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856716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管 理 学 原 理名词解释第一篇 绪论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二重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3、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4、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

2、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5、霍桑试验:1924-1932 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6、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7、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

3、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8、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9、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10、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11、管理道德: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第二篇 计划工作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能了解和找

4、到对达到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性方案。3、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2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4、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就越小。5、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6、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7、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8、核心能力:是指竞争对

5、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9、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10、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11、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12、总成本领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13、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创性,并利用差别化建立竞争优势。14、集中化战略: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种特殊的产品。15、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工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

6、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16、预测: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17、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怎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18、例行问题:是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19、例外问题:是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20、程序化决策: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被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21、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

7、问题没有固定方法,又被称为“结构不良”的决策。22、外推法: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即按时间将过去统计得到的数据排列起来,看它的发展趋势。移动算术平均法:假设未来的状况与较近时期(例如几个月)有关,而与更早的时期关系不大。23、回归分析:从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一种预测方法。24、德尔菲法:又称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 50 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3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以德菲尔作为方法的名称。25、主观决策法:指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成就,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

8、评价和选择。26、计量决策法: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用数学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第三篇 组织工作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工程。2、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门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3、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合理有效。4、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出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精干高效。5、管理

9、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适当,就越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6、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相对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有效。7、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适中,就越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8、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指越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9、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10.职位特征模型(JCM):激励潜力分数 MPS=(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衡量一个职位本身对人们的激励程度。11、安东尼结构:

10、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的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12、扁平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13、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的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14、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15、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包括做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即指挥权。16、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17、职能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由业务或4参谋部门的负责人行使。18、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

11、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19、集权: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20、分权: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21、活性化:指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高度责任感。22、委员会管理:是指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23、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24、过程:质量由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决定,这一因素的组合叫做过程。25、业务过程

12、再造(BPR):为了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第四篇 人员配备工作1、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备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备。2、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3、责权利一致原理:是指组织越想尽快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相一致。4、公

13、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想提高管理水平,就越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5、用人之长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收益。6、不断培养原理:是指组织越想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需要他们不断的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7、时距判定法:是在知道下属是否准确地做出判断之前所必需消耗的最长时间。8、人才生命周期:正如一个产品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衰退的周期一样,组织中的人才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5阶段和衰落阶段。9、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

14、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管理能力:指完成管理活动的本领。10、职务轮换:是使各级管理者在不同的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第五篇 领导工作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愿而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2、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能式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越大。3、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越

15、好。4、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也就越大。5、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6、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准确、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7、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能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就越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8、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9、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10、工作团队(自发型团队):对某一

16、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11、自我管理团队: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12、推进者: 是帮助一个团队的管理和维护的人。13、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观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14、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15、非正式沟通:指通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信息流通方式。16、激励: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617、强化:是心理术语,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18、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以层次的形式出现,并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当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级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9、双因素理论: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