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861314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港北区港城镇初级中学 姜月波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对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课又是语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学习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据笔者观察发现,凡是在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其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成绩基本上都比较好。而数理化学科突出的同学对于习题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也明显要强于其他的同学,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

2、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笔者有以下三个方面心得: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不断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1963 年,他在一则书简中提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

3、导意义。二、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轻松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阅读文章我们首先应该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气势、文采、内涵、外延。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拿到一篇文章,肯定不是第一步就探讨其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而是想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着作者的气势,更加深入

4、地了解文章。如果支离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怎么能真正懂得文章,懂得作者呢?其次要精读、细读。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动笔、找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学生阅读更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这样不但利于语文教学,而且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另外,

5、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精读、细读这一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应该加强,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在发声,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读,很难领会到文章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和层次,自然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文字。通过大声朗读,将文章中蕴涵的思想倾向、内涵深刻体会,将语言的词句和篇章整体、要旨和表述、意味和感情色彩通过朗读加以沟通,融为一体。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设问。近几年,提问设计法非常盛行。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从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参照了近年的研究成果,

6、得出了以下注意的内容:(1)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实现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位教师,你们敬仰他吗?小弗郎士和我们许多同学一样,你们喜欢吗?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弄懂文中两位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的求知欲。 (2)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对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有一位老师在上阿 Q 正传

7、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已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讯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 Q 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 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阿 Q 正传 ,却流不出眼泪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自然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3)突出重点和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热闹的课堂教学不一定是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效果也未必好。所以设计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应注意:研读课本,驾驭教材,找出文章的主旨和重点,要会删繁就简,设计提问。设计提问注重启发性,要使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程式化、形式化的提问。设计问题要具有外延性,使各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思维扩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授之以渔”。以上是本人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只要广大语文教师遵循语文的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