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论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949539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膳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药膳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药膳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药膳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药膳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膳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膳学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 南 农 业 大 学 课 程 论 文学 院 : 班 级 :姓 名 : 学 号 :课 程 论 文 题 目 : 中 药 药 膳 养 生 应 用 原 则课 程 名 称 : 中 药 药 膳 学评 阅 成 绩 :评 阅 意 见 :成 绩 评 定 教 师 签 名 :日 期 : 年 月 日中药药膳养生应用原则学 生:黄子麟(工学院,机制一班,学号 200840614107)摘要:中医药膳是指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它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渐积累形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养生保健事业的需要,由此而来的中医药膳之需求大大增加。然而药

2、膳具有药物的性能与功效,与一般的膳食不同,施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此,笔者试对其主要的应用原则作一初步探讨。关键词:中医药膳; 养生治病; 应用原则一、调整阴阳平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药膳正是在这种以阴阳平衡为核心的整体观学说指导下,采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调现象复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所谓“损其有余”主要针对阴或阳偏盛有余的病症而言。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药膳以“热者寒之”为法,选用芦根粥、石膏粥等清泻其阳;阴寒内盛的寒实证,药膳则以“寒者热之”为治,选用椒面粥、干姜粥等温散其阴。而“补其不足” ,主要应用于阴或阳偏衰不足

3、的病症。如阴虚阳亢的虚热证,药膳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选用二冬膏、玉竹粥等滋阴以制阳;阳虚阴盛的虚寒证,药膳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选用鹿角胶粥、附片炖狗肉等补阳以制阴。如此根据阴阳的盛衰确定药膳的运用,维系阴阳平衡而配制膳食,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中医药膳重要的应用原则之一。二、协调五脏重脾胃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任何一脏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所饮所食皆需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始能化为气血,濡养全身,此乃“土生万物”之理也。故药膳防病治病能否实施,实施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脾胃的功能状态。当脾胃功能健全时,可以根据其需要按不同脏腑特点配

4、制药膳。如肺病咳证,由肺热壅盛,本脏受邪发病者,药膳应以清肺化痰为法,选食枇杷叶粥、生芦根粥等;因肝火上炎、木火刑金所致者,药膳应以清肝泻火为主,选食菊花绿茶饮、芹菜粥等;若因肾阴不足,子病犯母引发者,药膳又应以滋补肾阴为主,选食山萸肉粥、天门冬粥等,以取“水能润金之妙” (时病论 ) 。如此协调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恢复其相互间的生理平衡,即可获得相应的治疗效果。若遇脾胃功能障碍者,则必以调理脾胃在先,如有食滞者先食山楂粥、曲末粥开胃消食;湿阻者先食薏苡仁粥、茯苓粥健脾利湿;气虚者先食参芪粥、健脾糕补中益气。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随证治之。概因脾胃功能的强弱,是药膳能否奏效的关键。尤其对于脏腑虚弱

5、之人,切不可一味强调“虚则补之” ,以免“虚不受补” ,非但得不到补益作用,反而增加脾胃的负担,加重病情或变生诸症,实为中医药膳运用之大忌也。三、三因制宜为原则 1. 因人配膳 中医药膳历来重视个体差异性,强调必须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来配制膳食。以体质而论,阳虚之体宜温补,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鹿角粥等;阴虚之体宜滋补,可食银耳羹、麦冬粥等;气虚之体宜补气,可食人参粥、黄芪蒸鸡等;血虚之体宜补血,可食红杞田七鸡、鸡血藤鸡蛋汤等;痰湿之体宜化痰湿,可食橘红糕、半夏山药粥等。从年龄而言,老人生机减弱,体质多虚,只宜平补,可食淮药芝麻糊、桃酥豆泥等易消化之品;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未健,易伤食罹

6、虫,只宜消食导滞,可食山楂粥、淮山粥、南瓜子等开胃健脾杀虫,切忌峻补。2. 因时配膳 饮膳正要明确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从生理角度来看,春三月,阳气生发,春气通于肝,药膳当选菊杏饮,玫瑰五花糕等升补疏肝;夏三月,阳气隆盛,夏气通于心,药膳当选灯心竹叶汤、百合粥等清补益心;秋三月,阳气收敛,秋气通于肺,药膳当选核桃芝麻糊、桑菊蜜糕等平补润肺;冬三月,阳气潜藏,冬气通于肾,此时最宜补肾阳,药膳当选食鹿茸酒、虫草炖老鸭等。 “若能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 (千金要方 ) ,此皆顺应天地四时变化之理也。3. 因地配膳不同的地区,

7、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言:“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 ,故同为阳虚阴盛之证,用扶阳散寒之法治之,西北高寒地区,当选大温大热、效力强的药膳,常用姜附烧狗肉、鹿筋附片汤等;而在东南温热地带,则宜选用微温微热,效力弱的药膳,多用雀儿药粥、枸杞羊肾粥等。此外,地区不同,口味亦有较大差异,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在配制药膳时应尽可能予以兼顾。四、辨证施膳是关键辨证施膳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药膳应用整体性原则。临床上由于同一种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又会出现相同的证。故辨证施膳又相应的

8、有“同病异膳”和“异病同膳”两种不同的方法。前者是指同一种疾病,表现的证不同,故施予不同的膳食。以痢疾病为例,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的体质不同,或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故所表现的证不同。属脾胃湿热者,应食马齿饮、薏仁粥清热利湿;属寒湿困脾者,应食姜蒜红糖汤、藿香菖蒲粥温化寒湿;属脾胃虚弱者,应食白术猪肚粥、益脾饼益气健脾。后者是指不同的疾病,表现的证相同,故施予同样的膳食。如久痢、便血、脱肛、子宫脱垂等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即可用同样的药膳,如参芪薏苡仁粥、参芪蒸鸡等升提中气。值得注意的是,辨证施膳与因人、因时、因地配膳密切相关,在明辨“证”的基

9、础上,必须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个体素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状况,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灵活施膳,才能达到辨证施膳的目的。五、谨和五味勿过偏“谨和五味”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足以说明五味对人体养生保健的重要。药物与食物均有酸、甘、辛、苦、咸五味, “夫一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 。可见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失却平衡,成为疾病

10、和早夭的根源。由此可知,五味对五脏具有双重作用。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备要 ) 。故临床用乌梅粥、金樱子炖猪小肚等酸涩药膳能治疗虚汗、久泄、遗精等疾;决明子饮、车前叶粥等苦味药膳能治疗热证、湿证;黄芪蒸鸡、参枣米饭等甘味药膳能治疗诸虚劳损;生姜粥、川芎白芷炖鱼头等辛味药膳能治

11、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昆布煮黄豆、海藻粥等咸味食物能治疗癥积、瘰疬、瘿瘤等病症。可见药膳之味不同其治疗作用亦异,应用药膳务必掌握好“谨和五味勿过偏”的基本原则。六、结束语中医药膳历史悠久,不仅著述极为丰富,而且还有一整套简、便、验、廉的配膳方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然药膳是由传统中药和食物配伍组成,故必须遵循上述应用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强身、防疾、治病的目的。参考文献 1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修订版) 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2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全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3刘昭纯,鲁明源,张令德.实用药膳学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4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国际药膳食疗学术研术讨论文集C.2005.5百度百科6 家庭医生报7 求医不如求己 3 作者:中里巴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11-18中华药膳网:http:/9西木、金玮,营养革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69-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