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38402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建设“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的建议书一、 建设目的及意义(一)能源及环保重要性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与 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2、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同时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 态文明” 观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

3、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 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 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 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 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 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

4、理水平相对落后, 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 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2)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

5、制尚待健全。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 护力度”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形势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 20 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 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 15 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 续增长 ,环境保护面临

6、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 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 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二)清洁

7、可再生能源研发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当今世界对能源的消费数量急剧增加,人们感到常规能源的开发和供应已难以满足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能源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据估 计,占世界目前能耗 80%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最终可采量相当于 33730 亿吨原煤,而世界能耗正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预计只够人类使用一二百年。随着石油、天然气等优质 能源的逐步枯竭,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8、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历史已经很长,究其基本原因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较早,加上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所以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如德国 、美国 、瑞典、丹麦、巴西 等国家,风电、太阳能、生物 质能等发展都很典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是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能源结构,二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三是提高边远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保证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四是可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

9、点。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自 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 实施以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9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 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 年的 升至 进入 2010 年以来,为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根据我国中 长期能源规 划, 2020 年之前,我国基本上可以依赖常规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到 2020

10、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相当于 6 亿吨标准煤, 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将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为能源消费大国,对石化能源的高度依赖所带来的环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能源供给矛盾长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08 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近 70%。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 2008 年中国石油 净进口量已超过 2 亿吨,占石油消费总量的 52%。据专家预测,未来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将出现更大的供需缺口。此外,中国的电力行业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是造成威胁着电力供应的“煤炭矛盾”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具有 长远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使用

11、不仅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也可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到 2020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 3 万亿元。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在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及价格补贴下,可再生能源产品价格将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将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和国内居民的消费。国内市场对于可再生能源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新动力。此外,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必然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这将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3)建设研究院的目的中德合作青岛(科博)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院将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与市 场接轨

12、的原则”,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主要依托发展平台,将高校急需转化的能源环保研究成果通过中试试验建立成熟的示范项目后,建立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联盟,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 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满足国内外不断发展的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逐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大众化、实用化、智能化的生 产力。研究院将注重技术的创新和项目开发的投入,加强高等院校、大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联合,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运用现 代先进管理模式,以高新科研为基础,雄厚的生产实力为依托,广 阔的市场为引导,力争 发展成为集科研、制造、销售、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从事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开发的大型综合科研机构和工业示范园区。

13、二、研发及经营范畴(一)海洋能(蓝色能源)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流/海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潮汐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亟待开发利用并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海洋能的开发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科学领域。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的 3/4,我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 公里,管辖海域近 300 万平方公里,如何环保、合理、有效地 进行取之不尽、用之不遏的海洋能的开发,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我国海洋能源十分丰富,利用价 值极高。其中,近海域波浪能的蕴藏量约为 千瓦,可开发利用量约 3000 万千瓦3500 万千瓦,海洋风能约有 7 亿千瓦左右。同时,我国又

14、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大力 发展海洋新能源,对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支撑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主要的研发内容包括:(1)潮汐能利用的新技术、新装置开发开展具有开发前景和前期研究基础的新型潮汐能利用技术和装置的研究与试验,通过实际海况试验,突破潮汐能电站工程建设和新型发电机组研制等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并形成海上工程样机,为开发利用潮汐能提供技术基础。开展新型潮汐电站工程设计,重点解决电站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创新发展潮汐能发电的新技术、新工艺,提出潮汐电站综合利用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关的工程水 动力模型试验验证工作。(2)波浪能利用的新技术、新装置研究与试验采用原理创新,技术方法、工艺

15、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 发新型波浪能利用技术和装置,提高系统转换效率,降低建造安装成本,提高运行可靠性。研发的波浪能利用装置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可应用性,能够适应我国海域波浪周期短、能流密度低、易发台风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较低的维护成本,易于安装布放和回收;具备良好的应用需求或转化前景。(3)温差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温差能综合利用技术和装置的研究与试验,突破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开发以产电、制淡、制氢或提供冷源等温差能综合开发利用为目的温差能试验样机,为温差能利用装置的实用化以及温差能综合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基础。(4)用于海洋观测设备的海洋能供电技术研究为

16、满足海洋观测系统用电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开发的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能发电系统,具有小型化设计、适宜在海洋 观测系统或平台上搭载的特点,适应海洋观测仪器用电的电源管理系统。发电系统输出电能应质量稳定,电磁兼容性较好,对海洋观测设备不产生电磁干扰;发电系统应采取模块化设计,易于维护和更换,配 备运行状况监测装置和数据通讯设备并能够正常运行;具有较好的海洋环境适应能力,可在六级海况下正常工作。(二)太阳能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新能源利用中应用比例最高、资源潜力最大、发展前景最为广阔,技术和产业带动 作用强,是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 ”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科技研 发优势,加快本地区太阳能利用并促进其产业发展,有利于从战略上抢占新一轮世界范围新能源产业竞争的先机;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构建低碳发展模式意 义重大。(1)建 筑 太 阳 能 综 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