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3861608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单元第课。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经济重心南迁的过程。理解:四大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运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总结各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比较各区域经济的特点,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提高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熟悉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以及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

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问题。难点则是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对农业经济的特点了解,不仅要知道特点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这些问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的中心线索是“经济重心” ,即介绍分析了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第一目四

3、大经济区的形成,叙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阐述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影响。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地位及其形成的原因。山东和山西经济区。这里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山东,以西称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西汉政府每年都要从山东调运大量粮食到长安

4、,用兵匈奴时士兵的给养也大都依靠山东。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关中 “膏壤沃野千里” ,十分富饶。巴蜀素有 “天府”之誉,即使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巴蜀依然 “无谷而饱”,“覆衣天下” 。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在古代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为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春秋冬三季大都干旱,冬季严寒。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

5、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生长。因此,到了汉代,山东、山西已经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期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江南经济区。江南经济区在历史上曾长期落后于山东、山西经济区。由于江南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利于开发。因此,到两汉时,很多地区还为原始森林覆盖,沼泽密布,疫气弥漫,虫蛇虎豹威胁人类生存,加之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远不如黄河流域适宜开发,因此它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差距较大。龙门碣石经济区。位于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带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

6、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区域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素影响的。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可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域格局的基本框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区域的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中国古代人口外迁方向主要向南,三次南迁高潮分别是:两晋之际“永嘉之乱”之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是唐代“安史之乱” 以后。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 引起北方人口的

7、第三次南迁高潮。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往往与战争有关。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虽有三国时期的局部缓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但西晋的“八王之乱”后,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混乱,战火遍野,民不聊生。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逃离,流民为逃避战乱到江南的十居六七,形成人口流动,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史所罕见,形成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唐代“安史之乱” 和两宋时期的“靖康之乱” 后,大批北方人口再次南迁,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第二次和第三次南迁高潮。永嘉之乱:永嘉,是西晋末年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西晋后期,统治者日益腐化,奢侈成风。统治阶级内部争

8、权夺利的斗争接二连三地发生。年发生了“八王之乱”,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加之此时北方又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数十万农民背井离乡,形成大量的流民南迁。永嘉三年内迁的匈奴族人刘渊在山西起兵发动反晋战争;永嘉五年四月,刘汉大将石勒全歼晋军主力。同年六月,刘汉军攻破洛阳,晋怀帝被俘。刘汉军进入洛阳后大肆屠杀,接着又进军关中。中原地区极度混乱,人口大量死亡或迁徙,历史上称做“永嘉之乱” 。当时的砖铭中有这样的记载: “永嘉世,天下灾”“永嘉世,九州荒”。安史之乱:它是唐中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唐战争。安禄山善于逢迎,他巴结宰相李林甫,讨好杨贵妃,得宠唐玄宗宠信,成为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拥兵

9、万之多。年,他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史思明原是安禄山亲信,安禄山叛唐后,他也起兵反唐。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后来虽被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但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后,东部重镇洛阳户籍不足户。东起郑州、开封、徐州,北抵安阳一带,西至潼关,居民大量逃散。河北是兵祸最严重的地区,尸骨遍野,“十室九空”。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达万户,人口达万;安史之乱后,全国只剩下万户,人口只有万,不少人死于战乱,大批人口南迁。靖康之乱:年(宋徽宗宣和七年),金灭辽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遂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帝位传给

10、儿子宋钦宗,第二年改国号为靖康。“靖康之乱”在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词中被称之为“靖康耻 ”。靖康元年(年),金军围攻汴京,宋以金银、绢帛、牛马等物和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为人质,还许下割太原、中山、河涧三镇等条件才使金退兵。同年八月,金兵分两路再次进攻北宋,包围汴京,并攻入京城,钦宗投降。第二年(年),金军掳走徽宗、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人,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之乱,也称靖康之变。北宋时,北方地区屡遭少数民族的攻伐而沦为战场,金人攻占黄河流域后,关中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金人攻掠河北、河东诸州郡时,数千里地的人民几乎被杀尽。人口锐减使农田大量荒芜,加之北方民族基于游牧习惯,将大片农田变为牧场,北方农

11、业再次受到摧残。为避战祸,中原人口被迫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发展。宋代兴修水利工程项,江苏达项,福建达项,这表明除长江流域农业继续发展外,闽江流域农田水利也得到大规模发展。人口南迁的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为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该目叙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不同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表现,并且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表现:人们习惯以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远远落后

12、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才最后得以完成。第一阶段:孙吴、东晋和两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具体表现在农业方面。此时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这样的人口上百万的城市。第二阶段: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表现在:在北方经济停滞的情况下,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南方的茶、陶瓷、丝织品、盐业等手工业也赶上或超过北方。

13、商业方面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第三阶段:南宋时,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所在。北宋建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所在。表现在南宋时,苏、湖、常、秀(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首先,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其次,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第三,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

14、巨大潜力。第四,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综上所述,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四、教学策略设计(导入新课:屏幕显示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繁华景色;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情景。)设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古代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由此导入新课。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屏幕显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图中设计几个填空,分别是四大经济区的名称:长

15、江、黄河、崤山。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强调四大经济区的分布。设问一: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哪四大经济区?设问二:四大经济区各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设问三: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四大经济区经济地位各异的原因是什么?同学带着问题看书探究,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古代的山东、山西与今天的山东山西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在讲解时,用今天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对照讲解,并且强调此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最后教师总结,古代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乱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方案一,屏幕展示岳飞图像和满江红诗句,请同学有

16、感情的朗读。激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一段历史,指出靖康之乱后,北方人口出现第三次南迁高潮,而前两次发生在什么时候?让同学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方案二:播放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相关的影视片段,介绍三大战乱之后分别出现的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既可以使学生理解古代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又明确三次南迁的时间。最后老师总结人口南迁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讲清我国古代人口三次南迁的概况、原因和影响。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促使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普及,政府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