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57735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GBZ5-2002)前言本标准的第 5.1 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 GB32341982 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过量的无机氟化合物可损害接触工人的健康,引起以骨骼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制定以骨骼改变的程度和累及的范围作为诊断分级的依据。本标准的附录 A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B、附录 C 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湖南省劳动卫生研究所、湖南省冶金防护所、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职业病医院负责起

2、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工业性氟病是由于工作中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以骨骼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骨骼改变可由 X 射线检查发现。最先出现于躯干骨尤其是骨盆和腰椎,继而桡、尺骨和胫、腓骨亦可受累。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浓,交叉成网织状,呈“纱布样”或“麻袋纹样” ,严重者如“大理石样” 。桡骨、尺骨、胫骨、腓骨、骨盆和腰椎等处的骨膜、骨间膜、肌腱和韧带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萌芽状、玫瑰刺状或烛泪状等)的钙化或骨化等骨周改变。在临床上,眼、上呼吸道和皮肤刺激症状和慢性炎症出现较早,尿氟含量往往超过当地正常值。腰背和四肢疼痛、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

3、、呕吐和上腹痛等)比较常见。严重者可有关节运动受限、骨骼畸形和神经受压症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性氟病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密切的职业接触史和骨骼 X 射线改变,参考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方可诊断。 3 观察对象 骨质密度在正常范围内,骨小梁稍有增粗,骨周有轻微改变。 4 骨骼 X 射线改变的分期 4.1 I 期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增浓,交叉呈“纱布样”表现;桡、尺骨或胫、腓骨骨膜、骨间膜有明确的钙化或骨化。在骨质或骨周改变中,如有一项显著而其它改变轻微者,亦可诊断。 4.2 期除躯干骨外其它部位亦

4、可受累,骨质密度明显增高,骨小梁明显增粗,呈“麻袋纹样”表现;骨周改变较为明显和广泛。 4.3 期全身大部分骨骼受累。骨质密度显著增高,骨小梁模糊不清如“大理石样” ;长骨皮质增厚,胸腔变窄。骨周改变更为明显和广泛,椎体间可有骨桥形成。 5 处理原则 5.1 治疗原则可适当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类,并给予对症治疗。 5.2 其他处理 5.2.1 观察对象定期复查,不需要特殊处理。 5.2.2 I 期患者一般不必调离氟作业。 5.2.3 期及期患者调离氟作业,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安排适当工作或休息。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见附录 A(资料性附录),附录 B、C(规范性附录)附录 A(资料性附录)正

5、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只适用于氟及其无机化合物所引起的疾病,不适用于有机氟化物所引起的疾病。 A.2 本病是由于长期接触过量无机氟化物所致,故必须有在高浓度环境下工作多年的历史,发病年限一般在 10 年以上,劳动条件特别恶劣的特殊情况,接触 3 年者也有发病。 A.3 骨骼 X 射线改变是本病诊断分期的主要依据。由于骨骼 X 射线改变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故必须排除具有类似骨骼 X 射线改变的其它疾病,如地方性氟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石骨症、骨转移瘤和肾性骨病等。 A.4 本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几乎累及每一个器官。这些症状虽非特异,但却可先于骨骼改变或与骨骼改变同时存

6、在,是发现疾病的重要线索,在综合分析中能提供有力佐证。诊断时应参考临床症状,但因其与骨骼 X 射线改变多不平行,且难以明确分期,故诊断与分期主要以骨骼 X 线改变为依据。 A.5 尿氟检查结果不规律,波动性大,除受饮水和食物影响外,主要原因是留尿时间不一致。氟作业工人尿氟上班后随接触情况而升降,休息 24 小时后,基本上恢复到原来水平,故留脱离接触 24 小时后的班前尿较能反映工人体内的实际水平。考虑到尿氟的自然波动,应每周留一次,连续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为衡量尿氟高低的依据。附录 B(规范性附录)尿中氟化物的选择性电极测定法 B.1 原理 氟电极法是应用电位法测定溶液中的氟离子活度。氟化镧

7、单晶膜是电极的敏感元件,它对氟离子具有选择性。由于膜内外氟离子浓度不同而在膜两边产生电位差,称之为膜电位(Em)。膜电位的大小与膜内外氟离子活度有关,其关系可用能斯特(Nernst)方程式来表示。当膜内溶液的氟离子活度不变时,则电位与膜外被测溶液的氟离子活度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Em=2.303(RT/nF)1ogaF- 式中:R气体常数,等于 8.3148 焦耳/度.克分子; T绝对温度,等于 273 十溶液温度; N离子电荷数,就 F-而言,n=-1; F法拉第常数,等于 96488 库伦/克当量; aF-氟离子活度,等于氟离子浓度(cF-)与活度系数( g )的乘积,即 aF-=g.c

8、F-。测试时,氟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化学电池,电池的电动势 E=Eg-Em,式中 Eg 为饱和甘汞电极 (参考电极)的电位。它是一个常数。所以电动势 E 与1ogaF-成线性关系。上式中 2.303RT/nF 即为直线的斜率(又称级差或能斯特系数)。在 25时,对负 1 价氟离子来说,它等于-59.16 毫伏。因此,测定电动势 E 值,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氟离子浓度。 B.2 仪器 a)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建议用长沙半导体材料厂生产的 CSBF1 型产品。b)离子活度计或精密酸度计,或酸度计与高电势电位差计联用。 c)磁力搅拌器。 d)50ml 聚乙烯塑料烧杯。 B.3 试剂 a)5N 盐酸或氢氧

9、化钠溶液。 b)1%溴甲酚绿水溶液。 c)不含氟的总离子强度缓冲液(绘制标准曲线用):称取氯化钠 58g,二水柠檬酸钠 10g,冰乙酸 57ml,溶于蒸馏水 500ml 中,加入溴甲酚绿指示剂3ml,用 2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至指示计刚呈绿蓝色,加水稀释 1L。 d)氟标准溶液:精确地称取经 105干燥过的分析纯氟化钠 2.2104g,溶于水,移入 1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 lml 内含 F-1000mg,贮于聚乙烯塑料瓶中。临用时稀释成 lml 内含 F-100mg 及 1ml 内含 F-10mg 的两种标准应用液。 B.4 尿样的收集用作诊断参考时,建议留取脱离接触

10、 24 小时后的班前尿,连续测定 3 次,每周 1 次。 B.5 分析步骤 a)于 7 个 50ml 容量瓶中,依次加入相当含 F-5、10、25、50、100、250、500mg 的标准溶液,每瓶各加入总离子强度缓冲液25ml,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各瓶中的 F-浓度依次为0.1、0.2、0.5、1.0、2.0、5.0、10.0mg/l。 b)分别将各瓶中溶液倒出约 2025ml 于 50ml 小烧杯中(体积不必准确量取),各放人一根铁心塑料管的磁力搅棒。 c)由低浓度开始,将烧杯依次置磁力搅拌器上,插入氟电极及甘汞电极,开启搅拌器,搅拌约 24 分钟,停止搅拌,读取电位的毫伏值。 d)再

11、搅拌 12 分钟,停止后,再读毫伏值至不再变化时为止,记录该数值。e)于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 f)精确地量取适量(10 或 15ml)尿样于 50ml 小烧杯中,加溴甲酚绿指示剂23 滴,必要时用 0.5N 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至指示剂刚转变为蓝绿色。 g)加入与所取尿样同体积的总离子强度缓冲液及搅棒,插入电极,同样测定毫伏值。 h)在标准曲线上查出该毫伏值相对应的氟浓度并乘以 2,即为尿样的氟浓度。附录 C(规范性附录)骨骼 X 线摄片的要求C.1 采用 200mA 以上的 X 线诊断机,焦点大小不超过 2.02.0mm,最好为旋转阳极球管。 C.2 摄片部位:基本要求是骨盆

12、正位片,一侧桡、尺骨正位片及同侧胫、腓骨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摄胸部和腰椎正位片。 C.3 按照条件的要求如下表。摄片部位 靶片距离,cm 毫安秒,mAs 千伏值,kV 滤线器 骨 盆 100 100150 厚度(cm)2+(3040) + 桡、尺骨 100 2530 厚度(cm)2+(3040) - 胫、腓骨 100 3040 厚度(cm)2+(3040) - 腰 椎 100 100150 厚度(cm)2+(3040) + 胸 部 150 2025 厚度(cm)2+(3040) - 注:X 线胶片最好用蓝片基。 C.4 摄片质量要求 摄片位置准确,对比度良好,直接曝光区呈黑色,软组织是灰色,层次分明,皮质和骨小梁显示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