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945153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题目:浅析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在社会的重要性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浅析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在社会的重要性论文摘要: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的作用。使我们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在我国这种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紧密配合才能使社会步入稳定协调的发展道路。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调整社会关系式不同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两者作用,以期达国家的稳定繁荣。关键词:法律、道德、医闹、小悦悦事件在这我们首先要明白,法律是什么?道德是什么?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道德能够对法律进行合法审视吗?这些问题千百年以来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中,从古

2、至今,法律都与公平、正义同义,法的精神就是正义的道德理念精神,就是对坚守合宜的事物或行为的伦理要求。以伦理关系来规导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帅和引导法律。道德是个人主观内心的规定。道德意志表现于外构成行为,行为通过意图活动。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法律是最低道德的维护,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这样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秩序;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促进社会正义,引导人类走向文明为宗旨、实现社会和谐。法治

3、是人类遵循社会规则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人的个体性来看,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法治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人对规则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与人性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为人的自由;从人的社会性来看,秩序是人的本性,法治的基础价值是秩序。宪政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是宪法对宪法主体进行规范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状况。是指社会秩序,它表现为通过法律机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之一。道德是什么?道德告诉人们正确的生活,道德并不抹煞人的性格,道德不是支配他人,而是支配自己。道德也不是专为制裁他人的,而是使人们自己管理自己。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

4、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不是人世中至高无上之物,但它具有支配力,最有权向人们下达正确的命令。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

5、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的本性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但它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的基础。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而道德则是依据社会舆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驱使和维持的一套软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法治长成既离不开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蕴;也离不开道德对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以及为其提供必要的观念、秩序的支持。因此,法律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以及它们这种表现为“硬”与“软”手段,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维护

6、,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所谓道德行为,也称善行,就是出自善良动机,有利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人们一种自觉自主选择的行为,因此如何对待个人利益和他人,社会利益的关系,就成为区分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基础。例如,所谓性道德是调整两性关系和规范性行为的道德准则。患有性病或性传播疾病者,在尚未治愈期间的性行为是不道德的;在女性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内的性行为是不道德的。非自愿下的性行为是对对方权利的粗暴侵犯,会给被侵害者带来肉体与心理上的创伤。不是相爱的

7、性行为是畸形的、不道德的。用欺骗手段取得对方的感情,是极不道德的。用强制手段逼迫对方结婚,婚后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对方,都是不道德的。对于那些喜新厌旧、朝三暮四者,婚姻登记机关常通过法律,来制止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都是不道德行为。遵循社会主义性行为道德,是保证社会安定、家庭幸福、人民健康的重要条件。不道德的控制后果承担道德责任?例如,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掉进河里,此时有一男子正在河里划船游玩,他只要伸出手就能把小孩救起,但是他认出小孩是自己仇人的儿子而没有去救,最后小孩因抢救无效而死亡。通过道德他的评价,对见死不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斥责。所谓良心的谴责,就是在一定内心信念的

8、支配下,对自己所做的不道德的行为,从自己内心予以谴责,感到羞愧和不安,促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批评。道德谴责是唤起人们良知。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团体的不道德行为所作的谴责。包括社会舆论谴责或自我良知予以谴责,目的是使有不道德行为的个人或团体认识错误,并感到羞愧、耻辱和悔恨,从而终止不道德行为或克服类似行为的发生。道德观是以人对其有意识的行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为基础的。现在社会种种负面现象不断被报道。由原来的三鹿的三聚氰胺奶粉、上海超市卖出的有色馒头、天上人间卖淫场所被曝光,到最近传出的地沟油事件,小悦悦事件、医闹现象。让我们感觉社会中的很多事情只靠法律约束是制止不了的。现在社会道德的缺失是我

9、们社会面临的严重的问题。几千年前,孔子就教育我们要仁爱,善待他人。可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为何人能冷漠至此。通过这件事,有些人要表示立法来惩罚那些见死不救的人。可是倘若人没有对见义勇为发自内心的追求,我想即便是立法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应该成为道德的上线,就是应该鼓励全社会成员努力达到这个程度,这就需要相关法律具有激励作用。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并不是没有这个境界,关键是有诸多的后顾之忧,特别是面对着一些人的误解以及可能遭受的损失,究竟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这就要靠法律进行保障了。“医闹”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名词,指的是一种新兴的职业,一些人每天穿梭于各大医院之间

10、,四处寻找医疗纠纷,然后和患者一起,以不恰当地方式例如寻衅等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办法向医院进行索赔,之后要求患者从获得的赔偿中分得一定的报酬的行为。本文中笔者不针对该类“从业者”进行评述,而是究其出现原因,为何这些人能以此为业?他们为何大有市场?那就是因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的出现。如今,在中国各个城市的大小医院中都不难见到这样一种现象,群情激愤的患者家属,他们哭闹着对医院进行围堵,甚至打砸,对医生进行辱骂诬蔑甚至身体上的伤害,严重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目前社会把这种现象统称为医闹现象。我想仅仅依靠法律的规范或者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其施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因素,

11、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性,才是解决好问题的关键所在。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法律规则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更具有生命力。那么这样的法律制度也将是比较稳定的。法律规范之所以为广大民众所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些规范的背后隐藏着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即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而遵守法律。更主要的是这些法律规范本身合乎道德原则,并且民众相信它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正义性,即法律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即使所谓的“心理强制”的实现,也需通过人的内心感受和道德准则的衡量, “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建立起来。 ”因此,针对

12、社会上“见死不救”的现象,倘若人们没有普遍道德认同,没有对见义勇为发自内心的追求,即使“见死不救有罪”成为法律条文,也不会有良好的结果。因为并非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强制力,法律也并不总是合理、正义的。法律建构和维持社会秩序这一重要的作用以及其他的功能也往往通过道德作用得以实现。而且法律作用的实现的最好途径是法律规范的价值通过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使其内化为人类的道德信念,在人们普遍接受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并且用这种思维定势支配各自的行为,由于这种思维定势既符合法律又符合道德,所以在其支配下的行为也将符合法律和道德。那么法律调整社会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它的作用也就实现了。道理很简单,在这种情况下,遵守道德

13、和法律双重规制的行为,其必定沿着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实行,而不是去破坏它。在社会发生事情,深刻反映出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补充,法律为道德的提供坚实的后盾。我们应该重视法律的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离不开人的素质,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法律规范是一种外在力量,对人类来说只是一种外律或他律。基于这种情况,法律的实施和贯彻只有借助于道德才可能使它内在化,变他律为自律,把外在规范提升为内在的自律准则。这也决定了实施法律应该“以教为先” ,首先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转化的。在原始社会里,调整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主要是习惯。它包括

14、风俗、传统、道德、宗教。在阶级社会里,有些统治阶级的习惯转化为法律。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法律将消亡,法律规范又将转化为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渗透的。法律和道德的目的都是保障人类生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繁荣进步。如刑法第260 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 261 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上述行为不仅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补充的。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补充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就一直采纳“德主刑辅” 、 “礼法结合”手段实行统治,他们把封建道德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而把法律看作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最后一道防线,道德才是维护统治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当代大学不经要重视律法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水平,为构建美好和谐做出一份力。参考文献:杨鹤皋, 中国法律思想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东方网刘作翔,法律与道德:法治与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