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859577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资料]股东协议制度初论(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股东协议制度初论关键词: 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章程/股东协议/私人秩序内容提要: 股东协议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现在许多国家的公司法已对其有所规定。股东协议是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对构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私人秩序,保护少数股东在公司中的合法权益,均具有积极意义。200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股东自治仍然主要体现为章程自治,立法存在疏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必要正视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的股东协议,对股东协议制度作出规定,并引导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东协议确立股东之间的关系和公司治理的私人秩序。股东协议通常是指封闭式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或股东与公司之间,就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

2、和行使、公司事务的管理方式、股东之间的关系等事项所订立的协议。它通过自行创设股东的权利与义务,以达到排除公司法或公司章程规定适用的目的,从而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虽然股东协议在我国的公司实践中颇为常见,但 200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对股东协议制度并未作明确的规定,理论上的探讨亦付阙如。鉴此,笔者拟对股东协议制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一个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公司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一、股东协议制度的源流和功能(一)股东协议制度的源流股东协议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法对股东协议的态度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限制最后又复而肯定的演变过程。219 世纪末期的美国普通

3、法完全承认股东协议的法律效力。当时,美国普通法普遍规定股东能够共同做他们个人所能够做的事。这样,股东也就能够订立协调表决权行使的协议。119 世纪中叶以后的一些案例扩展了这个原则,允许股东订立涉及公司管理的协议,认可公司原始股东订立的协议的效力。2例如,在 1871 年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裁决的“福尔兹诉耶茨案”(Faulds v. Yates)3中,法院支持一家煤炭公司的股东之间订立的选择公司经理和管理者的协议。负责审理该案的法官声称,由于不存在对少数股东的欺诈或损害,因此,当事人之间合作选任经理的行为并不能被合理地定性为对其他股东的不诚实或侵犯,或者是对公共政策的违背。4然而,司法机关对股东

4、协议的自由放任态度在 1890 年发生了重大改变。1890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了“韦斯特诉卡姆登案”(West v. Camden)。5该案涉及在公司中担任董事的多数股东与公司副董事长之间签订的协议。在协议中,多数股东承诺保证副董事长受雇于公司。法院认为,该协议因违反公共政策而无效,理由是:董事或经理对公司和股东负有义务,此协议如予以执行将迫使董事违反这些义务。6该判例所形成的一般规则后来被表述为:“如果董事与公司外部人签订的合同具有影响董事在特定情况下的正式行为的倾向,而不是为了公司的利益,那么这种合同将是无效的”。7自该案的判决作出后,美国法院开始对股东协议持怀疑态度,并限制股东协议

5、的适用范围。1918 年纽约州上诉法院审理的“曼森诉柯蒂兹案”(Manson v. Curtis)8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案涉及一份允诺股东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协议的效力问题。该案的案情是,当公司设立时原告与其他几个股东商定,其应被选举为公司的董事并参与公司的经营,但在习惯性的争吵后,被告违背承诺解雇原告并拒绝选举其为董事。原告起诉,被告辩称协议违反公共政策,因而应为无效。法院同意被告的答辩,认为协议中涉及集中表决权选举董事的约定是有效的,但协议承诺原告经营管理公司的内容是无效的,因为它违反了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负责管理公司的规定。在“曼森诉柯蒂兹案”后,同样是由纽约州上诉法院裁决的“麦奎德诉斯托

6、纳姆案”3(McQuade v. Stoneham)9则走得更远。在该案中,法院拒绝强制执行纽约巨人橄榄球队的一份股东协议。根据该协议,公司任命作为少数股东的原告为公司财务经理,并决定给予固定的薪酬。协议规定,如果没有股东的一致同意,原告的薪酬不能变化。但是,最后被告还是违反协议将原告解雇了。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排除董事会变更经理、薪酬或公司政策或延聘个人任职的合同是非法和无效的,因为它侵犯了董事会的法定职权。“麦奎德诉斯托纳姆案”裁决出来后仅过两年,纽约州上诉法院在“克拉克诉道奇案”(Clark v.Dodge)10中却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裁决。在该案中,法院判决强制执行公司的一份股东协议。这份

7、协议赋予少数股东持续在公司中任职,并以公司净收入的 1/4 作为其薪酬或者股利的权利。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虽然该协议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但这种违反是很轻微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没有对任何人构成损害。后来,在著名的“加勒诉加勒案”(Galler v. Galler)11中,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的法官认为,一项规定公司向股东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支付股利、即使协议签字者已经去世的股东协议仍然是有效的。现在,美国法院愿意执行封闭公司所有自愿达成的协议。12并且,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 7.32 条也对股东协议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英国也是股东协议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丰富的判例法。英国 1900 年

8、初的判例法确认,股东之间可以合意以特定方式行使其表决权,并且这种协议可以通过包括强制性禁令在内的禁令予以强制执行。13股东协议在欧盟法中仅偶尔被提及,成员国的立法也不常见,股东协议更多的是出现在实践中。14然而,在许多欧盟国家,股东协议是被允许的。15(二)股东协议制度的功能4股东协议制度是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具有构建公司治理的私人秩序和保护公司少数股东的功能。下面分述之。1.构建公司治理的私人秩序在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除少数公司发起人外,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金钱回报。这种金钱回报既可能是股票分红,也可能是因股票市场价格升涨而收获的价差。事实上,投资上市公司仅是这些

9、投资者获取金钱利益的手段之一。在准备投资时,他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通常并不仅仅是购买公司股票。在投资者看来,购买公司股票可以与其他的投资方式相互替代,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风险和投资组合偏好。如果投资者选择购买公司股票而不选择其他投资途径,如他没有购买政府债券或者公司债券,或者没有购买投资基金,可能只是因为他相信购买某一家公司股票应该会比从事其他投资获得更好的收益。这些投资者通常并不关心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更不会试图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公司的授权集中管理也就成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普遍治理模式。而为了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法多以强制性规范对此类公司的经营管理事项作出规定

10、。然而,封闭式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通常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投资分红而投资成立公司,其成立公司经常具有不同于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各种特殊目的。虽然股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投资分红回报,但在很多情况下获取分红回报并不是其唯一的目的。这些股东通常都期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在公司中任职并获得薪酬回报,或者能够根据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获得特定的分红回报。此外,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缺乏公开的市场,股东无法轻易转让其所持股权以收回投资,因此,股东也会期望在其需要退出公司时,公司和其他股东能够为其提供合理5的退出方式。为了实现这些特殊的目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更有弹性,使得股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公司

11、治理的私人秩序,而股东之间的协议便是构建这种私人秩序的一种重要方式。2.保护公司的少数股东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缺乏公开的市场,股东无法轻易地通过出售股份而退出公司,因此,少数股东极易被困在公司并遭受多数股东的压制和排挤,而股东协议的许多约定则有助于阻止多数股东的不当行为。例如,协议可以限制或禁止股权的转让而控制某些人进入公司之中;协议可以规定少数股东对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的否决权而赋予少数股东更大的公司决策权;协议可以保证股东受雇于公司并获得相应薪酬,以避免股东之间关系的潜在变化而导致股东投资公司时特殊目的的落空;协议还可以保证每一个协议的签字者都能获得董事会的席位。16此外,协议还可以约定一

12、旦一方当事人违反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获得的救济,包括非违约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损失的计算方法或者可以获得的固定赔偿额;协议还可以包括一个争议解决条款,约定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处理方法。股东协议对少数股东的保护既体现在内容上,又体现在修改程序上。如前所述,股东协议的修改需要当事人的一致同意,而不是采取公司章程修改中的“多数决”规则。具体地说,股东协议的变更必须按照合同法中合同变更的一般规则处理,并且必须符合股东协议中有关协议变更的约定。除非协议另有约定,协议内容的变更必须取得协议所有各方当事人的一致同意。17股东协议对少数股东的保护还体现在私密性上。与公司章程依法必须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供公司所有股

13、东查阅不同,股东协议不需要提供公开查阅。18在股东希望对议定之事项保密时,股东协议就具有明显的优点。19例如,如果将少数股东任职公司的报酬条件规定在股东协议中,6就可以保证它不会被其他未签署协议的股东知悉。又如,少数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协议秘密地控制公司的多数表决权。二、股东协议的性质关于股东协议的性质,学者们存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股东协议在性质上为“共同行为”。其理由是:民法中之契约“系指相对立的意思表示趋于合致,通常具有利益交换之性质,即一方所负担之义务即为他方所享受之利益。而股东书面协议主要在约定公司内部经营方式与股东间之经济利益、控制权分配等事项,在理论上而言,系属多数相同方向(平行

14、)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而属利益之共同促进,应为共同行为”。20也有人认为,股东协议是当事人之间所签订的合同,可以根据合同法的原则加以强制执行。21传统民法将法律行为区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与共同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其典型为合同。共同法律行为,又称协议行为,指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设立公司章程行为、合伙合同,属于共同法律行为。22在传统民法中,共同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的区别有两点:第一,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当事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共同的;而在双方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利益是相对的。第二,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

15、共同意思表示的达成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双方法律行为一般不适用此种程序。例如,订立章程要遵守一些订立章程的规则、程序,这不宜完全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合伙合同或法人的章程,一旦决议以规定的方式作出,那么它对未对决议投赞成票的人也具有约束力。23可见,依传统民法对法律行为的不同分类,股东协议在性质上应为共同行为,而非合同。7问题在于,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中,当事人利益关系是共同性还是相对性似乎并不是判断其行为是否属于合同的标准。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中,合同被认为是一种“合意”或者“协议”。24最典型的立法例是法国民法典第 1101 条的规定:“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

16、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85 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2 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我国有学者认为,合同的法律性质在于:第一,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第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三,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25也有学者认为,合同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行为。26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中,虽然一般认为合同是一种“允诺”,但“合意”在合同中的重要性却越来越高。例如,布莱克法律词典给“合同”下的定义是:“有约束力的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创设的可强制执行或以其他方式被法律认可的义务的合意”。27可见,在现代合同法理论和合同立法中,当事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