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853008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研究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国家 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见迫切,但我们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多数较难得到企业的认同,基本上要进行二次职业培训。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中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与目前中职教育学科课程系统培养目标差异非常大,我们的毕业生欠缺了相应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 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使我们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形成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缺乏从事各专业相应岗位群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性技能,也就是工作过程知识。大多数

2、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开设课 程的实用性不强,理 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 实际生产脱节;使学生产生“ 学了也白学”的想法。以上现象充分说明职校学生生存发展的根本是职业技术能力,但现行课程设置科学先进与否,即直接影响了学生训练效果,也最终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研究表明,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教学是课程的 实施过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 标、价 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 现和实施。只有充分 认清并摆正实践操作课程体系的关系,才能更好解决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 一、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设置自

3、身的问题多,没有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效果作为核心来设计。课程设置及训练培养模式落后,不能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学生实训效果。中 职技校的课程设置虽采用“ 专业课 中心” 设计,却又机械地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 的顺序分段排列。这种框架结构下的学科 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典型的问题就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集中表现在三个症结:(1)重理论、轻实践, 课程门数偏多,各 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动手能力;(2)重知识的系统性,各课程之间相互重复、交叉,并且有的教材与专业无关的内容较多。忽 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3)存在着繁琐、陈旧、

4、高深难学等弊端, 增加了理 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也存在片面强调技能操作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课的现象,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达不到一专多能。 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中存在大量的以专业理论为主的所谓主干专业课程,不去真正按照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不能保证从平常实际训练中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二)、是专业课程更新慢,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要相脱离, ,教材存在着与实习脱节、与 应用脱节、缺少新知识、新技术、新工 艺的问题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 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导致学生认为学了没用,学习效果大大降

5、低。有些学校不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组织 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选择课 程,无法 紧跟技术快速发展,向学生传授先进技术,无法培养学生上岗的工作能力,培养的毕业生不被市场所接受,就业率极低。平时不注重学生实训效果的积累与提高,总想把学生推向社会,反而产生恶性循环,影响了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三)、在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下,造成教与学的极大浪费。教 师教学束缚较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少,教法单一落后,缺乏学法指 导,可运用的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参与程度太少,学生实习效果较差。直接造成了: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挤掉和浪 费了有效的教学 时间。针对目前中职专业课程设置未能有效

6、解决学生训练效果这一问题,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对职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有必要与学生的实训进行优化结合。开展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专业建设,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探索,寻求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可行性建设模式,加强日常教学实习效果的积累,最终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二、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是全面根本提升学生实习效果的平台和保障。 (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课程设置的指向性要鲜明。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 、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 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

7、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用” 体现了专业要求;“ 会学” 体现 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 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 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 艰苦行业 留得住, 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 职生才能在人才市 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 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具体的、

8、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培养一线岗位需求的从业者,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一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就业、 转岗、晋升的基础。因此,中职学校设置专业和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就业需要为导向,教学内容针对岗位需求,形成专业特色。即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变化。在 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捕捉和分析企业及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建设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需求, 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因此,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其特点和功能定位,启 发我们形成这样的办学模式:紧盯就业市场分析岗位需求列出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9、出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知 识与方法对应专业 “核心课程”实施有效地教学与训练。 ( 二)、构建课程体系要科学,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习效果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科学的课程体系才会有力保障好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要环环紧扣提高学生实习效果。我们既要考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要考虑课程设置与行业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必须摒弃现行课程设置模式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实习分散落后与技术发展脱节等弊端。中职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其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 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 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

10、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 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新世纪人才。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立足于“ 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前一年按“必需”、 “够用” 原则,依 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使中职学生具备“ 宽专业 、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加 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中职学生具备专业大

11、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合理实用,符合 长久提升学生实习效果的要求。1“发展是硬道理”, “适者生存, 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课程建设的合理先进与否决定了中职学生毕业后的生存与发展 。专业设置应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 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 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 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

12、 学有所用,适销对路”。2坚持“ 宽口径,多方向” 课程设置原则,培养 “复合型”技能人才。 “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 适应性强,即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3课程设置应注意“创特色, 扬优势” 。中 职学校各有自己的 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

13、中职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 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 名牌” 效 应。4课程设置应“长短结合, 软硬兼施” 。长线专业建 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 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 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 实习设备设施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 ,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 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还要

14、做到“ 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 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 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 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四)、加大改革力度构建高效的课程体系,快步提升学生实习效果养成工作能力。(1)保证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把中职专业的实习可根据专业实情安排到每个学期,或是集中安排在学制的最后。建立专业教学一体化教室,学生边学理论、边实习,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的利用了有效的时间。我校的实习教学经验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2)

15、保证实习实训的课时量。要使学生真正达到中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没有时间作保证是不行的。据资 料介绍,国外 职业教育的 实习实训时间基本上都在 40%左右,有的还高达 51%。为了提高技能,保证实习时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从第一学期后半期就安排一定比例的实习课,练习专业技能的基础。(3)实习实训的时间和内容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设置应注意理论与实习结合的高效性。在时间的安排上,一是先上理论后,紧接着就 进行实习;有的还可以同步进行,理 论课与实践课交叉并进,相互 补充。理论服 务于实践,实践又加深了理论的理解。二是实习的时间 周期上, 应按实习课题的内容确定和安排,要充分 发挥实习时间的效率;实习

16、的内容应根据课程的进度,循序渐进。在内容上,必 须按能力要求设置,直接为能力服务;并且理论课老师要熟悉实习课的内容,了解实习大纲,可将有关的理论课放在实习课中讲, 这避免了教学中的重复,又使学生真刀实枪,一讲就懂,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要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要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让 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情境模拟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要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职业资格培训和专业教学的融合。只有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高效,围绕全面快步提升学生实训效果,才会最终有效提升学生 专业的综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