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实验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2516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平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天平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天平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天平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平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平实验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年早期大学生在平衡秤任务上的规则使用李松08心本 1班 2008704103摘 要 为了解成年早期大学生在平衡秤任务上的规则使用情况,本研究沿用了 siegler的天平实验对84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使用规则 3和规则 4,有少部分人使用规则 1和规则2。结果分析表明性别和使用规则没有关联,不同年龄在规则使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关键词 平衡秤任务 规则 4 大学生1 引言平衡秤任务最早是由皮亚杰引入心理学实验中,即在平衡秤两侧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在距支点不同距离的位置上,要求儿童判断平衡秤哪一端会下降。他运用言语记录的方式分析得出儿童在解决平衡秤任务时具有不同水平,从而评估儿

2、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往有大量学者对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的表现进行研究,其中 Siegler对不同年龄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规则使用的研究在该领域的影响非常大。Siegler 的观点提出后,关于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使用的规则种类及规则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引发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首先,已有研究证明存在其它规则,如加法规则、运货车规则等等,说明仅仅运用Siegler提出的四种规则是不够的。其次,使用规则评估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1)在运用规则评估方法前,需要找到全部可能存在的规则,然后根据这些规则推断出儿童理想的作答模式,如果没有找到全部可能存在的规则,则推断儿童采用哪种规则时则可能出现错误。 (2)规则评估方

3、法是建立在对整个试题同时分析的角度上,如果儿童在完成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规则,那么则很难被发现。 (3)运用规则评估方法前,相当于把使用同一种规则的儿童看成一个群体,那么要判断一个儿童属于哪个群体,还需要界定一个判定标准,这种判定标准也比较主观。那么针对 Siegler提出的规则种类的不全及判定标准的不足,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缩写为LCA)正好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潜类别分析是一种涉及了因素分析及项目反应理论的高级统计手段。潜类别分析与传统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十分相似,其目的在于分析外显分类变量的潜在结构,得到潜变量的一个

4、或者多个潜在类别。Jansen 和 Van der Maas(1997)首次运用潜类别分析来研究平衡秤任务。运用潜类别分析时,在事前没有界定好儿童的理想反应模式下,也能够把被试进行分类,并且对儿童进行分类后,可以看出不同类的儿童在同一批试题上的作答况是有明显特征的。之后,许多学者也将潜类别分析成功地运用在平衡秤任务上。在国内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关于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的研究也较少,赵玉(2008)运用潜类别分析来探索中国儿童完成平衡秤任务时的类别特征,同时探索各类别的儿童完成平衡秤任务时所使用的规则特征。研究中也发现存在这些规则,只是没有发现 SWD规则。其次运用潜类别分析对结合了不同类型的试题

5、的分析中发现存在七个潜类别,并发现儿童使用了规则、规则、规则、规则和距离优势规则。Siegler(1976)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某些方面可以用规则的建构来刻画,思维是运用规则的过程。Siegler 提出儿童在完成平衡秤任务时存在四种规则。规则一:只考虑重量,不考虑力臂。规则二:先考虑重量,当重量相等时,能考虑力臂的作用,当重量不等时,只考虑重量的作用。规则三:先考虑重量,再考虑力臂的作用。但当重量和力臂均不相等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是靠猜测来回答。规则四:先考虑重量,再考虑力臂,如果重量和力臂均不相等,求出力矩来决定答案。一般来说,三岁的儿童没有使用任何规则,他们的反应基本是随机的;四岁的儿

6、童中,约有 60%的人使用规则一,约有 40%的人没有使用任何规则;五岁的儿童,几乎都使用规则一,只有极少数使用规则二;六岁以上的儿童较多地使用二、三类规则;对八岁的儿童来说,使用规则二和规则三的人数各约 40%;而十二岁的儿童几乎都使用规则三; 规则四的应用,在成人时也尚未占主要比例。这说明童年期末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虽然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但还不能系统地应用规则,而这种系统地应用规则的能力在青少年期甚至也还未占优势。那么成年早期大学生在平衡秤任务上的使用规则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本实验拟探讨成年早期大学生在平衡秤任务上的使用规则情况。2 实验方法2.1 被试心理系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十名,女生

7、74名。3 名 19岁,35 名 20岁,35 名 21岁 8名 22岁,3 名 23岁,共 84名。平均年龄 20.7岁。2.2 实验仪器和材料心理软件系统2.3 试验程序本实验首先演示加上砝码后天平两臂的变化情形,让被试了解反应方法:按红键或绿键选天平将倾斜的方向(左或右) ,黄键表示平衡。然后呈现 36道题目,分为六种题型。相等型:两边的力臂与重量均相等;突出变量型:力臂相等,但重量不相等;次要变量型:重量相等,但力臂不相等;冲突突出变量型:重力臂小,重量小的一边力臂大,但正确选择应为重量大、力臂小的一边;冲突次要变量量大的一边型:重量大的一边力臂小,重量小的一边力臂大,但正确选择应为重

8、量小、力臂大的一边;冲突相等型:重量大的一边力臂小,重量小的一边力臂大,但正确选择应为平衡。每种问题 6个,分两步随机呈现,即题型随机和每种题型下的题目随机。2.4 实验结果测评标准软件自动记录3 实验结果3.1 年龄和所用规则的关联对年龄和所用规则(4种)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 2= 10.488 20.05, p0.05。年龄和所用规则没有关联。3.2 性别和所用规则的关联在性别和所用规则是否关联方面也做了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也显示性别和所用规则没有关联。 2=1.249 20.05, 性别和所用规则没有关联。3.3 规则使用情况虽说成年早期大学生思维发展已经成熟,但还是有小部分

9、人使用规则1和规则2。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人都是使用规则3和规则4,规则4的使用人数接近半数。(见表一)表一:各规则使用人数4 讨论年龄和所用规则没有关联,这可能跟被试有关,说明19岁以上的大学生已经基本学会使用规则4;性别和所用规则没有关联,说明男女都掌握了形式运算思维。Siegler之前关于平衡秤任务的四种规则的使用情况是建立在阶梯模型上的,也就是认为儿童的发展情况就像是一层一层的阶梯,从一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是不连续的,那么在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使用相应的一种规则。后来发现儿童在完成平衡秤任务时并不是一直使用同一种规则的(Siegler,1996) 。虽说大学生基本学会使用规则4,但还是有小部

10、分人使用低级的规则。这说明人是有惰所用规则 1 2 3 4人数 6 9 28 40性的,有时候偏向于使用简单的规则。这和辛自强等人(2008)的观点是一致的。电脑施测方式可能给儿童施加了很大的记忆负荷 ,而且因为任务要求儿童“既准确又快速地”解决问题 ,这可能导致不少儿童为了快速做出反应 ,对问题缺乏深入思考 ,从而影响了高级规则的使用 。例如 ,不少儿童面对冲突距离问题 ,可能已经知道要权衡重量和距离两个维度再做出判断 ,但他们发现权衡后仍无法做出判断 ,或者这样会降低解题速度时 ,可能会放弃使用复杂规则 ,而退回到使用简单规则 (辛自强,2008) 。5 结果大部分大学生都使用规则3和规则

11、4,有少部分人使用规则1和规则2。结果分析表明性别和使用规则没有关联,不同年龄在规则使用方面没有显著差异。6 参考文献Siegler,R.S.Three aspec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CognitivePsychology,8,481-520,1976Siegler,R.S.Developmental sequences within and between concepts.Monographs for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46,1981辛自强,张丽,林崇德.1012岁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的规则使用及其复杂性.J心理科学,2008,31(1):6269赵玉.中国儿童在平衡秤任务上规则使用的潜类别分析.硕士毕业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