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93734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 y 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2、,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2.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明确识

3、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合理组织复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1 引 导 学 生 积 极 参 加 创 造 性 活 动 , 增 强 创 造 意 识2 保 护 好 奇 心 , 激 发 求 知 欲 3 加 强 发 散 思 维 的 训 练4 发 展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5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造 个 性想象力如何培养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

4、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1、素质。 2、早期教育。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重视早期教育 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 促进能力发展。 4、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动 作 技 能 的 形 成 阶 段 、影 响 动 作 技 能 形 成 的 因

5、 素动作的认知阶段 动作的联系阶段 动作的完善阶段(1)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2)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1.讲解与示范 2.练习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1)原型定向2原型定向的含义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

6、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5原型定向的作用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二)原型操作1原型操作的含义所谓原

7、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

8、了应有的变化。(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4原型操作的作用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三)原型内化1原型内化的含义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

9、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

10、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

11、像。(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

12、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二要爱

13、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 T 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三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

14、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

15、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

16、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