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5634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小梅评库哈斯《S,M,L,XL》(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城市,从欧洲到亚洲S,M,L,XL万小梅1995 年库哈斯和 OMA 事务所【1】以及 Bruce Mau 合作出版了S,M,L,XL,【2】此书描述了 OMA 事务所的崛起过程。书名中“大、中、小”的区别在于书中所陈述的设计项目的规模和文章中所调查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度,这种分段的组织方式使得共存的多样性在不同规模尺度中不断重现。这部书包括了一系列评论文章、摘记、诗歌、图表、连环画、摄影作品、剧照以及故事,但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作品,这一切都围绕着对建筑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的探讨。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库哈斯将建筑定义为“全能与无能的危险混合物”,把建筑设计的过程比拟为“一场混沌的冒险”,流露出建

2、筑师对自己在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所应处位置的困惑:“表面上建筑师是在创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现,他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因此,不连贯性、随意性是每个建筑师生涯的潜在结构”于是在S,M,L,XL中库哈斯试图探讨在这个时代建筑是什么以及建筑能做什么。随着叙述的深入与涉及面的加宽,库哈斯发现建筑师的无能为力并不是偶然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更新频率的增加都使得建筑师做为个人、甚至做为一个集体的智慧显得十分贫弱,那么在这样的城市化社会中建筑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并接受这一切。于是该书以对建筑本质的探讨为始,以对“普遍城市”实质的探讨为终这比在字义更深刻的层次体现了“大

3、”与“小”的关系。库哈斯在 1972 年的毕业设计中就显示出他对城市的现实状况以及建筑师在其中如何操作的兴趣。在S,M,L,XL的序幕之一移民,或建筑的自愿囚徒中,库哈斯用语言追述了这个设计。在他为伦敦设计的两堵墙中,库哈斯所做的不再是对于城市的一点改善,而是直接了当地攫取所想要的东西。两堵高墙隔绝了逐渐被背弃的伦敦市区,使得新区不至于被老区的“癌组织”所沾染。这两堵墙看起来是一系列严肃的纪念碑,实际上里面的生活充满了装饰的狂怒、伪装的神经错乱以及被滥用的符号。这个建筑既不是独裁主义的也不是歇斯底里的,它秉持充分满足个人需求的快乐主义科学。在此库哈斯正视了传统城市逐渐被抛弃的现实,但是他的解决

4、方式却是退缩的,对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的探讨只是为了激进地表述他对于衰败的传统城市的态度,而在对于未来建筑的描绘中我们也找不到一种常见于激进理论的伪装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本书的序幕之二中作者简述了他于 1978 年出版的著作疯狂的纽约,当时的库哈斯显然对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横跨页面的红字写到:“即使是最轻浮的建筑所表现出的永久性都与大都市的不稳定性不相容。在这种冲突中,大都会被定义为胜者,在深入的现实主义中建筑被降低到只是一个玩物,仅仅被认为是历史与记忆的幻觉的装饰。在曼哈顿,这个悖论已经以一种十分卓越的方式获得了解决,它发展了一种将纪念性的光辉与不确定性的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异化的

5、建筑。它的室内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项目的要求,而且与我们所说的外皮毫不相关。曼哈顿的本质是外表与行为分离的简单性:它保留了建筑完整性的幻象,实质上向大都会的要求做了彻底的投降。”在文中作者指出,从 1850 年起,由于人口爆炸和新技术的产生,曼哈顿成为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实验场所,而它所代表的大都会一直试图成为纯人造的世界,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要求。由此大都会产生了独特的文化一种关于“集中”的文化。而这种大都会要求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以证明它承诺的有效性,于是建筑师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表演着他们的奇迹。作者宣称“如何对付这种大都会夸大狂般的宣言和野心将成为本世纪末最艰巨的工作”显然此时作者

6、对于大都会奇特的本质有所察觉,但是我们不知道他难以接受的是建筑对于这种特质的投降还是建筑在投降中所表现出的表里不一?在描述过纽约后,作者在“S” 部分的最后两篇文章以柏林这个欧洲大都会城市为讨论的主题。想象一无所有(1985)一文中 描述了 1976 年为了复兴柏林,O.M.Unger 所领导的研究室提出的想 法:柏林的未来需通过两种截然相反行动来产生,对值得保存部分 的保留、对不值得保存部分的摧毁。库哈斯指出这种方法暗示了欧洲大都会理论的雏形。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欧洲历史残迹将成为多重现实中的一种。在二十世纪令人恐怖的美丽(1985)中库哈 斯指出由于对思想的不当管理而产生的物质力量使得欧洲城

7、市成了大杂烩,但是这时的库哈斯似乎更能乐观地看待现实,“二十世纪的文脉最美之处在于它不再是一种或多种建筑理论微妙演变的产 物,相反,它代表了各种独特层面的相互作用一种在相互冲突的教条之间的摆动而且就象白天否定黑夜一样,后来者总是否定先来者.”随后库哈斯简述了柏林和鹿特丹历史后指出,在这种城市中的设计方法应该“是对每个基地冷静而客观的分析、编制详尽的目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客观潜力,坚持追求存在于复杂假象中具有挑战性的简单,同时对其最复杂的方面做出公正的判断。”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而非建筑理论的倾销商,库哈斯在文末不无忧虑地写道“也许这些争论最终只是那些简单而原始事实的合理化而已。”二十世纪

8、的现实是一种“摆动”式的状态,库哈斯在“M” 部分的触礁一文中通过具体的设计叙述了自己对于这种历史的态度:“比较重要的是抵制一种诱惑,避免一种无谓的摆动先是接受特定的建筑理论,几年后又接受完全相反的理论,每一代都在嘲笑上一代,仅仅是为了被下一代所嘲笑。这种 yes-no-yes 的努力是非历史主义的,它使得建筑成为不可理解的、破碎的只言片语。”这是一种成熟的历史观,这是的库哈斯显然与 1972 年那个设计“墙”的学生有了一定距离。1987 年,国际性合作项目开始成为 OMA 事务所业务的主要组成成分,他们开始卷入其他文明之中。在全球化(1993)一文库 哈斯描述了异域合作的一种奇特的现象新世界

9、总是能实现了一个文明不能想象而另一个文明不能实现的理想:保尔鲁道夫为纽约设计的巨型结构于 25 年后在新加坡的棕榈树下被实现;在日本的最南端的罗西建筑由于没有了思想这个“压舱物”而变成了“超罗西”;在日本还有着整个的格雷夫斯超过四十个项目;到处都是理查得麦耶这种建筑上的相似是政治性的,这些思想的克隆导致了广泛的城市意识启蒙。但是库哈斯意识到在这种异域合作中建筑绝对不再是文化之间耐心的交流的产物,不再是以理性的投资和回报的方式进行判断的结果,不再是个人能体验的东西。全球化赋予真实的建筑以虚幻感,它使得建筑永远无法被理解从而永保新鲜。容纳这些超级建筑的是以强大生命力崛起的亚洲城市,于是库哈斯在描述

10、过西方的城市柏林、纽约以后,开始涉及本世纪末真正的“普通城市”亚洲新城,例如新加坡。“XL”部分的新加坡三十年的空白(1995)是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它叙述了新加坡是如何成为新加坡的。政府首先开始建立新城,然后按 UN 代表团 1963 年充满暗示性的意向“我们认为既需要指出新加坡现存建筑的优点也要指出其缺点,我们要加强优点、削弱缺点;我们必须为 1982 年至少 3.4 万人口、1990 年超过 4万人口提供住宅;新加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它需要新的住宅而不是更新的住宅,它需要发展而不是恢复,不管我们多么需要城市的更新”夷平了大片土地之后开始了现代化,1965 年的独立使得这个过程以更加激

11、进化的方式进行下去,1987 年英语成了第一语言,任何一种母语(包括马来语)都成了第二语言,对于全球化的兴趣继续抹去一切,大地越发空白李光耀政府成功地完成了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库哈斯眼中,新加坡的纯形式、它的完全不留任何文脉遗迹显示出这是一个理念的产物。库哈斯深深地为这个城市的缺乏真实感而困扰,但是他并未因此而轻视它,“新加坡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城市,但是它正在发展之中,”显然库哈斯以及 OMA 承认这种促使二十世纪城市发展的冷酷力量,并将投入其中。在经过对于从欧洲到亚洲、从西方到东方的城市的探讨后,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篇文章普通城市系统地阐释了作者关于“普通城市”的理论:“是否现代建筑都象现代

12、机场一样全都差不多?是否能为这种趋同现象建立一套理论?如果可以的话,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只有放弃可识别性才有可能趋同。然而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损失。但是以其发生的规模来讲,它一定意味着什么。可识别性有什么缺点,换言之,空白有什么好处?如果这种偶然甚或是令人失望的均化是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从不同走向相似的运动,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放弃个性”的全球范围的运动,那又怎么样呢?被剥去识别性的外衣以后还剩下什么?是普通性吗?在一定程度上可识别性来自于物质环境、来自于历史、来自于文脉,来自于现实,我们不可能想象任何由我们自己创造的当代的东西能对之有所贡献。但是人类成指数倍增长意味着

13、历史会越变越小以致于不足以为活着的人所分享。历史在建筑中发现它的积淀,然而现代人口将不可避免地膨胀,并耗尽过去的财富。如果可识别性被视为对过去进行分享的一种形式,那么它也是一个正在消失的事物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膨胀,更主要的是历史也具有人性,它越是被滥用就越是缺乏意义一直到它越来越少的施舍变成一种侮辱。不断增长的游客加速了这种逐渐稀薄的过程,他们永远在追逐特色,把可识别性研磨成了毫无意义的垃圾。可识别性就象一个老鼠夹,越来越多的老鼠跑来分享食饵,但是靠近一看,那个捕鼠器可能已经空了几个世纪了。 可识别性需要集中,一旦影响的范围扩大了,中心的权威和力量就日渐淡薄。不可避免地,中心与环境之间的距离一

14、定会到达一个断裂点。从这一点看,最近才被发现具有潜在价值的周边地区 一种前历史的状态,可能最终值得得到建筑上的注意只是伪装地独立于中心:因为没有中心就没有周边;可能前者的有趣弥补了后者的空虚。周边地区在概念上是个孤儿,于是如果她的母亲还活着就会使它的处境更加恶劣,何况这位母亲不断抢出风头,强调其后代的无能。城市中心虚幻的存在否认了城市其他部分的合法性。如果坚持这种关于集中的困扰我们都会变成地下人,变成我们 城市的二流居民,普通城市是从中心的囚禁中被解放出来的城市,是从可识别性的紧身衣中解放出来的城市。普通城市只是对现实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反映。它是没有历史的城市。它是轻松的,它不需要维持。它

15、可以不断扩张。如果它旧了就可以自我毁灭重新再建。它是肤浅 的,象是好莱坞的布景,它可以在每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创造一个新的个性。”普通城市一文还从统计资料、综合方面、机场、人口、城市化、政治、社会学、组成部分、计划案、建筑、地理条件、可识别性、历史、基础设施、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1998 年的世界建筑对之有摘要性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但要指出的是,从整部著作看来,作者在此文中所展示的激进态度并非寻常,应该说库哈斯接受了这个现实,但他还不能在理论上加以论证,支持他的决定的是一种对于未来世界乐观的态度“建筑最有趣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从S,M,L,XL一书的读解中我们可以发

16、现库哈斯是从对传统城市在发展中所处困境的思索开始了他的探索,他先是设想隔离传统;然后设想让历史与现状共存,让历史成为多重现实中的一个层面;但是现实比人的思想走得更远,在亚洲许多城市在人口压力下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几乎彻底放弃了历史,于是库哈斯不得不考虑历史所代表的“可识别性”究竟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是否进一步的现代化必将使得普遍性成为城市的唯一特性,而对历史的眷念是否阻挠了历史的发展书中大量设计方案都体现了这一系列的思考, 而最后的宣言也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到达了终点。【1】 库哈斯,1944 年生于阿姆斯特丹,原是一个剧作家,1968 年到 1972 年在伦敦学习 建筑,后赴纽约,1975 年成立 OMA 事务所(the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致力于“高密度人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研究,也就是城市化问题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