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3771226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精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27有关古文论“失语” 、 “复语”问题的冷思考 一、古文论“失语” ;仅仅是因为“忽视” “运用”吗?据我理解,许多学者所说文论的“失语” ,并不是指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沉寂,而是指文论家们所实际操作的理论和批评话语都是西方引进的,没有自己的“话语” 。用曹顺庆等先生话说就是:“我们失去了自己特有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基本理论范畴和基本运思方式” 。或如季先生所说:“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

2、动。 ”这些当然是不争的事实,无可争辩。那么,当代文论为何“失语”呢?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外因是西方文论话语的冲击,内因是当代文论界对“运用”古文论的“忽视”:“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反而造成了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失语 ,这正是当代批评界忽视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理论、方法与术语的后果。 ”这样,当代文论的“失语”问题便被置换成古文论在当代的“失语”问题;而古文论“复语”的关键,又在于当代文论界的“重视” “运用” 。既然如此,事情便变得简单多了,甚至无需再这般讨论了。今天完全排拒西方“话语”并制止西方“话语”继续大量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

3、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27涌入显然是不可能了(那样的话,我们真的“失语”了,所有文论批评和交流包括这次讨论都将无法进行) ,但让文论界“重视”古文论却并不难作到。问题是“重视”并“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理论、方法与术语”就能使古文论在当代“复语”吗?我持怀疑态度。文论,不是玄学,也不是形上哲学,而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古文论“话语”的“运用”或“创造性地运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想用就可以用的,而必须有话语对象,即能在与当代文学对话中获得生命。而这,与古文论“话语”本身是否丰富、系统,能否实现现代转化并没有直接关联。而我们一些论者在讨论中,却不约而同地把话题一转,将重心放到对古文论内涵丰富

4、性的描述上,反复重申古文论的话语优势或反复肯定古文论的系统性,以强调古文论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譬如,有的学者为了否定那种认为古文论“缺乏分析性和系统性”的观点,便努力寻找古文论的“元范畴”作为逻辑起点,以建构古文论范畴体系。但是,如果论者不能同时证明古文论“话语”在当代的生命力的话,那么,即使它有着再不同于西方文论的特征和优势、有着再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有人已经寻找并建立起古文论现代转化的理论架构,又能怎么样呢?它依然是古董,是没有当代生命力的古典学问体系,甚至还会对古文论的当代“复语”构成障碍后文将论及,因为它将古文论有当代生命的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

5、写作 独家原创 3 / 27部分也纳入到已丧失生命的“体系”中去了。据说,印度也有古文论,印度古文论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但这并没有使之避免“失语”的命运;而当代西方种种所谓“后”思潮,解构的就是“体系” ,黑格尔已成为他们的宿敌,但这并不妨碍种种“后”批评在的盛行。因此,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西方古典哲学、美学范式,来论证古文论的当代价值呢?这种努力本身不正说明古文论在当代失去生命力了吗?不妨以有论者提及的中医为例来作类比。虽然在当代医学科学领域中,西医的“话语”优势已无法逆转,中医处于严重“失语”状态,这是西医从骨子里瞧不起中医的原因。但今天,中医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并不在于它从

6、西医那里夺回了自己的“话语”权,而在于它本身的“传统话语”依然有效能治病,既能治人的病,也能治西方人的病;在医学实践领域中,中医并没有“失语” ,这是中医全面复语的重要条件。设想一下,如果中医界多年来只是反复强调中医“话语”的丰富内涵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却提供不出中医治病的成功案例,那么,人们怎么能够相信中医能在当代“复语”呢?因此,作为外行读者,每每读到学者们有关古文论的种种高见时,我都禁不住想冒昧地打断问一句:既然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古文论话语的优势特征,为何不去应用和实践呢?有先生曾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27启发式地发问:“用

7、风骨 、阳刚阴柔去评价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小女人散文以及当代的小说创作又有什么不可呢?”恕我直言,这一问有些多余:西方各种文论武器都已畅通无阻地引进并付诸实践,当然不会有人对古文论话语操作说“不”!但令人好生困惑的是,大家都在说“好箭” 、 “好箭” ,为什么却都“引而不发”呢?是不是因为这“好箭”已经过时、好看不中用了呢?细一琢磨,原来事出有因:这称赞“好箭”的学者多是古文论家;他们批评并试图用古文论丰富内涵去说服或征服的是当代文论家。或许可以这样说,是古文论家们提供“好箭” ,让当代文论家去“操弓” ;是前者开出克服“失语”的“药方” ,要后者“吃药”治“失语”症。如蒋述卓先生,虽然认为古

8、今文论家都有责任,但“当代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就应该更多进行古为今用的实践。 ”如张少康先生,更是寄希望于研究当代文论的年轻人,他们“如果能以传统文论为基础,使当代文论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吸收西方文论的有益营养,创造出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文论话语 ,来构建具有特色的当代文艺学,一定会在世界文论讲坛上唱出的最强音” 。恕我再直言,这些良好愿望恐怕要落空。这不仅因为当代文论家们“忽视”传统文论的“传统”久矣,更因为西方时髦“话语”仍在不断涌进,大家正忙着学习各种“后” “主义” “话语”以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27防自己“失语”呢(连我

9、们古文论学者不是也在学习操练“话语” “失语”这些新概念么!) ,怎么会去热心学习并操作“前”的不能再“前”的古文论“话语”呢?既然如此,古文论学者何不放弃这种劝服努力,亲自作实践主体,担当起这一让古文论“复语”的历史重任呢?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当代,都同样面对当代文学,而且,古文论从来就不屑于形上思辨,具有紧密联系创作的传统。张少康先生说的好,那些认为研究古文论和当代文艺学没有关系的人,“是根本不懂文艺学,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 。因此,只要古文论研究者能如其所倡导的让当代文论家“重视”古文论那样, “重视”一下当代文学,有那么三、五人率先垂范,每年用古文论固有或转化后的“话语”系统写出那么三、五

10、篇漂亮的批评当代文学的文章,让那些只会操作西方话语的当代评论家们集体“失”一次“语” ,那么,古文论“失语”问题就可以圆满地解决。但如果数年下来,古文论学者,把手中的“好箭”统统用上,却难中鹄的,或效力难抵西式武器,真的是好看不中用,那么,我们无论怎样讨论或倡导,古文论“失语”的悲剧命运都是不可逆转了。二、古文论“失语”: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客观必然尽管我期待着古文论学者能有这样热心“复语”的实践者,但坦诚地说,我对这种实践的成功并不抱有希望,因为上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27述关键在“重视和运用”的结论,是建立在论者对古文论“失语”根源

11、的浅表性认识基础上的。实际上,正像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古文论“失语”并非自今日起,而是可以远溯到“五四”时期;重视并解决古文论“失语”的药方也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已开出了,那就是提倡古文论的“古为今用” 。从那时到今天,即使抛除“文革”十年,也有二、三十年时间。但这种“今用”至今仍“没有真正做到” 。为什么没做到呢?究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我们对古文论的当代意义认识和重视不足,而在于古文论“失语”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古文论“失语” ,实际上是“更广泛失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是“五四”以来整个传统文化“失语”或文化“传统中断”的一部分。而传统文化“失语”或“传统中断

12、”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西方话语”的涌入,而其深层原因则是从传统封建农耕社会向现代民主工业社会的革命性过渡;“西方话语”的大量涌入也是社会全面变革的一种征兆和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论的“失语”有其自身不可违逆的必然性,而决不是“被人从本土文化精神的土壤中连根拔起”的结果。一种理论话语,只要它真正植根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那么,只要这种文化土壤存在一天,任何外力也是难以把它“连根拔起”的。因为这种话语本身便构成了这种文化土壤。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27试问,离开传统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论等“话语” ,我们的本土文化土壤里还有些什么呢?

13、而今天的现实是,并不是古文论脱离了本土文化土壤,而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土壤中的传统成分已大量丧失或流失,现代的或西方的科学及人文文化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有些学者喜欢以汉唐时期,汉族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为例,来论证今天古文论包容西方文论的可能性。这种类比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以本土文化为主体,且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文化知识谱系(东方文化)中进行的(这是佛教迅速化的重要原因) 。而今天,中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是在本土文化传统已经被社会变革所中断、异“时” 、异“质”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自“五四”以来所发生的这种文化变化是否完全合理,那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承认这

14、种变化已经发生,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处于这样的“现代”的、 “西化”的客观社会文化环境中,古文论如果不“失语” ,反倒是会令人奇怪的。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文论,或文学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学为言说阐释批评对象的理论,它的生存,一方面要依赖一定哲学美学理论,为之提供思想营养或武器,另一方面要依赖一定的文学创作,作为其提炼并操练理论的对象。任何文论一旦失去特定的哲学美学灵魂,脱离所寄生或依存的文学现象,则只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27能是一种僵死的学问体系,而不是鲜活的理论话语。古文论在当代,并不是因它失去与西方文论对话的能力而“失语” ,而

15、首先是因它脱离当代哲学、美学失去与当代文学对话的能力而“失语” ,是因其自身的“失聪”而“失语” 。我们知道,古文论是依存于“儒、道、释”传统哲学传统美学的。党圣元先生指出, “先秦诸子之哲学方法论为传统的理论思辨和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历代文论家“始终以明性与天道、究天人之际为认知之最高境界,同样将自己的学思目标定位于思辨、冥悟天地人关系这一作为传统学术思想价值之宗的范围之内。 ”他还探寻出传统文论的逻辑起点为“道” 。但恰恰是这体现传统文化和文论灵魂的“道” ,在当代哲学和美学中早已没有立锥之地。当代哲学和美学中,要么是科学主义或唯物主义的“规律” 、“真理”和“本质力量” “对象化” ,要么是形形色色所谓唯心主义的“理念” 、 “理式”及其“显现” ,惟独没有这种“天人合一”之“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