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859225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尔: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2004 年,曾经有媒体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企业到底应该高调如海尔,还是低调如华为?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 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时光流转,今天我们是不是已 经找到了答案? 2005 年底召开的“海尔创业 21 周年暨海尔全球化品牌 战略研讨会” 透露,预测 2005年海尔实现总营收为 1039 亿元,较 2004 年增长 30 亿元(作者按:此前,海尔在各种媒体上宣布 2004 年实现营收 1016 亿元;如果这个数据是正确的,那么,2005 年的营收增长应该是 23 亿元,而不是 30 亿元。 )。据悉,这 30 亿元的增长由两部分构:一是海外营收增长约 64 亿元,

2、二是国内营 收负增长 34 亿元。 这里须注意两个事实:第一,海 尔 2005 年营收增长率不足 0.3%;第二,国内市 场首次出现负增长。 我们再来看看华为的情况。据 报道, 华为 2005 年预计实现总销售收入 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其中海外 销售额 达到 50 亿美元,占 总营收的 59%,同比增长 120%。目前,华为产品已经销往 90 多个国家,在美国、瑞典、印度、俄罗斯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引用 华为数据, 为 2005 年上半年公开数据,也许全年实际数据和上述数据有所出入。 2004 年底,海尔一度宣称 进入世界 500 强已成定局,最 终却以微弱差

3、距失之交臂。在许多人看来,海尔只要稍加努力,就不难晋身其中,然而,海尔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份答卷。 显然,海尔已经走到了瓶 颈期,从昔日的高速增 长到今天的增长停滞,海 尔正在遭遇市场与品牌的双重制约。 一、坚持发展自主品牌为 人称道 放在中国企业群里面,海 尔无疑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企 业。这种尊重归功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自主品牌战略、服 务战略,以及极少介入 恶性价格 战,当然,还有它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应该说,海尔初步具备了一个国际企业的大气象。 起自 1996 年的海尔国际化之旅,至今已 经走过十个年 头。当我们以国际企业的标准审视海尔的时候,我们发现 海尔的差距是明显的。 2004 年,海 尔

4、海外营收 20 亿美元,占当年总营收的 15%;2005 年 这一比例提升到 21.5%。但是,这个比例和华为的 59%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甚至和 TCL、联想都有一定的差距。和那些真正的国际企业相比,海尔甚至不具有可比性。 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坚持自主品牌道路的海尔国际化脚步如此沉重而迟缓? 事实上,海尔的问题不单单 是国际化的问题,国内市 场增长停滞的问题也已经开始显现。 二、国内市场触及天花板,海外突破成当 务之急 海尔无疑是“ 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无论品牌价值还是企业总营业收入。目前,海尔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均为三强品牌,彩电、整体厨房表现也不错。因 为有一批而不是有一个产品表现优

5、秀,所以,海 尔的总营收比别的企 业高很多。从 50 分到 80 分易,从 80 分到 90 分难。 现在,海 尔国内市 场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实现持续性突破,基本上只能以维持现状为主。以彩电为例,虽然海尔整体品牌形象十分强大,但是,海尔彩电却始终难 以跻身第一军团行列,原因在哪里呢?一方面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没有给海尔留下太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海尔彩电优势不明显。 在国际市场上,海尔也在 进步,但是速度慢了点。目前,海尔国际市场的成绩,基本上是由增加销售网点带来的,而不是得益于竞争力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提高。 在海尔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增长空间不大、甚至已 经触及到天花板的情况下,适时地把市场主体由

6、国内调整为国际,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另外,在竞争力构成上,我们发现海尔过度依赖服务这张牌, 这在中国市场是有效的,在国际市场未必有效。国际 市场更看重的是技术和产品因素,恰恰在这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上,海尔无法和国际级竞 争对手形成抗衡。 显然,海尔要想实现企业 持续快速成长,必 须实施多 头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 场空间突破,尽快加大国际市 场对企业的贡献率,完成由国内型企业向国际化企业的转型。三、品牌转型:从中国名牌到全球名牌 和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海 尔堪称优秀企业,但是,当我们把参照系改换成国际级企业的时候,我们发现海尔不 过是一个以中国为主的中型企业。 近年来,海尔对国际化的追求可

7、谓不遗余力,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始 终坚持自有品牌打市场的理念不动摇,也是海外营销推广力度最大的企业,2005 年一度传出海尔要收购美国著名家电企业美泰的消息。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海尔是一个极具国际化进取意识的企业。 但是,海尔国际化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海外 营收占海 尔集团总收入比例偏低,其次是品牌影响力仍然以中国为主,再次是始终没有培育出赢利市场。 因此,海尔国际化有几分力不从心的色彩。品牌的短板被认为是最大的短板之一。 应该说,海尔在走向国际 化的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短板,但是,这些短板对于海尔来说并不具有同样的意味。有些是根本型短板,比如品牌短板和技术短板;有些则属于衍生型短板,是根本型

8、短板带来的结果,比如 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很 难跻身发达国家主流市场,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低等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 ,尽快克服根本型短板的制约, 应当成为海尔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但是,应该看到,这些短板并不容易克服。以品牌建设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海尔品牌形象需要强大资金的支持,以海尔目前的赢利能力,是很难承受这样大投入的。最近,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改换标志, 为此准备了 25 亿美元的广告宣传费用,海 尔很难望其项背。 四、核心竞争力转型:从服 务主导到技术主导 和国内大多数企业相比,海 尔是一个较具创新能力的企 业。但是,和国际企业相比,海尔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 一点从海尔缺乏原创产品、

9、重大改进型产品就可以窥见一斑。虽然海尔冰箱已经跻身全球三强,但是,海 尔却没有一 项足以影响产业的冰箱技术。其他产品情况类似。 严格说来,海尔并未逃脱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宿命,和大多数中国企 业相比,海 尔并不具有本质的区别。海尔和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区别是:它对新技术的追随比别的企业快了半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国 际市场向来是创新主导型企 业的天下,而不是技术追随型企业的天下。这一点看看三星、诺基亚、LG 、夏普、松下、索尼就知道了。 我们说海尔存在两大根本型短板,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技术。如果深究起来, 这两大短板并非等量齐观。应该说 ,核心技 术无法突破对海尔长远利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因为产品

10、是企业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如果在最根本价值上缺乏话语权,企业怎么可能建立绝对优势呢? 可以说,由于海尔在技术这 个板块上无法和那些国际 企业形成较量,因此,就形成了海尔的优势残缺。为什么海 尔不遗余力地推广品牌形象却始终难以突破品牌壁垒?就是因为其品牌形象中“技术形象”和“ 产品形象”支持不足,这不是可以靠广告来弥补的,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行。因此, 对于矢志于全球市 场的海尔来说,如果突不破小打小闹式的技术改进,强势国 际形象的建立永无时日。 未来一个时期,核心技术 、次核心技 术、关 键技术三大 阶梯式突破,成为海尔必须跨越的重大障碍,即使需要海尔用五年乃至十年才能实现,它仍然必须走这一步, 这是绕不过去的坎。 可以说,今天海尔的形势 比过去任何一天都更严峻, 迈过这道坎阳光灿烂, 迈不过这道坎风雨如晦。国际化需要 热情,更需要理性。从实施品牌与技术的点式突破开始,逐步实现企业战略的全面突破,是 摆在海尔面前最现实也最严峻的课题,相信海尔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资料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2006 年 2 月 10 日,作者: 刘步尘思考题:1、你认为海尔应该如何转型?2、如何评价海尔的自主品牌战略、服 务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