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6323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战华工”的回顾与期待 时间:2013 年 05 月 26 日 更多 0 浏览量:1088 次 张建国一战期间,14 万华工远赴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对德作战,为协约国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得中国进入战胜国之列,然而战后几十年里,这个群体却被“遗忘”了。一段被集体“遗忘”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曾向表示,愿意将 1898 年租借的胶州湾有条件地交还中国。然而日本却警告中国不得接受德国的建议,并要求黄河以南为日本对德作战区,同时撤走这个区域的中国军队。在没有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日本派兵从龙口登陆占领了胶州湾。在战后“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又以夺取胶州湾为功,提出战前德国侵占的胶州湾领

2、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没想到的是,这一强盗逻辑,却得到英、法、美等国的支持。不仅如此,这些国家为了维护日本的利益,竟不顾 14 万华工同英法美联军一起浴血欧洲的事实,违背中国参战时的承诺, “恩将仇报”地抛出中国没派“一兵一卒”的论调。尽管中国代表在会上发出了“14 万华工在欧洲战场浴血奋战,有谁敢否认他们的贡献和作用”的呼声,但在那个“中国不过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的年代里,中国人的声音太微弱了。一战华工也因中国失去应有的地位受到西方的冷落与“有意识、有目的”的“遗忘” 。如果说西方国家的“遗忘” ,源自于忘恩负义的否定,那么中国的“遗忘”却源自于政权更迭后的各种

3、认识误区。中国历有“后朝”否“前朝”的思维习惯,为了说明“后朝”的正确,不加分析地对“前朝”进行“全盘否定” 。国民政府就是这样。与北洋政府对垒多年的南京政府,在北伐成功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后,便把中国的参战视为北洋政府软弱无能的表现,卖国求荣的“罪证” 。事实上,北洋政府“以工代兵”的参战目的是希望借战胜国之名,参与战后国际格局重组,改变国际地位,以废除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挣脱列强套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枷锁。这个计划曾得到蔡元培、李石增等一批社会精英的支持。就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看,北洋政府的决策既是无奈之举,又是“英明”之策。虽然中国在巴黎和会受挫,但从战后局势变化看,部分目的已经

4、达到。而国民政府的漠视与否定,使一战华工地位受到影响,10 多万归国华工也毫无尊严地沉寂于社会的一角。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维又被“一战”的性质牢牢地套住。长期以来,我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为非正义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一战华工是在帮助“恶狗”打“恶狗” ,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在与西方国家长期对垒的情况下,在政治问题极其敏感的年代,谁也不愿多言多语,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我们的史学家们大多都选择了回避。如我们的教科书,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参战的华工或轻描淡写,或闭而不谈。一件曾经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件就这样没能进入我们的正史,这种

5、现象也有人称之为选择性“遗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历史不但英国人、法国人遗忘,对中国人而言也成了一段陌生的往事。一个迟来的国际认同80 年过去后,情况发生逆转。尘封已久的历史终被打开面纱,一战华工的历史地位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承认。最先承认的是法国。一战结束以后,大约有 3000 名华工居留法国。这些旅法华工以及华侨华人为争取参战华工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88 年一战结束 70 周年之际,在留居法国华工和华人社团的不断呼吁要求下,法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档案,对两位在世老华工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在里昂车站附近的毛里斯德尼街口广场镶立了一块华工纪念铜牌。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致函华人社团:

6、“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兰西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他们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我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时隔 10 年之后,在一战结束 80 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又在巴黎 13 区华人社区的布迪古花园里为华工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中、法两种文字写道:“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19141918” 。2002 年清明节,法国北部的诺莱特华工墓园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旅法华侨华人、中国常驻法国机构的代表和法国各界人士近 800 人参与了这次活动。法国总统希拉克派代表参加并为公祭活动致信,在其致信中旅法华工被视为中法关系的先驱。“一战”结束 9

7、0 周年的 2008 年 11 月,法国巴黎再次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缅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捐躯的华工先辈。在活动中,法国国务秘书博克尔表示当年的西方列强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是不公正的。这是法国官方第一次对外承认“一战”后不公正对待了中国。在法国社会开始承认一战华工历史地位的同时,中国方面也有了态度。在 2002 年法国举行第一次大规模公祭活动时,时任中国驻法大使的吴健民代表中国政府对法国的举动表示赞赏,并表示一战华工“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是年,吴健民还在法国西部会见了最后一名在世华工106 岁的江苏老乡朱桂生。在国内,2007 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由吴建民作序的文明的

8、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算是一个风向标。该书把一战华工定位为“西方文明的拯救者” 。五洲传播出版社是国务院新闻办所属的出版机构,主要制作外宣品。因而,该书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有一定的导向作用。2009 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华工军团 ,可以看作是主流媒体的一个推进。该片以崭新的视角评价一战华工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旗帜鲜明地宣称:一战华工与北京、上海的青年一样,同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这样的评价,马上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诸如“没有一战华工,便没有五四运动”的文章相继刊发。与此同时,尘封了近百年的一战华工史也随着电视片的热播走进了千家万户。比利时的西部地区是当年华工集中服役的地方。时隔

9、 90 余后,华工在比利时的故事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华工为比利时做出的贡献以及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友谊亦被重新认识。2010 年 4 月,位于比利时伊珀尔市的佛兰德战地博物馆举办了“以铲代枪”华工与欧战特展。5 月,佛兰德战地博物馆又联合法国滨海大学共同举办了一战华工国际学术会议。在此期间,伊珀尔市举行了 Menin 门华工纪念会,波普林格市举行了华工纪念碑及雕塑揭幕仪式。中国驻比大使张援远、临时代办陈小明等分别应邀参加了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比利时人把一战华工视为“中比友谊的基石” 。最近,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准备今年 11 月份举办馆藏图片展,其中就有一战华工的专题。展览将

10、在堪培拉开幕,后在全国巡回展出。一篇尚未做完的文章在国内,从重现一战华工史方面讲,威海市充当了“率先”的角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8 与 1999 年威海市档案局两次到英国查档,发现不少关于一战华工的记载。2002年再次到英国查档时,便取道法国,实地考察了法国最大的华工墓地诺莱特华工墓。通过对法国时情的了解,凭着对华工的一片激情,回国后不久我便写了一篇悠悠岁月话一战华工的文章。此后,同行的杨机臣也写了一篇被遗忘的十五万“一战”华工长篇纪实文学。这些文章发表后马上引起关注。2008 年,威海市又以档案馆的名义同美国卡拉玛祖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以及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联合举办一战华工国际学

11、术会议,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的 40 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这次会议是以一战华工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极大,对一战华工史的研究与宣传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 年,威海市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电视纪录片华工军团 。这部长达 6 集270 分钟的专题片,内容详实,形象直观,创下了该栏目开播以来的收视率新高。2010 年,应比利时西法兰德斯省政府的邀请,由威海市副市长张波带队赴上海出席了纪念一战华工主题发布会。应该说,一战华工史的挖掘、宣传工作,已开始取得一些成就,但这只是一些

12、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历史资源,还缺乏一定的研究,大量的工作尚未破题。一笔值得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一战华工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资源,宝贵的文化财富。首先,她的历史意义重大。目前,有两个重要的观点已被学界所认可。一是一战华工为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际社会,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战华工用自己的血汗与生命,参与西方文明的拯救,为中国在战后的新世界秩序中取得了发言权。虽然巴黎和会做出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约 ,但正是因为中国代表团的据理力争和拒绝签字,才把“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并为山东问题在会后的迅速解决提供了契机。二是一战华工对中国的社会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鸦片战

13、争后,中国屡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人痛定思痛,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期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然而,一战华工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战胜国”地位,却在巴黎和会上被踢出圈外。于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国人另寻出路,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由此可以认为,一战华工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其次,她的影响范围很广。一战期间,英国招募的华工近 10 万,法国招募的华工近 5万。到达欧洲后,美军借用法招华工 1 万。华工出发时又途经加拿大;同华工“并肩作战”的有澳大利亚等协约国参战人员另外,参与华工招募以及为华工服务的还有西方多个国家的宗教团体与传

14、教士。因而可以说华工的影响波及到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 “一战华工”来源于中国,但是它的历史却是属于世界的。第三,一战华工是山东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战华工参战的直接诱因是“山东问题” ,而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与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因为“山东问题” 。因而可以说,一战华工的整个历史,无不是围绕着“山东问题”而展开的。不仅如此,山东还是一战华工的主要来源地,在英国招募的近 10 万人中,近 8 万人为山东人。其中以淄博、潍坊为最多。山东华工为中国走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首先是属于山东的。事发 90 余年后,最应给那些死去华工以慰藉的是山东人民。第四,与威海紧密相

15、联。由于当时的威海卫是英国的租借地,威海卫也由此成为招募中心与最大的出发港。据档案资料,从 1917 年 1 月 18 日至 1918 年 1 月 7 日,自威海卫放洋的华工共有 24 批,计 44079 人。华工出国后的薪金发放以及善后事宜,都由威海卫殖民政府代为负责。一张可能的城市名片一战爆发 100 周年在即,这为我们开发利用一战华工历史资源,参与国际宣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时机。“一战华工”是一个涉及中国与国际的大题材,它的开发利用最好由山东省来做,甚至由国家来做,但基础工作还得由地方先来做。如淄博已树华工纪念碑,还想建华工纪念林;潍坊几年前就派出官方调查组,四处搜寻一战华工的资料。青岛也

16、有充分的理由,因为沧口也是一个华工输出港。而作为一战华工最大输出港的威海,我认为:一、应借助于文化建设的有利形势,着力建造一战华工主题公园。其位置应是位于海都酒店门前的海源公园,这里原来是一片海滩,是华工进行体能训练的地方。公园东侧是高丽码头,是华工放洋登船的地方。二、恢复重建高丽码头。高丽码头是北洋海军修建的码头,是刘公岛与内陆的一个重要出口。但这座码头承载了众多悲凉的历史。北洋海军失败后,刘公岛上数以千计的海陆军官兵在日本兵的押送下,从该码头登陆。一战期间,又有 4 万多毫不知情的华工从这里登船,走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其中好多人踏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因而恢复重建这座码头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三、竖一战华工纪念碑。应建在公园中心,要与公园的格调相统一,与历史氛围相融合。四、建一战华工纪念馆。最好能在公园周边新建或改建,成为公园的一部分。五、创作推出一批一战华工文学作品。可多鼓励本地作家、甚至聘请外地“高手” ,创作一战华工为主题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必要时可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