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作者:王玉燕 龚乃鹃 董瑾莹 郭立志 赵迎新【摘要 】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 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 124 例,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四型,应用彩超检测各型患者颈动脉血管内 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并与正常血压者 30 例对照结果: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血管阻力(RI)及搏动指数(PI)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 ;SPV、EDV,四型排序依次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IMT 除肝火亢盛型外,其他证型均较正常组增厚(P<0.05,P<0.01),其中又以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最显著结论: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的危险证型 【关键词】 高血压病 中医证型 颈动脉 血管内膜原发性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肾衰、心肌梗死、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内 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的改变是引起靶器官损害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其既是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又是高血压病2维持、恶化的结构基础。
笔者就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弹性及顺应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 124 例,男64 例, 女 60 例,年龄 35~76 岁,平均 62 岁,病程 6 个月~30 年,平均 16 年;中医辨症:肝火亢盛型 27 例,阴虚阳亢型 33 例,阴阳两虚型 29 例, 痰湿壅盛型 35 例选择本院体检的健康者 30 例为正常对照组, 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33~71 岁,平均 61 岁各组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 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发表的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排除有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妊娠、哺乳妇女1.3 中医辨证 参照卫生部 l993 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四型2 检查方法3应用美国惠普 PHILIPS iu22 超声检查仪,探头频率(7 ~10)MHz,由资深专职医师操作。
患者取平卧头仰位,肩部垫薄枕,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在颅外颈动脉体表位置,从颈总动脉起始部位开始,对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 (BIF)、颈内动脉(ICA)进行检查检测血管内膜表面到中层外表面间的距离 (IMT)、血管内径、斑块情况、血管有无狭窄、是否偏心连续 3 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作为颈总动脉 IMT 值(测定斑块外的管壁厚度)左右颈总动脉值的平均值为平均颈总动脉 IMT 值(CCA IMT mean)管腔内 中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mm,未造成管腔闭塞者称为斑块脉冲多普勒用于探测颈动脉血流频谱,在获得 3 个心动周期一致的频谱后,测量 SPV、EDV,自动计算出RI、 PI 等参数检查中避免过分按压颈动脉,以免人为造成血管狭窄而影响结果,或使斑块脱落而引起脑卒中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 SPSS11.5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3 结 果3.1 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 四型排序依次为肝火亢盛> 阴虚阳亢> 阴阳两虚 >痰湿壅盛四型中除肝火亢盛组外,其他证型组 SPV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4意义(P<0.01); 肝火亢盛组 SPV 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 < 0.05,P<0.01) ,见表 1。
表 1 各组 SPV、EDV 比较3.2 颈动脉阻力指数(RI )、搏动指数 (PI) 肝火亢盛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证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 肝火亢盛组 RI 明显低于其他证型组(P<0.05,P<0.01) ,见表 2表 2 各组颈动脉 RI、PI 比较3.3 颈动脉内 中膜(IMT)厚度 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组 IMT较正常组和其他证型组明显增厚(P<0.05,P<0.01), 肝火亢盛组IMT 明显低于其他证型组(P<0.05,P<0.01) ,见表 3表 3 各组IMT 比较与正常组比较,*P<0.05,**P <0.01; 与肝火亢盛组比较,△P<0.05,△△P<0.014 讨 论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本质为本虚标实,病变在肝,根源在肾一般在早期偏于阳亢,中期多阴虚阳亢, 后期阴阳两虚或以阴虚为主,兼挟有风、痰、瘀等本研究证实,肝火亢盛型患者,血管受损的程度较轻,仅表现为血管弹性及顺应性的减低,无明显血管内 中膜增厚;而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患者除血管阻力及搏动指数明显增高外,5血管内 中膜较正常组显著增厚。
说明阴阳两虚、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的危险证型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2]高血压可以增加动脉壁剪应力,加大动脉环状扩展范围,从而使血流和张应力发生变化,内 中膜也逐渐增厚,而斑块是在内膜增厚、脂质条纹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加重和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近年来,亦有综合中西医学理论,提出痰脂说 ,认为血脂亦即痰浊的表现形式之一,血脂增高, 即为痰浊内盛痰脂过盛,充斥体内, 蕴藏血脉之中,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管弹性差而外围阻力大,最终导致动脉硬化,血压升高金刚[4]研究发现,高血压Ⅱ、Ⅲ级 SPV、EDV 较对照组降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流速减慢为主高血压Ⅱ、Ⅲ级组 CCA 和 ECA 的 RI、PI 明显增高,而 CIA 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血流速度、RI、PI 变化不大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四个证型血流速度的排序依次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SPV、EDV、PI、RI、 IMT 不同,阴阳两虚、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的危险证型参考文献】6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82 吕 敏,师绿江,史 平,等.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血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硬化的关联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841 8443 金 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