,其一是学生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即学生也有教师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在教教师的同时,一方面教师获得了启发,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也有了顿悟;其二是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相互促进知识的理解。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

8、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5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

9、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一支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由于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专业课教师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调节及教育手段的改进等,都体现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

10、用。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知识的开拓、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学术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课教师决定着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6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

11、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 迟永长. 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方法J. 教育科学.95.02 2 张新民, 巩建中.谈教书育人的方法与途径 J.煤炭高等教育.94.01 3 关太端, 徐梅清,杨普江,马淑杰. 坚持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J.石油教育 95.12 Abstract:Teachingandeducatingisteachersresponsibility.Forth

12、especialtyteacherhisdutyistolecturetostudentsandpayattentiontoteachstudents.Hecanbringupstudentssinterestontheirprofessionandmakethemknownearestscienceandtechnology,sothattheycanadapttosocialneedsandbecomeinnovativeandinde7pendentpersons.Therefore,specialtyteacherneedtoimproveteachingqualityandeducatingstudents. KeyWords:teachingandeducatingteachingqualityclassroomtea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