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说课模式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784587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说课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说课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说课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教育]说课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说课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说课模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说课模式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 ,它是 中的一篇散文(小说)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新课标制定了第四学段(7-9 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有: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三点说明的是阅读的方式。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则强调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3、欣赏

2、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 是 早期散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虚构)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 去写 的 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本文内容 ,线索简明,文中所写的事情很 ,时间跨度也长,这样的文章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 ,读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生感受,这样的感受还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生活的准则、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3、。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一) 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解读课题“ ”的内涵。(二) 能力目标:1、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有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三) 德育目标:领悟 ,学习。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校初一(二)学生毕业于不同的小学,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的沉默甚至思维的“休眠” ,而 这篇文章它又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

4、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 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 “四边对话”

5、“合作探究”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3、积累基本的语言材料。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5、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6、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 情境导

6、入是我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在你的生活中,你也曾遇到过 吗?读一读这个发生在 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 ,也许你对 又会新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二) 朗读活动为扫除字词障碍,积累语言材料,也为了进一步亲近文本,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它具体分为两(三)个步骤:1 “圈读” 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因此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练习读准字音。这篇课文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有:2 “选读”朗读还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朗读体会。在读时,要

7、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通过老师、学生的互评进一步总结出朗读的要点: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语调;注意读出“我”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3 “演读”指名演读课文 部分,准确把握这一重点段落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 探究活动对一篇课文的把握要从整体的角度更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 “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分三个步骤:一,自主阅读;二,合作交流;三、小组发言。没有个体见解的合作是虚假的,与人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参与者应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说“自主阅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探究活动的质量;而“合作交流”则是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兼容并蓄、

8、思想碰撞的平台;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达到对文本的多角度、多侧面解读。1 自主阅读这一环节采用默读的形式,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教师指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思考这一问题:故事内容所写人物文章结构文章技法文章给人的启迪。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能有很多:如:这是一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这是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这是一篇写“我” 经历的文章;这是一篇写了“我”又写了一个 的文章;这是一篇蕴含着生活哲理的文章;这是一篇心理描写细腻的文章;这是一篇细节描写生动的文章等。2 合作交流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

9、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的需要:一般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有一定语言鉴赏功底的学生则会选择“让我最欣赏的”形式发言,对于喜欢另辟蹊径思维独特的学生来说, “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则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热情。3 小组发言小组推选一个或多个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将赏析的重点放在课文的 上,唤起学生共同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本着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可以打破教学的预设,即兴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但正确的导向还是

10、必须的,那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 的 问题。(四) 创新实践活动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的革命 中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充塞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 。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鼓励“百花齐放”式的个性阅读。活动的方式是: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展示你这节课的阅读收获:A 配乐朗读(音乐由多媒体放送)由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部分 朗读,获得一种审美娱悦; B 写意绘画,为文中的一个感人细节 描绘一幅写意图,再现那人那景 C 写作补白,文中的 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填补这个

11、空白。D 链接生活,课文所讲述的事在学生自己或身边一定也有过,链接生活讲述课文寓意的实际意义,文本的内涵才能得到实际的开发和利用。E 我当小老师(五) 课堂小结教师对以上三个活动予以整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学习经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大胆地、愉快地进行自主阅读。(六) 布置作业1上网查找有关 的文章,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2 课本剧七、补充说明在本节课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积

12、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用,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亮相” ,并予以肯定鼓励;对学有余力并对 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还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激励他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