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其它]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6MB
约38页
文档ID:33781648
[其它]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_第1页
1/38

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刘利民即便在兵燹盈野,炮火连绵的年月,觊觎着权力巅峰的军阀政客们也没有放弃兴办教育的责任,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诗书礼义,这些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深深地浸润着每一个人的血脉,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标签和灵魂寄托七十年前,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来自京津地区的高校开始了悲壮的转徙雄浑的黄土高原,崎岖的秦岭汉水留下了他们风餐露宿,矢志兴学的足迹;荒凉的陇原大地,苍茫的彝凉邛海记录下他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激情七十多年过去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段坎坷的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然而,钟情于探微钩沉的我又怎能搁下心头这沉甸甸的向往呢? (一)万 流 归 源1927 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大业,定都南京,擘画国家振兴计划发展教育则是国家振兴的第一要务4 月 25 日,国府召开第二次常委会议,议决任命蔡元培、李石曾等为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5 月,蔡元培、李石曾、褚民谊三人被推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蔡元培成为掌握全国教育的实权人物,于是他开始将“教育独立”的思想付诸实践6 月 6 日,蔡元培在中政会第 102 次会议上,呈请变更教育行政制度他阐述了近年来教育的纷乱与种种弊端,并进一步提出“亦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位” 。

将全国分为数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先在北平,江苏,浙江,广州试办按照这个计划,在北平学区,除先前已经存在的九所国立大学外,还拟将天津的北洋大学,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学合并在一起,组成国立中华大学旋因北京大学抗议,中华大学胎死腹中,只得改为组成国立北平大学,预定组织方式为:北京大学文学院,保定河北大学文科合并为北平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理学院改为北平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法政大学,保定河北大学法科,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北京农业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农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农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医科合并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即便如此,雄心勃勃的北平大学区计划甫一出笼,就招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对1928 年 9 月 5 日,北洋大学临时学生会发表宣言称:“据大学院的最近决议,已把我们并入北平大学区管辖之下,并且命名我们为工科第二院,以副院长管理我们,这显然我们是旁人的附属品。

我们过去历史,卓着的成绩,既是昭昭在人耳对于这最高的工科学府,就应该保存他原来的地位,使他尽量发展他那固有的精神不然,地位因以愈变愈低,岂不可惜么 ”同时,北大学生也激烈反对合并,认为“独有北大,一合并就糟!若内部之整个严密组织,及其校内特有校风与精神,亦因改组或合并而分崩离析,不是活活把北大枪毙!把一个在本国与国际间文化与学术上有相当位置的大学消灭了,我从人类进化上看这牺牲足近于自杀!”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中,许多学校先后退出这一计划,或重组合并,或更名另立一时间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相比于今天的大学更名之潮有过之而无不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保定河北大学、天津工业专门学校、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先后退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另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农科改为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河北大学医科改为河北省立医学院;天津工业专门学校改为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改为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在这样的反对声中,国立北平大学至此剩下医、农、工、法、女子文理五个学院苦撑残局到 1935 年时,国立北平大学在校人数是这样的:李阁老胡同北平大学本部学生一千六百余名,和平门外后孙公园医学院一百二十多人,阜外农学院二百二十多人,国会街法商学院五百一十多名,端王府夹道工学院二百八十多人,女子文理学院人数不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国立北平大学校徽 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范濂源和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曾有过这样的对话:范说: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会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会有好大学?所以第一步先得整顿好小学蔡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这番幽默而睿智的对话,道出了传统中国教育的积习基于这样的一个共识,兴办师范教育成了一以贯之的行动其实,早在 1902 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办学之际,首先举办的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 1908 年 5 月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1912 年 5 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 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 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就在这一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在国内其它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1931 年 7 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1933 年 8 月,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 ,规定学校的任务是:“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 ”学生实行主副科制,即学生除选一主要科(系)外,必须另选一科(系)为副科采取学分制兼学年制,学生在 4 年中须修满 146 学分方得毕业学校在造就中等学校师资的同时,注意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专门人才在那段波谲云诡的岁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去,以热血和生命祭奠了青春的梦想,刘和珍和杨德群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逝者已矣,英魂浩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平师范大学校门1887 年英籍德人德璀琳(Gustav Derting)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投资创办大学并得到响应他的设想得到李鸿章的赞同,并答应拨给他一块地方做校址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敎学楼,开始招收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入学。

校名为呑纳学院(Tenney College) ,亦称为天津博文书院1892 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嘉立在学院中创办补习班几年后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1895 年 10 月 2 日(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 ,光绪皇帝在一封名为《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的奏折上批了朱笔, “该衙门知道” ,钦此这样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125 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896 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学校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天津市民习惯叫它“西沽大学堂” 西沽堤畔,阳春桃红柳绿,夏日荷花绽放,秋杪落叶纷纷,严冬雪花纷飞,清新怡人的环境,陶铸着年轻学子的情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学生来源从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美国教育家丁家立(C. D. Tenney)参与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和未来筹划,并成为此后十一年北洋大学堂的实际掌门人在校门设置、校门方向、学制、教学计划、功课安排、授课进度、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等方面,皆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圭臬。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洋大学1912 年 1 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1928 年,北平大学区成立,改北洋大学为平大第二工学院大学区制流产后,不久改名为北洋工学院经过这么一折腾,堂堂的北洋大学已经气息奄奄了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洋工学院据三十年代中期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北洋校友刘德润现说:“当时美国把中国的大学分为 A、B 、C、D 四个等级,其中 A 级有四个,北洋大学是A 级第一位 ”虽为一家之言,可能带有对母校的偏爱,但斯时北洋之隆盛,绝非浪得虚名1927 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时,筹备委员、国民党四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提议同时设立局部或地方性的研究机构这种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在彼时的中国依然是全新的事物,成为今天中国科学院的前身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1928 年 9 月国民政府通过了他的提议案。

国民政府通过李煜瀛所提议案,1929 年 5 月成立筹备委员会,任李煜瀛为筹委会主任,蔡元培、张人杰为筹备员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北平研究院理化楼走马上任后,李石曾立即延聘了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世界学社代表王宠惠、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农事试验场场长萧瑜、巴斯德学院主任褚民谊等为筹备委员同年 8 月 6 日,行政院决议以北平大学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国立北平研究李石曾初步选定太庙为研究院所在地此事一经披露,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北平社会局局长延毓祺旋即发表谈话,婉言拒绝:“研究院,是专门研究学术的机关,对于各种研究室,应该建筑适宜于各种科学的研究才好,若利用这种旧式的宫殿,恐怕不合适,并且教(育)部己经聘李生先办理研究院,尽管可以在适当地方,从新建筑,何必在天安门车马人烟繁杂的地方开办不可呢,余在计划前,曾与李先生一函,请其从中赞助,又此庙改为公园的利益,比较改为研究院的利益大,并且非常适宜,若研究院占用,则市民公园,势不能实现 ”8 月 17 日,李石曾给延毓祺局长去了封信:“总之,旧太庙房舍,在过去之时,曾指为研究院之用,至将来作何用,弟绝不因此而有所争执” ,总算告一段落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李石曾年 9 月 9 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在北平成立北平研究院,由李石曾任院长。

1930 年 8 月 27 日报载:“北平研究院及北平大学办公处原设在中海西四所,刻中央党部各部会均已成立,因房屋不敷办公,经常务委员会之议决,借用西四所 ”北平研究院隶属于教育部,下分行政事务与研究机构两部分行政事务设总办事处,处理全院行政事务研究机构分理化、生物、人地三部,设物理、化学、镭学(后改称原子学) 、药物、生理、动物、植物、地质、历史等九个研究所和测绘事务所除药物、镭学两研究所设于上海外,其余各所均设在北平各研究所设所长一人,由专任研究员兼任,另有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助理员、练习生各若干人,并聘所外专家为名誉研究员、通讯研究员及特约研究员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刘利民即便在兵燹盈野,炮火连绵的年月,觊觎着权力巅峰的军阀政客们也没有放弃兴办教育的责任,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诗书礼义,这些中华民族的千年传承,深深地浸润着每一个人的血脉,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标签和灵魂寄托七十年前,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来自京津地区的高校开始了悲壮的转徙雄浑的黄土高原,崎岖的秦岭汉水留下了他们风餐露宿,矢志兴学的足迹;荒凉的陇原大地,苍茫的彝凉邛海记录下他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激情。

七十多年过去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段坎坷的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然而,钟情于探微钩沉的我又怎能搁下心头这沉甸甸的向往呢? (一)万 流 归 源1927 年,国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