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861745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寒假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假调研报告放假回家坐火车对于我来说一直都很痛苦,不仅因为人多,更因为那漫长的时间。但是今年回家,却发现火车上的人没有以前多了,而且速度也快了许多,列车的舒适度也大幅提高,整个铁路系统的提升时全方位的。经过我的调研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票价之变1993 年,进出广东省及其境内的列车票价实行浮动加价,软座、软卧和硬卧每票加价 30 元。1995 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北京、郑州、济南、上海、柳州、成都等铁路局和广铁集团。1996 年1998 年,春运火车票价上浮政策暂停。1999 年,浮动票价恢复执行,范围较以前有所调整。2000 年,各铁路局管内列车票价是否浮动由铁路局自行决定。2001 年,票价

2、上浮的幅度为:新型空调车 20,其它列车 30。2002 年,铁道部首次召开春运票价上浮听证会。当年浮动政策发生调整,范围、时间、度均有较大限制,如上浮幅度硬座为 15%,其他席别为 20%。2003 年2005 年,基本沿袭 2002 年的做法。2006 年至今,春运票价上浮幅度为硬座 15,其他席别 20;节后票价上浮的列车,在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票价下浮 10;临客硬座票价节前、节后均不上浮。系统之变1978 年,一张不足二指宽的小硬纸卡片,一面是始发、终到车站、票价和席别,另一面是车站名和编号,再贴上印有车次和日期的票条,盖上日期戳,就成了旅客手中的乘车凭证了。那时,车站只能按照上级分配

3、的定额售票,如果前方车站的票没卖完,后面的车站也无法增售。所以,常有买不到票的旅客,眼睁睁地看着空空的列车开走而意见纷纷。若是谁想购买往返车票,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1987 年 1 月 1 日,深圳站在全路率先实行计算机单机售票。1996 年 5 月,铁道部决定建设全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这个被列入全路“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很快让旅客感受到联网售票后的便利。1997 年 6 月,广州地区 20 个较大车站在全路率先实行联网售票。1997 年,铁道部统一了火车票的新样式:软纸电脑票,比我们常见的名片稍大些,专用票纸、电脑打印而成,始发、终点站,席别,车次,日期,票价,流水号,有效期,发

4、售站,一应信息全在车票正面,一目了然。进入新世纪,这张小小车票的内涵在市场的淬炼中扩展。2001 年,全路建成了包括铁道部客票中心、24 个地区客票中心和 712 个车站在内的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全路有 7288 个售票窗口可以出售相互间的车票,形成了覆盖全路的联网售票系统。这一年的 10 月 21 日,408 个全路联网车站开始发售异地始发列车的车票,平均每天有 4000 多名旅客在甲地购买到乙地始发的车票。2005 年 4 月,全路实施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新开行的 19 对直达旅客特快列车,车票不仅可异地出售、可最长提前 180 天购买,而且还可以退换2007 年 8 月, “席位复用”

5、这个新名词出现在全路各个车站的售票大厅并迅速被人们所熟悉。 “席位复用”就是将列车上剩余或旅客下车后空余的席位,通过网络流转到列车沿途停靠的各站,发售给有需要的旅客。人们眼睁睁看着空车开走却买不到票的一幕从此不再。 如今的火车票, “模样”也有了新变化:票价显示采用“¥”符号,站名下增加了汉语拼音,车票背面印上了铁路旅客乘车须知 。车票票面上还增加了“红”(红色旅游) 、 “团” (团体票) 、 “折” (优质优价空调车执行折扣价) 、 “团优”(团体票并享受优惠)等各类信息。这些变化,折射出铁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趋人性化、更趋灵活性,更具科学性。如今,各式各样的购票方式已深入人心,传统的

6、窗口买票、时髦的互联网购票,信息化的电话订(取)票,还有购买异地车票,自动售票机购票。今年 8 月,磁介质车票走进京津城际铁路和沪宁杭、胶济线运力之变许多人都有着共同的回忆,小时候课本上为了说明中国铁路发展的紧迫性,都用这样一句话形容“人均不足一根香烟长” 。1993 年,我国人均拥有铁路 4.5 厘米。2002 年,这个长度变成了 5.5 厘米。2006 年,人均依然不足 6 厘米。到了 2010 年结束时,中国人均铁路长度终于达到了 7 厘米。虽然依然只有“一根烟”的长度,但可以发现,进入 21 世纪后,铁路里程的增长速度明显变快,这其中的原因何在?一是主动接近社会资本,衢常铁路(中国大陆

7、首条民资参股干线铁路)的开通,意味着民营公司及第三方的资本可以流入铁路建设的大锅炉中。二是国家政策的倾斜,到 2008 下半年,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央将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置于首位,铁路“跨越式发展”因而获得有力支持。 “4万亿”投资中,有 2 万亿直接发给了铁道部。速度之变从 1997 年的第一次大提速,到 2007 年的第六次大提速。过往,将最高时速从 140 公里提高到了 250 公里。以北京到上海的列车为例,第六次提速后,运行时间压缩了近 2 小时。从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到“动车” ,伴随着全国铁路一次次大提速,列车服务质量也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化。铁路服务也逐渐从“走得了”向“

8、走得舒适”进步。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进一步发生改变。50 年的春运20 世纪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人都在本乡本土生活和劳作,极少数人在外做事,没有“流动人口”这个概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许多人因工作、参军、上学而远走他乡,每逢春节这个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在外工作学习的人都要尽可能地回家与亲人团聚。于是春节前后大量的人口奔波于旅途上,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成了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1953 年:“春节客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检索人民日报数据库,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 1953 年 2 月

9、 8 日,农历腊月廿五,这一天报纸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通知,保证春节铁路装卸工作;铁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节客运。1954 年春节期间,问题又严重了一些,1 月 26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短评,说春节是“一个客运高潮” ,并第一次说这已“成为当前铁路运输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 。1955 年 1 月 17 日人民日报只刊登了一条有关春节客运的消息:“北京、上海等铁路管理局旅客、车务、机务、车辆等部门成立了春节旅客运输委员会。1957 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春节客运”发表社论:“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1957 年初,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

10、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了。 人民日报破天荒第一次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春节期间的交通问题: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 30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社论还想了四种办法,来减轻运输压力。第一,春节期间能不回家的,最好不回家;第二,各单位把春节期间旅客的启程日期尽量要错开;第三,买到车票、船票的,要体谅春节旅客运输中的困难,忍受旅途中的若干不便;最后,希望各地机关、企业、部队和学校调出一部分汽车来参加春节旅客运输。1959 年:人民日报社论:“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

11、车、汽车和轮船”“大跃进”的 1958 年, 人民日报没有春节客运的报道,但在春节前发一篇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 ,劝大家不要回家过春节。1959 年 1 月 11 日,农历腊月初三, 人民日报又发了一篇谈春节客运的社论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 。几点希望与 1957 年社论差不多:一是“凡一定想回家过节的人最好早走或晚走,不要都集中在节前的那几天里。把走的日期错开来,凡是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 ”二是“大家都来维持春节旅客运输的秩序,保证春节运输的安全。 ”三是“几千万人回家过节,有的从城市回到农村,有的从内

12、地回到沿海,有的下放到农村回到城里来,这是一次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最广泛的交流。每一个回家过节的人最好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做两件事: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宣传。 ”1959 年以后, 人民日报没有再发表过专门谈论春节客运的社论。“文化大革命”中,一方面是老百姓脱离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民日报以报道革命为主,所以整整中,仅有 1968 年 2 月 4 日和 1973 年 2 月 15 日两次提及“春节客运” 。1968 消息是以“抓革命”为主,顺便说点儿“促生产”时写了一句春节客运。1973 年登载的是一条新华社简讯:“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广大职工积极采取措施,提早把大批春耕生产急需的物资

13、运往各地农村,努力做到不误农时。 ”“文革”结束, 人民日报又开始增加与春节旅客运输有关的报道了。1977 年 2 月 11 日刊登的新华社长篇消息:“兰州铁路局许多干部和铁道兵某部干部战士,春节期间一起深入到列车员公寓,乘务员食堂,和工人们同学习、同批判、同劳动子弟兵和职工们满怀豪情地说:全国要大治,铁路必须大治;工农业要大上,铁路必须先行。 ”1980 年: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将增开临时长途客车 24 对”1979 年 1 月 8 日, 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称春节期间有 1 亿人次乘火车。1980 年 1 月 11 日人民日报转发

14、人民铁道报道:“为了做好春节运输工作,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 24 对。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春运”二字 1981 年 3 月 10 日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从此, “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检索 1981 年至 2008 年 6 月底的人民日报图文电子版,从那时至 2008 年 3月 3 日当年春运结束, “春运”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出现 518 次,而同期在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通讯、评论和各类文章中,有 1621 篇出现过“春运”字样。总的趋势是一年比一年用得频繁。1981 年 3 月 10 日人民日报以“铁路春运

15、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 亿人次”为标题的消息不足 400 字,但与人民日报1953 年 2 月 8 日第一提到“春节客运”的消息、1957 年 1 月 7 日范荣康撰写的社论一样,对人民日报和中国的社会生活都有开创意义。1983 年:人民日报消息:从这一年开始,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而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的大军1983 年 1 月 3 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说:“据分析,1983 年春节客运将达一亿二千四百多万人次。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从 1983 年起,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春节旅客运输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区协助铁路,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

16、”从这一年开始,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而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的大军。1984 年 1 月 3 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报道:“预计今年春节客运期间(1 月 13 日至 2 月 21 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量约达 6 亿多人次,比去年春节约增加 8,000 万人次。 ”1986 年初人民日报没有当年春运的报道,但这年年底的 12 月 2 日就早早地报道了 1987 年的春运。说春运铁路旅客将达 1.298 亿人次。1988 年 1 月 23 日人民日报刊登国务院关于加强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这一年人民日报没有全国春运总况的报道,但有春运最繁忙的的成都火车站的消息:“从元月 20 日至 2 月 11 日,成都铁路局已安全发运旅客 563.8 万人次。 ”1988 年:人民日报消息说“我国每天有 70 万人站着乘火车,从春运到暑期,个别车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