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876169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因特网应用发展情况一、 网民规模及网络普及率年份 网民规模(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 人均周上网时长(小时)2000 2250 2001 3370 2002 5910 4.6% 2003 7950 6.2% 2004 9400 7.2% 2005 11100 8.5% 2006 13700 10.5% 2007 21000 16.0% 2008 29800 22.6% 2009 38400 28.9% 2010 45730 34.3% 18.3 2011 51310 38.3% 18.7 2012 56400 42.1% 20.5 2013 61758 45.8% 25.01. 总体网民规模截

2、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 144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6.9%,较 2013 年底提升了 1.1 个百分点。2. 手机网民规模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27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2699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 PC 网民规模。3. 农村网民规模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 28.2%,农村网民规模达 1.78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169 万人。二、上网时间2014 年上半年,中国

3、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 25.9 小时,相比 2013 年下半年增加了 0.9 个小时。2006 2007 2008 2009上网时长(每周) 18.7IP 地址(IPV6)(块/32)57 63IP 地址(IPV4)(万个) 9802 13527 18127 23245域名(万个) 411 1193 1683 1682网站(万个) 84 150 288 32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Mbps)256696 368927 640287 8663672010 2011 2012 2013上网时长(每周) 18.3 18.7 20.5 25IP 地址(IPV6)(块/32)401 9398 12535

4、16670IP 地址(IPV4)(万个) 27764 33044 33052 33031域名(万个) 866 775 1341 1844网站(万个) 191 230 268 320网络国际出口带宽(Mbps)1098957 1389529 1899792 3406824三、网络资源1、 IP 地址: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 IPv6 地址数量为 16694 块/32,较 2013 年底增长 0.1%。由于全球 IPv4 地址数已于 2011 年 2 月分配完毕,因而自 2011 年开始我国 IPv4 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 2014 年 6 月共计有 33041 万个。2、 域名:

5、在“.CN”域名增长带动下,我国域名总数增至 1915 万个,相比 2013 年底增速为 3.9%。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CN 域名总数为 1065 万,相 2013 年同期减少 1.6%,占域名总数比例为 55.6%;.COM 域名数量为 706 万,占比为 36.9%。另外,“.中国”域名总数达到 28 万。3、 网站: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站 7数量为 273 万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四、应用2013.12-2014.6 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2013.12-2014.6 中国网民各类手机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因特网的应用主要分为信息获取类应用,包括搜索引擎;商务

6、交易类应用,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和旅行预订;交流沟通类应用包括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和社交网站;网络娱乐类应用包括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和网络视频。如上图所示,网络应用和手机网络应用的趋势一致,由于手机网络今年的迅速发展,手机网络应用的规模与使用率增幅较大。其中,无论是网络应用还是手机网络应用,微博和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情况有所下降。社交网站比去年年底下降了 7.4%,手机社交网站比去年年底下降了 13.2%。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社交类应用的更新迅速,对社交网站用户产生较大分流。比较有明显增幅的应用包括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属于商务交易类应用。由于网络购物和

7、网上支付的更加普及,安全性和便捷性的提高,物流行业的发展等因素,使得商务交易类的应用其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网上支付增幅 12.3%,网上银行增幅 8.7%。手机网上支付增幅 63.4%,手机网上银行增幅 56.4%。另外,互联网理财属于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应用。截至 2014年 6 月,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 6383 万,使用率为 10.1%。(一) 信息获取类应用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 5.07 亿,使用率为 80.3%,用户规模较 2013年 12 月增长 1783 万人,增长率为 3.6%。与此同时,手机搜索用户数达 4.06

8、亿,使用率达到 77.0%,用户规模较 2013 年 12 月增长 4080 万人,增长率为 11.2%。2014 年上半年,搜索引擎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基于“语义搜索”与“知识图谱”技术,整合社交、视频、旅游、软件应用下载等多类信息,开发上线新的搜索产品;同时,搜索企业不断拓展流量渠道商务交易类。交流沟通类即时通信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 5.64 亿,比 2013 年底增长了 3208 万,半年增长率为 6.0%。即时通信使用率为 89.3%,较 2013 年底增长了 3.1 个百分点,使用率仍高居第一位。即时通信作为网民最基础的网络需求,不仅稳

9、居网民使用率第一位,还呈现出使用率稳步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机即时通信用户的快速增长。博客/个人空间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 4.44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772 万,增长率为 1.8%。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70.3%,比 2013 年底略低。其中,博客的使用率为 19.3%,用户规模为 1.22 亿;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 65.1%,用户规模为 4.11 亿。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博客的内容相对较长且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关注、发布信息的需求,逐渐被其他社交应用的功能所替代,在竞争中逐渐转变为小众化应用微博截至 2014 年 6

10、 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2.75 亿,较 2013 年底减少 543 万,网民使用率为 43.6%,与去年年底相比相差不大。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 1.89 亿,相比 2013年底下降 794 万,使用率为 35.8%。在经历了 2011 年至 2012 年的快速增长期之后,微博客市场逐步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部分运营商对于微博客业务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整体微博客用户规模造成一定程度的降低。社交网站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 2.57 亿,较 2013 年底减少 2047 万。手机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 1.34亿,较 2013 年年底减少了 2043

11、万人。 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持续下滑,一方面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社交网站自身的原因,由于创新缓慢,运营重心偏离,未能满足社交用户的核心需求,再加之部分社交网站用户定位局限,当用户状态改变时,容易脱离原来的关系链,造成用户的流失。上述原因造成了“泛社交”的社交网站上用户互动少、更新少、原创内容少,影响交流质量,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意愿。(二) 商务交易类互联网在商务交易类的应用主要是网络购物,团购,网上支付,互联网理财与旅游预订。1、网络购物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3.32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2962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 9.8%。与

12、此同时,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 2.05 亿,半年度增长率为 42%,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 4.3 倍。网络诚信环境得到改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物流效率的提升等是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2、团购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48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760 万人,半年度增长率 5.4%。相比整体团购市场,手机团购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02 亿,半年度增长率为 25.5%3、网上支付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 2.92 亿,较 2013 年底增加 3208万人,半

13、年度增长率 12.3%。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 2.05 亿,半年度增长率为 63.4%,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 25.1%提升至 38.9%。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支付是用户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类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上支付打通各种商务类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网络购物、在线旅行预订等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快速增长的联动效应推动网上支付发展。第二,移动网上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如打车软件、生活类缴费、基于支付工具应用的大众理财产品、高考查分等。第三,支付工具安全环境和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和保障。4、互联网理

14、财进入 2014 年互联网金融爆发出强劲成长力,众筹商业模式媒体频频报道,被更多大众认知,P2P 网贷从业企业规模超过千家,尤其互联网理财产品,发展仅数月间销售达到万亿规模,截止 2014年 6 月,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为 6383 万。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一年时间内用户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取决于以下原因:从互联网特性来看,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合个人用户零散资金,既提高了互联网理财运营商在商业谈判中的地位,也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从用户需求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的低门槛、高收益、高流动性特点贴合大众理财需求。一元起购,按天计算收

15、益,T+0 当天赎回模式,同时收益率高出银行活期储蓄收益十数倍,相比银行储蓄拥有压倒性优势;从购买渠道来看,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渠道多依托于用户规模大、使用频率高、发展成熟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产品的购买提供极大便捷。(三) 网络娱乐类1. 网络游戏截至 2014年 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 3.68亿,网民使用率增幅8.9%,增长规模达 3008 万。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 2.52 亿,使用率增幅16.9%,增长规模达 3648 万。手机端游戏用户成为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客户端游戏用户向手机游戏转化进一步提升。从整体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游戏行业已经逐步走出网络游戏独大的时期。首先

16、,游戏政策进一步松绑,自贸区的建立容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设备生产和销售,游戏用户使用选择拓宽;第二,网络的完善和上网设备的多样化,促进多端游戏进一步发展,以手机为代表 Pad 为辅助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第三,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与影视、文学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步形成影视、文学与游戏的双向互动,促进整体行业发展。2.网络文学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 2.89 亿,半年增长率为 5.5%。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 45.8%,较 2013 年底增长了 1.4 个百分点。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条上,网络文学作为上游,根据文学作品内容推出了游戏、动漫、影视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网络文学的版权开发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拓展了更多的商业模式。未来,在文化产业整合的大趋势下,文学、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将成为交叉融合的状态。3. 网络视频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4.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