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44018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席卷和现代与传统不断碰撞的时代下,出生的“90 后” 的青少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否适应社会,更好的成为社会的一员是人们关注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二是个人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 ”青少年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其中学习是主要的部分。这种社会学习也可以说是社会习得,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灌输,也就是社会教化,即父母、学校、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等机构的教育、引导,还来自于内在

2、的萌发,也就是个人内化,即通过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途径使自己融入到社会其中,进行社会活动。只有学习与参与的适当结合才是合理的社会化。而因后者的存在,才出现了榜样的学习和偶像的崇拜。在新中国建立后,对于偶像和榜样认为是合一的,都是那些所谓的英雄,伟人等,而且全民崇拜和尊重的人物是同一的。而改革开放后“80 后” 出生的人们来说,正处于不断变动的时代,榜样和偶像的认定是模糊地过渡时期,榜样与偶像的分离不明显。对于“90 后”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偶像和榜样是不同的,不仅与出生的时代有关,还与当今社会的全球化有关,可以说这是“第六代人”显着的特点。正因为榜样和偶像的选择对于青少年社

3、会化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榜样和偶像的分离状态才要值得关注。对青少年偶像、榜样崇拜的研究很多,岳晓东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提出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各个特点以及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六边形模型。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以人物为核心和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其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时代变化及其原因探析,并认为榜样与偶像的区别特别明确,英雄成为榜样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研究借助实证调查的较少。在榜样与偶像分离的论着方面,除了岳晓东的文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外,还有周永孝先生的榜样与偶像:从重合走向分离 ,周国文榜样与偶像的错位从偶像变迁看当代都市青年的价值观 ,章洁、詹小路的媒介人物

4、与中学生偶像崇拜兼谈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区别 ,雷开春、孙洪彬的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等论文。这几篇文章虽然直接或间接写榜样与偶像分离,但实证方法应用较少,很难更深刻的体会榜样与偶像分离在“90 后”的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在这些关于青少年榜样与偶像分析中主要选择的对象是大学生,中学生涉及的其次,总体上看基本上是“80 后” 的一代。对于中职生的研究较少,对于西部的“90 后” 青少年研究的更少。在以往研究中对“三喻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理论应用不足,从社会化角度研究较少。而随着青少年接触社会不断增多,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他们心中的榜样与偶像对其影响必将增大。

5、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比较必要,而实证研究的调查结果对于分析和把握现代青少年心理及榜样与偶像分离现象提供了好的线索和例证。研究的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问卷设计此论文应用的问卷源于笔者毕业论文中问卷的一部分。原卷共有 122 道题。直接关系此论文的问题有 11 道,主要从四个角度设计,第一是被试者的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职业。第二是心中的偶像、榜样是谁。第三是有关被试者获取各方面知识的途径、及有困难求助的对象的问题。第四是涉及到对自己的期望与打算等主观方面的认识。除此之外,在总问卷调查研究中其他问题也可辅助研究。该论文应用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 880 名甘肃省卫生学校的中职生,采取

6、随机抽样方法,有效问卷 844 份,有效率约为 96%。本文力图跳出当前学界视线在大学生身上的特点,将研究对象放在“90 后” 的中职生青少年身上。他们处大西北,年龄大约在 16 到 18 岁,来自甘肃的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并在兰州求学。他们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少数人上过高中,他们的观点不仅代表家乡的一个基本状况。还能够展现出当前“90 后” 这一代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此次问卷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法,不记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完成,时间分钟。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除去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数之外,偶像和榜样全部选择相同的人只有人,占的比重是不到 14%。从图 1 和图 2 的调查数据中可

7、以看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主要是明星,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英雄的比重占了 13%,而有权有势的只占了 6.6%。在他们心中榜样的选择对象主要是父母,占了将近一半。而同学或同龄人的比重在其中占的比重也较大,而明星只是。这说明在青少年心中,偶像仍然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明星,大众媒体和娱乐界关注的那群人,而对于他们的崇拜有着众多原因。对于科学家这个“80 后” 的青少年从小就崇拜的对象来说,在“90 后” 看来已经过时,因此比重较低。政治家也不再像以前的人们那样受到崇拜,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90 后”的中国青少年一出生就是在一个稳定、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对于政治家这种在战争时

8、代表现的比较突出的人群,崇拜自然减少。关于英雄的崇拜,把英雄作为偶像这个时代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人们普遍的信条,也是当时国家政府所提倡的,但是那种过于高大的身躯不再被要求自由、个性的“90 后”所普遍接受,因此对于英雄的崇拜已经不再风靡。在图 1 中可以看到,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所占的比重较大,这说明“90 后”的一代,他们所崇拜的对象的种类不断增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于有权有势的人的崇拜比重只有 6.6%,这个数字说明在现代青少年心中像比尔盖茨这种偶像已渐少,金钱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东西,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金钱,而依次是家庭和美、身体健康和实现自我价值。最多的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家长,

9、老师,同龄人。这说明了榜样的选择在当前青少年心中不再是书本上,学校中榜样教育的那种对象选择了,而是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自觉的选择能力。家长作为榜样的这一点在其他学者的调查中很少涉及,这是笔者特别要关注的一点。讨论偶像崇拜中为何明星崇拜居高不下?“偶像崇拜是个心理学命题,指个人对幻想中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但这种幻想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 ”崇拜的偶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来往穿梭于时空中的人物不断地映入人们眼帘,偶像换班在 21 世纪是不

10、争的事实。 “偶像建构模式经历了建国初的同向性建构 、文革中的选择性建构和改革开放后的 竞争性建构三个阶段,而其背后的结构力量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统一到分化的逐步复杂化过程。”到“90 后”的青少年那里追求多样性,赶上时代潮流决定了偶像的变化更是不能停止的。在岳晓东教授那里,偶像崇拜分为神灵性世俗性、精英性草根性、禁欲性享乐性三个维度。其中在现代青少年身上所表现的出来的是一种世俗的、草根的和享乐性质的偶像崇拜,明星崇拜最为典型。这种偶像崇拜在学者看来是一种消费型的偶像崇拜也称作娱乐性偶像崇拜。这种偶像崇拜不同于所谓生产型的偶像崇拜。“生产型偶像,是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属于产出型,即为人

11、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因其身上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精神素质。消费型偶像是消费型文化、快餐文化的产物,更多时候表现为时髦的追求”。当代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看来属于消费型的偶像占主导地位,这种崇拜的特点是世俗的、草根的。而且是复杂的、多样的、善变的。明星们的行为通过“全方位的商业包装和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透过现代传媒的强大力量,弥漫在大众文化的浓重氛围中,因为注重感官满足与快速简化而硬的大量崇拜者。 ”“90 后”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点,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寻找快乐、讲求效率、发展多元是主要内容。但是又不同于“80 后”的一代,他们从小受的文化和大众

12、媒体的熏陶使得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小,而受到大众媒体和传播舆论的影响较大,他们不必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可以认真的做好自己的选择。明星们高超的演技,帅气美丽的外表,造型的cool,众多粉丝的拥护,深深的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而这时大众传媒的这种“追星效应”不断宣传,广告的狂轰乱炸,以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明星的诱惑,使得明星一下子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焦点,明星在舞台上的表现,剧情的发展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特点,在过高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之下寻求偶像崇拜来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们不再属于天真的儿童,更不属于成熟的成年人。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两种人群的边缘,像是被排斥的对象

13、。因此,在这种心理下,寻求自我地位、认同等思想不断涌现。 “在青少年期,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表现的特别突出,这时,个体往往认同某些事物,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向自我实现努力。 ”崇拜明星可以使青少年获得这些满足。 “实现自我认知;消除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建立和谐关系,弥补感情饥饿;代理自身的愿望;逃避现实压力,获得审美享受等。 ”而寻找偶像就好似一种寻找心灵归属和心理宁静的过程。再者,青少年中有种心理叫做夸耀心理,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来获得所谓的名望。拥有明星偶像,参加价格高昂的专场演唱会等可以感觉提高身价,让别人羡慕。 “青少年对偶像明星的日常关注一方面满足了自身潜意识的窥淫癖心理

14、,另一方面也在这种可感知的偶像行为中分享了崇拜对象散发的微弱光芒(这种光芒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新神的沐浴而获得某种依托)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能直接反映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的私事,但是过度的崇拜会给社会和家庭及个人带来灾难。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偶像工业塑造了社会病人,而病人又反过来成为其最坚贞的拥戴者。这种互动关系就是娱乐资本主义的本质。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特别是明星崇拜的行为,很多家长和团体采取的是控制、打击的政策,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明星崇拜可以满足青少年这个阶段特殊的需求,满足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要,它仍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的追星 行为就好像他们脸上长

15、得青春痘,过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自然消失。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怎样阻止青少年尽情地追逐三星、 民星的风采,而在于怎样有效的引导他们把偶像化作榜样,走出偶像的光环,从这些人物身上吸取自我成才的养分。 ”“90 后”的青少年选择的榜样中为何是父母及同龄人居多?榜样是青少年个人内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 “榜样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具有较强的人格感召力,亦即具有团结他人和社会,使社会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加以调控的支持力。人格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无命令的命令、无权威的权威。榜样特有的人格感召力能够深入人心,使人们从尊敬而变为亲近与合作。 ”榜样的学

16、习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选择的对象。在以前,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无疑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公无私的道德规范。他是人们的榜样,在改革开放前,榜样的选择总是那些英雄人物,那些高高在上为集体利益牺牲的人物。但是在当今社会,特别是“90 后”的青少年心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榜样群体,他们也不再是雷锋似的人物,而是普普通通的身边的人,这些人的某些品质和行为被推崇、学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过去主要对象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英雄成为榜样占得比重6.6%。这也印证了“英雄不再” 的观点。 “英雄不只是一个特殊的人格、时代的风格、文化的符号以及历史的主角,他也体现相对的自然世界观,或者特殊的社会形态。 ”20而这种自然世界观就是当今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的产物。 “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英雄崇拜的气氛已经淡化,整个社会正在日益向平民时代过渡。 ”这种现象是青少年在后现代文化的感染与冲击下所做出的一种情感选择。他们不再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