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922292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论文:价值范畴动态演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研究【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一个缺陷,是忽视价值范畴并非一个单一的静态范畴,而是一个按照抽象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原理组成的动态演化的、分层次系统。由四个层次的价值及其转化形式构成:价值行业价值生产价格国际价值。根据这一理论重新定义了“价值定律”,并引申出“国际价值定律”。国际价值范畴不仅仅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延伸,而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站在国际价值范畴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因而它是破解劳动价值论“难题”的钥匙。【关键词】价值演化系统;国际价值定律;价值难题一、导论国内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

2、论的争论,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还进行过几次大的讨论,最近一次大讨论发生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劳动价值论的总体认识归结起来有三类:否定论、坚持论和发展论。否定论姑且不论。其中,坚持论和发展论可能有交叉,但二者不等同。坚持论又可以分为“僵化”的坚持,即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动摇,和在发展中坚持。发展论又有两种情况: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前提下,让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在对其作某些修正后的发展。其中许多论者虽然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要坚持,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遇到了各种“挑战”、“难题”,或者“谜团”,换言之,认为出现了一些劳动价值论

3、无法解释的“新情况”。讨论中虽然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案”,“思路”,甚至“新价值论”,诸如“要素价值论”、“新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价值论”、“广义价值论”、“复合价值论”、“第三产业劳动价值论”、“劳动与效用共创价值论”、“生产力价值论”、“资源贡献价值论”等不下数十种,但这些“难题”和“谜团”等至今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正因为此,每隔一段时间,这些问题还得拿出来重新讨论一番。笔者以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固然与所讨论问题的难度有关,但对劳动价值论本身的理解也有很大关系。在讨论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虽然也涉及“生产价格”等,但仍然局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的论述,对价值范畴作狭隘和僵化

4、的理解。如果从国际价值论角度理解劳动价值论,所谓的“谜团”和“矛盾”大多不存在了。关于国际价值论的研究,一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主要把它看成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补充或者运用,证明待后)。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2)这是一个由四个层次构成的“隐函数”。传统理解的价值范畴只是这个“隐函数”的核心层,其反映的只是这个价值演化范畴体系的共同“内核”,没有反映出“价值”内涵的全部信息;显然,只有当“价值一般”(内核)逐次“具体化”发展到 (国际价值)时,价值范畴所包含的全部信息才充分显露,其所有规定性和内外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总体才能充分认识。价值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到许多“干

5、扰”因素的影响,价值的量逐层次发生“偏离”,但是其“质”却始终只是“抽象劳动”。用t表示生产某商品的自然劳动(个别)时间,其平均值表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抽象劳动”,则:(3)表明价值范畴从“无差别”开始,发展到“国际价值”层次,包涵了一切“差别”,但这些差别作为对价值的“扰动”,相互平衡,“一切差别”向“无差别”回归;但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包涵了一切具体信息的回归。这是价值范畴发展运行的完成态,是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范畴全部。下面,将式(2)展开,进一步揭示各层次价值个别和价值一般的具体形式。这些具体形式从逻辑上看,可以看成是逐次放开假设前提来论证的。第一层次“价值个别”,同时也是“

6、价值一般”。保留上述假设条件外,增加如下假设条件:(1)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2)不考虑(或者认为没有)任何交换的“空间边界”,即无行业之分,无国界;也可以理解为在小范围的“封闭经济”。(3)设每个生产者生产1单位产品,共有n个生产者,生产n单位产品。则:(4)上式表示,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有差别,导致差别的唯一因素是“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在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条件下等量劳动时间相交换。第二层次,。在“式(4)”的假设基础上,放弃假设条件(1)和(2),假设投入要素除了劳动力,还有物质生产条件;再假设竞争是在一个行业内进行的。则:(5)“式( 5)”表示,各生产者对生

7、产的物质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物质生产条件成为“价值”的一个干扰项,即使不同生产者使用等量“平均劳动时间”也会生产出不同的商品量,或者说生产同质同量商品会花费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价值对价值发生了“偏离”。第三层次,。在“式(5)”假设的基础上,放弃只在同行业竞争的假设,竞争扩大到全社会不同行业之间。再假设不同行业存在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由于不同行业劳动没有直接的可比性,不会直接平均行业价值来求得生产价格,而是转化为对剩余价值的按资本量平均分配。因此,(6)。由于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前提下形成不同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导致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不同行业转移,这种转

8、移形成“式(6)”所示的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对行业价值产生“偏离”。最后层次,。在式(6)假设的基础上,放弃竞争只在一国内进行的假设,市场范围扩大到全世界。由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国际交换按“世界平均单位”进行 参与“世界平均”的只是同类商品,以国别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还是以国别的“生产价格”为基础,在理论界还存在争议。不过对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紧要。为简便和逻辑上的统一,本文以国别“生产价格”作为参与世界平均的元素。则:(7)国际价值相对于国别价值(生产价格),再次发生偏离。从价值开始,到国际价值结束,广义价值范畴对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发生了三次偏离。这些偏离是从单个商品的单个价值量,

9、或更“一般”的层次而言的;如果从价值总量或者商品总量角度观察,各层次不同扰动因素是自相平衡的,“总扰动”对价值的“总偏离量”为零。3价值演化理论的“历史”视角从价值从抽象到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有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价值的本质和实体不断被掩盖,但作为总体的价值实体仍然只是“单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价值论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各种非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加强而失去其科学本质。上面是对价值演化理论的逻辑表述。按照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理,这个逻辑过程同时反映了价值范畴在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运行情况。第一层次价值范畴对应商品生产的原始阶段,生产者基本只凭自己的劳动利用天然条件生

10、产,物物交换;这时生产的差别只有劳动,交换的本质只是“互换劳动”,因而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这一命题似乎只是个常识。所以,上面假设这个“价值演化”只有劳动力投入,是个符合历史的合理假设。有的学者只是把这个“价值范畴”当成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得出劳动价值论只是一个实物交换比例的法则的结论(晏智杰,2001)。依次,行业价值代表“小商品生产”及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价值范畴;生产价格代表资本主义成熟阶段的价值范畴;国际价值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过后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价值范畴。 这一阶段应该说只是刚刚开始,因为理论上的国际价值在现实中形成需要国际市场一体化完成,当前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但作为价值规律的国际表

11、现,它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前进。本文的“国际价值”应该看成是一个广义范畴,因为还存在“国际生产价格”等范畴,这是另一个理论问题,本文不拟对此进行探讨,可以把“国际价值”看成它们的共同抽象。价值的本质规定虽然内涵于第一层次的“价值范畴”之中,但只有从发展的总体中,、从动态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把握它的全貌,才能真正认识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质。整个过程中的“国际价值”层次既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还是最终的、凸现劳动价值全部信息的一环。因为,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在极端纯粹的条件获得的,从历史角度分析,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原始的阶段,但是,“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

12、识后才能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用马克思这一语言来解释“价值”范畴,就是虽然在商品经济原始阶段“价值”的本质就以“征兆”的形式显露出来,但只有到了商品经济十分成熟的阶段,到了国际交换已经成为普遍事实,国际价值范畴得到确认,并从国际价值范畴中才能真正认识价值的本质。也即“最一般的抽象总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切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共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三、价值范畴从“一般”到“个别”辩证转化与价值定律的拓展1对价值演化系统模型中“扰动”因素及其引起的“价值偏离”的分析对价值模型再作些

13、引申。由于“扰动”导致不同层次的单位价值不等,产生了一个偏离的量;但是,扰动因素互相平衡,价值偏离总量为零,故有:; (8)如果把扰动项独立出来分析,用表示“扰动项”,即价值偏离的量,从总体看则有:。“式( 8)”这 一衡等式表明,无 论主客观生产条件如何发展,“扰动”的因素有多少、多复杂,劳动始终是价值的实体,交换关系始终是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但这一点只能从价值范畴的总体,从价值范畴发展的全过程才能明白。现在对“扰动”进行“个别”分析。由于“扰动”因素,个别看,商品价值由其实体加上一个“扰动项”构成。则:(9)(10) 表示下一层次的“价值”,表示上一层次的“价值”,e为生产者的劳动生产效率系数(或价值的偏离系数)。将e值的社会平均值正规化为1,规定其经济含义为每单位时间生产1件产品;不难算出,当e为1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