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922080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干中论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述略兼述中论批判意识之指向牛勇军(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摘 要:中论是由东汉末年徐干撰写的一部子部儒家类政治论集,此书思想锋芒外露,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所指斥,而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在此书中贯穿前后。对于这些思想观念的爬梳,有利于了解徐干对前代儒家思想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并可借此寻绎徐氏批判意识之指向,观照汉末古文经学、政治生活、社会风气之诸般流弊。关键词:中论 、生平、修身观、中和观、名实观、批判意识徐干中论是一部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子部儒家类政治论集,通行本分上下二卷,每卷十篇,凡二十篇。在历代官私书目中,一般被列入“子部儒家类” 1。此书刊本主要

2、有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万历十年胡维新两京遗编本、万历二十年新安程荣汉魏丛书本、清光绪四年钱培名小万卷楼丛书重刊本、民国六年潮阳郑氏家塾刊龙溪精舍丛书本。点校本(白文本、校注本二类)主要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建安七子集附录中论本、 旧学辑存中论注本、日 池田秀三徐干中论校注本。兹据四部丛刊影印青州刊本,试就徐干生平、 中论修身观、中和论、名实观略作考述,兼论此书批判意识之指向。一、生平事迹略考中论序 2称:“世有雅达君子者,姓徐名干,字伟长,北海剧人也。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世济其美,不陨其德,至君之身十世矣。 ”徐干家族世代以品评月旦人物著称,清亮有德,但序中并未言及徐氏郡望、谱

3、系、亲故,因之其家世遂不得而知。初平元年(190) 3二月, “董卓作乱,圣主西迁” (中论序 ) 4,徐干避归乡里,州郡官长厚礼迎聘多次,干皆婉拒。建安中,归附曹操,官历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以1宋史卷一五八“艺文四”将其归入“杂家类” ,见脱脱等撰宋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5208页。2中论卷首原序,未题撰者。3本文年号与公元纪年换算据李崇智撰中国历史年号考 ,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4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引文见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76页。作者

4、简介:牛勇军(1987) ,男,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 2010 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联系方式:13594668254。电子邮箱: 或 。邮编:400715。疾休息。 “后除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1。又曾“从戍征行。历载五六,疾稍沉笃,不堪王事”(中论序 ) 。 典论论文将其与孔融、王粲、陈琳、应玚、刘桢、阮瑀等六人合称“七子”, 与吴质书一文记述邺下诗酒宴集之盛:“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2徐干病归故里后, “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 , “养浩然之气,系羡门之术” (中论序 ) , “轻官忽禄,不耽世

5、荣” (三国志注引先贤状 ) 。关于徐干卒年, 中论序曰:“年四十八,建安二十三年春二月,遭厉疾,大命殒颓,岂不痛哉!” 三国志卷二一王卫二刘傅传则记载:“干、琳、玚、桢二十二年卒。 ”据今人韩格平徐干杂考考证,瘟疫于建安二十二年冬爆发 3,徐干若于次年春二月病亡,亦合乎情理。另外, 中论序曰:“未至弱冠言则成章,操翰成文矣。此时灵帝之末年也。 ”灵帝末年,即中平年间(184189) ,若徐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 ,则生年为建宁二年(169) ,至中平六年(189)已届弱冠,显与序文记载扞格。何况中论序撰者尝与徐干“数侍坐,观君之言” ,二人过从甚密,其记载当足采信。合以上数证,徐干卒年

6、当系为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 ,生年当在汉灵帝建宁三年(170) 。二、内外兼修,彬彬君子徐干死后,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其品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4这主要是就徐干个人修养、志趣、襟抱而言的。 三国志卷二一王卫二刘傅传注引先贤状谓其“干清玄体道,六行修备。 ”5而中论一书则在治学 、 法象二篇集中论述君子修身之道,徐干主张君子不但要治学傅彩,还须修美仪容。内外兼修,互为表里,君子之称方可名至实归。治学篇居全书之首,立为学之要义,在此篇中,徐氏承传儒家“学而时习” 、 “学不可以已”之崇学传统,力主君子若要“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 ,须躬行力学,

7、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在他看来,学养是人之外饰,而治学则是获得美德之必要途径,亦即“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 。此篇又借尚书 “若作梓材,旣勤朴斵,惟其涂丹雘”之喻来进一步强调其旨归。另外,志向之立否关乎学业之成败,即其所谓“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学人有才而5三国志卷二一注引先贤状 ,第 599页。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 ,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592页。3徐干杂考所引为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 “二十二年冬是岁大疫”与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去冬天降疫疠”两条书证,详古籍研究整理学刊199

8、0 年第 5期,19 页。4文选 ,第 592页。5三国志 ,第 599页。无志,终究难成大器。君子慎独而躬行, “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自觉将治学作为终身事业,黾勉不已。徐干还认为学者须多方取法, “群道統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之” ,若执一己之陋见,则难免“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故要转益多师、与人驳难,方可不至窘迫无成。由于“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 ,所以学者若肯“勤心取之” ,则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 。可见,徐干将儒家六经奉为治学之经典,君子惟有勤勉好学,方可博学通达。但是对于儒家经典(六经,或中论所谓“六籍”

9、 )之研习,不宜“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 ,这是“鄙儒”所为,并不足以“统其大义之所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徐干还认为治学之道,并不局限于庸众,即使是圣人, “亦相因而学也” ,这种识见与一味尊奉圣贤、食古不化之论调相比,颇显新警透辟。徐干中论所论修身观除治学养德之外,还包括整肃姿容、修美符表。 法象篇阐释君子容止端严之意义,开篇明义“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慎威仪” ,因为“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盛德著;盛德著,可以为法象,斯谓之君子矣” 。后又引诗大雅抑 “敬尔威仪,惟民之则” ,旨在说明君子若欲行为世范,为万民所效仿,必须使

10、其仪容举止庄重有威。若“堕其威仪,恍其瞻视,忽其辞令” ,则不为人所重。而容貌之修美,还须君子慎独自律, “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 ,只有坚持严以律己,才能“怨咎不作,福禄从之” 。徐干又盛赞周成王、子路 1“颠沛而不可乱” ,虽临“崩亡之困” 、 “白刃之难” ,犹且慎乎容貌,何况常人素日居止游宴呢?可见,君子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之仪表。与此同时,他还指出, “祸败之由也,则有媟慢以为阶” ,举止轻佻浮薄导致祸乱,所以君子与人相处,要“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诈,学而不虚行” ,慎言慎行是修美容止根本之所在。除治学、修容两方面外,徐干在虚道篇中以“器虚”取譬:“器

11、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 ”谦虚是君子修身责己的另一美德,若能“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足也” ,则显得更难能可贵。 艺纪:“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 ”所谓“艺” ,即徐干所引周礼 “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之习得,亦能增饰士人之德行。至于艺纪篇所论“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 、 “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 ,又显与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说一脉相承。总之,徐干修身1法象:“昔者成王将崩,体被冕服,然后发顾命之辞;季路遭乱,结缨而后死白

12、刃之难。 ”观之核心在于内外兼修,文质并重,慎独律己。三、允厥执中,通权达变中论序称徐干“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 , “统圣人中和之业,蹈贤哲守度之行”。朱熹四书章句中庸解题有云:“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1又, 中庸释“中和”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而徐干此书又以“中”字命名,可见全书是以秉中道、斥偏倚为基调的。贵言篇论及君子与人晤对之法,曰:“农夫则以稼穑,百工则以技巧,商贾则以贵贱,府史则以官守,大夫及士则以法制,儒生则以学业。故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不失事,中之谓也。 ”“有序” 、 “不失事”即“中”之内涵,君子也要以此为

13、准绳,言必有方,若“过此而往” , “则不可也” ,这又与朱熹所谓“无过不及之名”相合。但“非惟言也,行亦如之。得其所则尊荣,失其所则贱辱” 3。所以,君子之言语与行事若合乎中道,便无“贱辱” 、“失所”之虞了。 核辩篇:“君子之辩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是岂取一坐之胜哉!”徐干认为“夫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与人辩驳意在使其心悦诚服,而非图口舌之快,与人争一日之短长。与此同时,核辩也要讲求方式方法, “辩之言必约以至,不烦而谕,疾徐应节,不犯礼敎” 4,如此方可“乐尽人之辞,善致人之志,使论者各尽得其愿而与之得解” 5。对于赏罚,徐干认为要“思中以平之,而不失其节也” , “人君明乎

14、赏罚之道,则治不难矣” 6,是为君主秉持中道之益处所在。然而在论及个人立功济世、自保其身时, 中论又显出通权达变之倾向。徐干虽秉承儒家中庸之说,但并不拘执于此,就国家选贤任能而言,他更重视个人之才智, 智行篇援引管仲、张良 7等人之事,以说明“圣人贵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益于世矣” 、 “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权变。而且,徐干并不反对“明哲保身”之作法,举殷商“三仁”之事 8,来陈述君子“以微子为上,箕子次之,比干为下”之价值评定。由于明哲之士“威而不慑,困而能通” 、 “禳祸于忽杪,求福于未萌” 、 “见变事则达其机,得经事则循其常” ,姑不论“动作可观则,出辞为师表” ,自保其身起码

15、尚可。相比之下,比干奏谏剖心,显然是不智之举 9。1朱熹撰四书集注中庸 (新编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7页。2四书集注中庸 ,第 17页。3语出法象篇。4语出核辩篇。5语出核辩篇。6语出赏罚篇。7智行:“且管仲背君事雠,奢而失礼,使桓公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仲尼称之曰:微管仲,吾其被髪左祍矣!召忽伏节死难,人臣之美义也,仲尼比为匹夫匹妇之为谅矣。汉高祖数赖张子房权谋以建帝业,四皓虽美行,而何益夫倒悬?此固不可同日而论矣!”8智行:“微子介于石不终日,箕子内难而能正其志,比干谏而剖心。 ”9智行:“殷有三仁,微子介于石不终日,箕子内难而能正其志,比干谏而剖心。君子以微子为上,箕子次之,比干为下。故春秋 ,大夫见杀,皆讥其不能以智自免也。 ”今人张舜徽旧学辑存中论注智行下解题曰“有德行者,但能淑己;具才智者,兼可济世。故此篇较论二者优劣,而终归于才智为重。以为志行之士,不及明哲之士” ,可谓肯綮之论。四、辨章名实,指斥虚妄名实之辨是中论另一重心,而这一问题之探讨,锋芒直指汉末“奸雄浊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