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829807 上传时间:2018-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一课的教学设计 2雷勇军 (宜昌市第二中学,湖北 宜昌 443000)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处在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具有根本差异的折点上,内容属学界研究热点且研究非常深入,因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理论性强,教师难教,学生难懂,但这也给我们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术前沿和学情再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具体进行授课过程的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从总体看,本课内容包括如下部分:1.教材结构: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框”导读,介绍了新文

2、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子目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课后”练习,要求“探究学习总结”:一是“本课测评” ,二是“学习延伸” ;“夹带栏目”“资料回放” 、 “历史纵横” 、 “学思之窗” 、 “模块链接” 、 “本课要旨” 。2. 插图:共计 8 幅(5 幅人物图片 3 幅其他图片)从总体看,本课内容体现如下特点:1.叙述风格:“因果关系”结论式叙述,材料较少(仅引陈独秀一句话)2.价值倾向:完全肯定。具体来看,教材“方框”导读部分,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即“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我们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的思想“启蒙”工作是为了 “救国” 。新青年的诞生这一子目,

3、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概况。其背景主要包括“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 “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 “实行独裁统治” 、 “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奋起反击” 。教材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从教材的内容很难认识到是时的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在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的失败之后,才进入到文化批判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富强的道路上经历了由工艺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认识变化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都无力挽回民族衰败的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文化批判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创造” 3。“民族危机变成知识分子迫切的关怀:他们急需一套思想和

4、信仰来作为共识和共信的基础,以 认识方向, 团结意志。 ”4同时,教材缺少国际背景的分析,如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 “这套典型的自由主义主张,在于告诉国人,西方之强在于利民、民自利、自由、自治”等。 5实际上,西方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很大触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主义才被介译到中国。“新文化运动”这一子目言简意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其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同时介绍了“民主”和“科学”的含义, “旧道德”的本质,新文学的特点。其影响1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

5、教材课程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3 版,第 72 页。2本课教学设计获 2013 年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3严搏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 ,香港:文汇报 ,1988 年 9 月 13 日。4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 ,广州:开放时代 ,1999 年 3、4 号。5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 ,北京:人教网高中历史。2主要包括“思想解放”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青年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为其批判传统文化、进行文学革命提供了强力保护。 “新青年是 拥护民主、科学的, 谁非难

6、本志,便是反对民主与科学。 ”1事实上,自晚清以来,经知识界反复提倡民主与科学已经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 ,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实际上很少直接讨论民主与科学的话题。 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 3 篇,涉论“科学”的文章也不过五六篇。 2我们对“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应予恰当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教材引用陈独秀的话“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事实却绝非如此简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批孔不能简单的说就是反对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但并非彻底反对传统文化。 “他们反传统

7、,口号之激烈,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策略。 ”3“当时那些批评孔子学说的文章 没有全盘否定孔子或儒家,更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4同时,新文化运动初期不遗余力“反孔”的部分思想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经历了由批判到重视的过程如严复、梁启超等。 “梁启超不仅认为西文化已破产,无以效仿,而且还主张 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5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的地位还与 “科学救国”的口号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当一战结束,“科学不能救国”时,部分人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救国良方,甚至希望用东方文化拯救西方世界。文学革命是宣扬民主与科学,宣扬新道德的载体,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不利的一面。钱穆先生曾说:“果一

8、依白话为主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 ”6我们既要看到文学革命的成就,又要注意其负面作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或灵魂是自由主义。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在这近 300 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产生了众多的有影响的理论家或思想家,他们站在个人主义、个人自由立场上,政治上或反对封建专制,或反对政府侵犯、干涉个人权利,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经济上主张自由经济或放任自由。民富、公正、人权、自由、民主、共和、程序、法理等是自由主义思潮中常用的关键词。 新青年提倡宣传的内容如民主、新道德、个性自由等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在宣传自由主义。 “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等人就把个

9、性自由作为该刊的追求目标”, “胡适写过大量文章,深入浅出地说明个性自由的重要性。 ”7五四前,正是陈独秀、胡适等一批思想文化健将的极力宣传和推动,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才在中国进入“黄金时期” 。然而,自由主义的主流社会思潮地位在五四前后却又让位给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早夭”了。从对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价值倾向是完全肯定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是共识。但是,仅仅止于此是不够的。当然编者可能受限于课程标准 “探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8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教材仅仅写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这1王奇

10、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31,,3 页。2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 30页。3启良:20 世纪中国思想史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年,第 59 页。4严家炎:“五四” “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 文艺研究(京)2007 年 3 期,第 411 页。5启良:20 世纪中国思想史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年,第 65 页。6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 8 月,第 22 页。7启良:20 世纪中国思想史 ,广州:花城出

11、版社,2009 年,第 55、56 页。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4页。3一结论而言,教材实际上告诉我们“因为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是这样吗?要把这一问题弄清楚,我们需要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进而分析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李明海老师曾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研究, “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 10 年的 时间,作 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 早夭给了政党革命。主观方面:没有真正参透西学 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 战、巴黎和会等,宣

12、告了自由主义破产 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1920 年 3 月传到北京之后,便迅速地告别 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 政党革命的道路。” 1李老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早夭”的原因:主观原因是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西学”;客观原因是因为一战、巴黎和会、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影响。当然,作为新文化运动灵魂的自由主义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2 “自由主义式渐进 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适合当时许多人急迫的心态,也提不出即达成整体性解决的办法。 ”3 正是

13、因为上述原因,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之间,逐渐有了分歧,并最终分裂,使这场以自由主义为主调的新文化运动 “早夭”了,未能完成其思想启蒙的重任。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如胡适还固守自由主义。此后的中国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新文化运动“早夭” ,是时的知识分子为何会接受马克思主义?李明海老师曾详细分析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1.救亡的时代要求。2. 革命的社会语境。3.失序 的政治环境、 实用理性。4. 大同理想 的传统文化。 5.苏俄的成功示范。 ”4当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求解放的学说,这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由此可见,

14、我们对教材的“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结论要作具体分析。五四前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启蒙发生裂变后,主流社会思潮地位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并非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材第三子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这样的编写符合课标的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 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5以上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补充了一些学界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新成果,虽然这些材料更客观真实的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但是内容很多,于高中生而言也偏专业和理论化。我们是否要把上述所有补充的内

15、容告诉学生呢?限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能无法将新文化运动的全貌告诉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我想,我们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这是一节课的灵魂。我们应该围绕教学主题选择恰当材料。二、确定主题一般情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或教学资源的选取,都是以主题为中轴而展开的;教学设计系统的各个基本构成要素,都是围绕主题联结起来的。要确定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是必须的。根据课标要求,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1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年第 5 期。2启良:20 世

16、纪中国思想史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年,第 64 页。3林毓生:“问题与主义”论辩的历史意义 , 二十一世纪 ,1991 年 12 月。4李明海:简议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 , 历史教学 (中学版) ,2012 年第 12 期。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14 页。4(2)分析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发生,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具有根本差异的转折,探讨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3)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老师确定教学主题,通过补充史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