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916607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论文: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摘要:本论文利用1985年到2005年中国各省的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以及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收入的关系,建立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以此为基础,做城镇与乡村比较,以及东、中、西部的比较,得出两个结论:1、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对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及恩格尔系数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且其降低速度随收入的增加而减缓;2、食品消费在中国存在城乡差异,也存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异,而中西部之间不存在差异。关键词:恩格尔系数;面板数据;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Abstrac

2、t: Using such panel data of all provinces in China as per capita foo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er capita income, consumer price index from 1985 to 2005, this article mad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nditures on food and per capita income, and between the Engels coefficient an

3、d per capita income.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variation between towns and villages, and among east, middle and west regions, and made two conclusions: 1、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of foo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n the income decreased with the per capita income, but it will be mo

4、re and more slow; 2、It h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own and the village, and it also h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reg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随着城市改革的推进, 这个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河南大学覃成林、周二黑、吕化霞的 论文“中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分析”中,提出中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与大都市、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差距持续扩大,与西部地区相比, 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低于西部地区, 但是,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高于西部地区。3、中国与国外的比较分析;2005年,上海财经

5、大学陈启杰和日本国立奈良女子大学张丹所做的中日居民饮食消费结构比较研究,表明2003年日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2.0% ,远低于中国城市居民同期37.1%的水平。这说明,日本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处于“极富裕型”,而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富裕型,两者相比日本居民的消费水平领先于我国城市居民一个档次。2005年4月复旦大学陆小斌和湘潭大学资树荣对中韩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进行比较,发现中韩两国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较快,恩格尔系数则不断下降,但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两国恩格尔系数在下降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达到富裕阶段还需1015年时间。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对恩

6、格尔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做了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和修正的建议。然而还没有论文应用面板计量经济理论,对中国各省的城镇、乡村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本论文在其他学者的工作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的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城镇与乡村的比较,东、中、西部的比较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做进一步的研究。三、各省恩格尔系数的统计分析利用软件EVIEWS 5.0,做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乡村恩格尔系数的盒图,如图1所示。在该图中,每两个为一组表示一个省的城镇和乡村,每组的前一个表示该省城镇1985-2005年恩格尔系数的盒图,后一个表示该省乡村1985-2005年恩格尔系数的盒图。从该图可以看出,

7、在1985-2005年这段时期内,全国各省城镇、乡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集中在0.4-0.6之间,即全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范围约为,从原来的0.6左右,降低到现在的0.4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更详细的分析可得2005年各省城镇、乡村恩格尔系数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2005年各省城镇、乡村恩格尔系数的分布恩格尔系数 小于0.3 小于0.4 小于0.5 小于0.6省份(城镇) 0 25 31 31省份(乡村) 0 9 23 30从该表可以看出,全国各省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小于0.5有31个省,即全部,如果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为40%-50%可认为达到小康,因此可见中国城镇

8、的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且有25个省份的城镇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富裕水平(恩格尔系数小于0.4)。然而,没有任何省份的城镇恩格尔系数小于0.3,可知中国城镇的生活距离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有一定差距,可与表2给出的2002年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进行对比。而对于乡村,有23个省可以认为达到小康,而其余8个省,除西藏外,乡村恩格尔系数小于0.6,达到温饱水平。西藏的恩格尔系数在2005年为0.6375,仍属于比较贫困的地区。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23个省中,仅有9个省恩格尔系数小于0.4,可以认为达到富裕。表2、2002年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日本 加拿大 美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荷兰

9、 英国 澳大利亚14.5 9.9 6.9 14.4 11.8 14.6 11.2 9.2 10另外,对恩格尔系数的统计分析,表明:2005年所有省份城镇的恩格尔系数都小于乡村,说明在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到目前还是普遍现象。其中,2005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西藏(城0.4445,乡0.6876)和重庆(城0.3636,乡0.5277);城乡差距最小的是北京(城0.3183,乡0.3266)和上海(城0.3587,乡0.3688)。图1、城镇和乡村的对比形式的盒图四、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1、城镇的模型因西藏、新疆、重庆数据部分缺失,故在下面的模型估计中只考虑其余的28个省。图2给出28个省市自治区,19

10、85到2005年城镇居民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实际人均收入(左)和实际人均食品支出(右)的面板数据三维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各省的城镇人均收入和人均食品支出在1985到2005年这个期间都是增加的,且各省增加的模式非常类似。说明数据符合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的特征。此处的价格调整是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物价平减,即用当年的人均收入与食品支出除以当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而得到实际人均收入和实际食品支出。调整后收入和支出的单位为百元。图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左)和人均食品支出(右)的面板数据三维图恩格尔定律的也可以从弹性概念来表示,即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

11、大。下面我们首先对人均收入和人均食品支出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经过价格调整的28个省市自治区1985到2005年的数据混合在一起,分析城镇居民实际人均收入(income)和实际人均食品支出(food)的关系。从而确定建立何种类型的模型最合理。图3给出实际人均食品支出与实际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图4给出实际人均食品支出与实际人均收入的对数的散点图。从图3可以看出,变量food 和income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建立线性模型是不合理的。而对人均收入取对数后,其关系仍然不是线性的,因此建立半对数模型也是不合理的。图5给出实际人均食品支出与实际人均收入的全对数的散点图,将该图与图3和图4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异方

12、差得到克服,但是其关系仍然是非线性的,存在稍微的弧度,因为价格调整而引起的坐标单位的变化,使图3的弧度变的不是太明显,但通过做出经价格调整的人均食品支出与人均收入的散点图,得知弧度确实是存在的,因此建立全对数模型也不合适。更进一步,研究人均食品支出与人均收入的双对数(对数的对数)的关系,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出,log(food)和log(log(income)存在满 意的线性关系,同时不存在异方差。所以应考虑建立log(food)和log(log(income)面板数据模型。 图3、food和income 混合数据散点图 图4、food和log(income)混合数据散点图图5、log(f

13、ood)和log(income)混合数据散点图 图6、log(food)和log(log(income)的散点图通过上面的分析,建立混合模型,为消除模型中的自相关项,加入了两个AR自回 归项,其估计结果如下所示:(省略号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的估计值,下同)log(food)=0.6328+1.1930log(log(income) (模型1)(4.4) (14.2, std=0.08390) R2=0.98, DW=2.09, SSE=0.8560, NT=2821-228=532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为克服自相关,其中加入了三个AR自回归项,其估计结果如下所示:log(food)=0.

14、4579+1.2480log(log(income)+0.9049AR(1)-0.1466AR(2)-0.1324AR(3) (14.4) (38.3, std=0.03255) (19.7) (-2.3) (-2.9)R2=0.98, DW=2.10, SSE=0.6776, NT=2821-328=504 (模型2)通过F检验 ,来判别 模型中是建立混合模型合理,还是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合理。建立检验假设:H0: 不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建立混合模型);H1: 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统计量的定义为:F=,其中SSEr 表示约束模型,即混合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Eu表示非约束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对上述两个模型有: 因为F=2.29F0.05(56,474)=1.36 ,推翻原假设,所以与模型1比较,建立模型2更为合理。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