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剥夺实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906269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剥夺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感觉剥夺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觉剥夺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剥夺实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 感觉剥夺实验概述 所谓感觉剥夺指的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有机体处于这种状态,外界的声音刺激、光刺激、触觉刺激都被排除。几天后,有机体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 但是感觉剥夺现象作为研究专题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首先从事这项实验研究是加拿大的科学家。1954 年,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他们把志愿受试者关在恒温密闭隔音的暗室内。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2、限制其触觉。7 天之后,受试者出现感觉剥夺的病理心理现象: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主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神经症征象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当然这种非人道的实验现在已经被禁止了)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之上的。对动物的感觉剥夺研究表明,把动物放在完全无刺激的寂静环境中,损伤动物健康,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感觉剥夺实验研究表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特别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讨论病理心理现象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特殊环境下(航天、航海、潜水等)

3、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感觉剥夺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拿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感觉剥夺的研究。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的有益的创新活动。而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从松弛状态转入高度紧张状态,需要给予适度的刺激。缺乏刺激的环境,就培养不出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在没有刺激因素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人的意志就会衰退,智慧就会枯竭,理想就会丧失,才能就会退化。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刺激,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惊人的毅力。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刺激,是充分发掘他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人生活中受到的刺激 (1)社会刺激。主

4、要包括整个社会的体制、制度、政治、法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心理状况,工作环境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一切都应该产生足以“刺激”人才个体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强大压力,创造一种开拓进取的社会环境。工作富有挑战性,压力适中,负荷得当,有利于人才奋发进取。压力过轻,会使人能量“过剩”,滋生自满情绪;压力过重,又会使人能量“耗尽”,产生畏难情绪;唯有压力适度,人才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和使用自己的创造能量。 (2)自我刺激。这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鞭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创造力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动力。 (3)物质刺激。这是人才赖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可以激励人才克服保守情绪、怠惰情绪、知足情绪,不断进取,不断开拓,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感觉剥夺实验对员工激励的启示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我们的员工如何培养、员工如何激励的重要启示: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更多地为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刺激,只要它们利于员工的成长。而目前很多企业里员工得到的刺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感觉剥夺现象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身上易发生。沙漠远征的人、飘落孤岛的海上遇难者往往发生感觉剥夺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