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相关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66081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相关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相关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一、一则读写结合写作案例【案例】与山里的孩子交朋友习作课教学实录上课对象:四年级学生听课对象:温州市首期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研修班学员上课地点: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小学上课时间:2004 年 3 月执教:方斐卿老师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三年级时认识的“山里的孩子” ,(板书:山里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是篇要求全文背诵的课文)(老师背山里的孩子全文)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写得不够准确?生:(一男学生突然站进来问)老师,语 文书有写得不准确的吗?(同学们都有同感,纷纷点头)师:(反问)语文书上难道都写得很准确的吗?(学生表示疑惑)大家仔细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

2、山里孩子的结实健壮,是不是每句话都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写的?生:(回忆、思考,渐渐有几个同学举手)“他们喜欢每一朵野花,熟悉每一种鸟叫”这两句好像跟 “结实健壮 ”关系不大?师:这位同学不但清楚记得三年级时学的课文,还会思考分析。这两句确实与“结实健壮”关系不大,可惜我们没有带这篇课文,要不,我们可以把这两句划掉。(有些学生还有点不相信课文会写得不好)师:大家如果还不相信课文会写得不好,我们可以再回忆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他们想让果树四季结果, 让鲜花天天开放,让小草永远翠绿,让小溪永远欢跳”, 这里的“ 四季” 、“天天 ”、“永远” 意思相近,用词不同,写得很好。但后两个“永远”重复了,我

3、们有没有办法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来替代其中的一个“永远”?(同学纷纷举手)生:可以用“一直 ”。生:也可以用“ 时时” 。师:再读读替换了词语的句子。(当学生读着“让小草永 远翠绿,让小溪一直欢跳”或“让小草永远翠绿,让小溪时刻欢跳”这些句子 时,都流露出难以置信, 兴奋的神情。)我们有没有感觉 到被同学们替换了词语的句子并不比课文原句差?(同学们都点头)所以,同学 们以后在读书时用心去读书,古人说得非常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进山跟这些山里的孩子交朋友。(板书:在“ 山里的孩子”前加“与” ,在“ 山里的孩子 ”后加“交朋友”)当然,由于受条件限制,我 们不可能真的

4、进山,怎么办?我们 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 调动平时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说不定照样 可以发现一些有趣味、有情感的内容。(板 书: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像 调动生活经验 发现情理趣味)现在,大家就可以展开想像,假如在春暖花开季节或盛夏季节,你随父母进山旅游,遇到了 这些热情好客的山里孩子,他们会怎样接待你?大家可以利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生:山里的孩子会端出椅子让我们歇脚。(板书:在“ 利用课文内容”下面板书“歇脚”)生:山里的孩子肯定会泡茶给我们喝。(板书:“递茶 ”)生:山里的孩子会带我去山里玩,替我作向导。(板 书:“ 当向导”)师:如果像山里的孩子这篇课文一样每件事都用一

5、句话来写,你和山里的孩子肯定不能熟悉起来,更不可能互相了解,建立友谊。每件事都 应该有具体的内容,有你们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我 们能不能挑选一两件你感兴趣的事把它写具体?(有的学生点头,但还有为数较多的学生面露难色)师:这样罢,老师举一个例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例子中悟出一些写具体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面露喜色,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 觉)也以“ 递茶”为例,老师先说两句意思相同的句子, 请同学们认真听,思考一下, 这两个句子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第一句是“ 我泡茶给爷爷 喝,爷爷一定很高兴。”第二句是“晚饭过后,爷爷坐在沙发上,看着当天的报纸,我想爷爷不是有 饭后喝茶的习惯吗,我如果泡杯茶给爷爷喝,

6、爷爷一定会高兴的。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师:表现在哪里?生:增加了时间“ 晚饭过 后” ,地点 “客厅的沙 发上” 。(板书:要“展开合理想像 ”下面写上“时间”、“地点”)生:心里的想法。(板书:心理活动)师:大家再听一段话,与第二句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晚饭过后,爷爷坐在沙发上,看着当天的报纸,我想爷爷不是有饭后喝茶的 习惯吗。想到 这里,我来到厨房,取出一个茶杯,放入少许爷爷平时爱喝的龙进 茶叶,弯下腰提起 热水瓶,冲入开水,顿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诱人清香。我端着泡好的茶,来到爷爷面前,恭恭敬敬地对爷爷说:“ 爷爷请 喝茶。”爷爷连忙放下手中的报纸,伸手接过茶杯,掀开茶杯盖,抿了

7、一口,连声说:“好茶!好茶!” 又把手中的茶杯轻轻地放回茶几,一手搂过我,一手捏着我的小鼻子说:“你真是我的乖孙子(或乖孙女)噢。”(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在老 师的提醒下, 纷纷举手)生:这段话不但写得具体,还很生动。因 为它写出了动作, 语言。(板书:动作、语言)生:还写出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如“来到 取出放入弯腰提起”生:还调动了生活经验。师:从哪儿看出?生:从“放入少 许爷爷平时爱 喝的龙进茶叶” 这句话 中可看出。(板书:在“生活 经验” 下面加上着重号)师:现在,如果让大家把山里孩子的热情接待,如 “作向导”、“ 歇脚”、“ 递茶”等事情,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想像,把它

8、 们写具体,还有没有困难?(很多同学都说没困难)那么,大家可以拿出作文本写一写。(很多同学埋头写了,可是,还有几个同学仰头看着老师)师:(笑眯眯地说)大家都已开始写了,你们几个为什么还看着我?生:(不好意思地,小声地说)我开头不会写。(其他几个仰头看的同学随着点头)师:(有点为难)这倒是个问题,开头写不出,即使下面有满肚子的话也都写不出了。怎么办?生:(一学生小声嘀咕)老师,你告诉我们一个开头,不就行了?师:老师告诉你们作文的开头,不是不可以,但这是下策。你们自己想出文章的开头, 这是上策。下策不可取,上策又没有,我们就取中策,怎么样?生:(很好奇)什么是中策?师:大家有没有带语文书?(同学们

9、纷纷拿出第八册语文书)请打开语文书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开头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第一课是什么课文?生:幸福的回忆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开头,可不可以借鉴。生:(齐读)“我真幸运,7 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 爱的*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每当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生:(明显流露出惊喜)我会写开头了。师:说来听听。生:“我很幸运,去年的暑假,我随爸爸妈妈到山里游玩,认识了一位山里孩子,我还与他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现在还挂在我的小房 间里。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去年那令人高兴的日子。 ”(同学们都像发现意外的宝藏,很兴奋)师:大家再看看第

10、二课,是什么课文,( 一定要争气)开头也能不能学习?生:(又大声读起来)“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 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 ,他一面帮家里做 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师:这个开头我们能不能模仿?生:(大声说)能?师:谁来试试?生:小牛是我在去年到山里游玩时认识的一位好朋友。他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到小学上课。师:老师记得你们这册语文里有一篇很精彩的课文叫燕子,其中有一段写春天景色的,写得很美,我们一起背,好 吗?生:(大声齐背)“ 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

11、鲜艳 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模仿这段话写开头?谁来试试?生:盛夏五月,刚下过一场倾盆大雨。青山 绿树仿佛被水洗过一样干净,天气也凉爽了许多。山娃子带我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开始写与山里的孩子交朋友这篇文章啊?(同学们开始埋头写作)【案例分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本节课,方老师先和学生共同回忆山里的孩子这一课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修改原文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从课文及

12、老师提供的材料中悟出把文章写具体生动的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写文章开头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写,也不是读几个范例,而是让学生读四年级课文的第 1、2 课的开头以及第 8 课的中间一段,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借鉴课文的写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特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老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精神。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在此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材不可能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我

13、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跳出教材,大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案例二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

14、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 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

15、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案例三小毛的妈妈经常为孩子急得哭:小毛迷上了游戏机,一次,一次,又一次,妈妈把小毛从游戏机房拽回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小毛挡不住游戏机的诱惑,偷偷溜进游戏机房,急得没法子,小毛妈妈只得每天提前到校接小毛,回家看书做作业;双休日更是形影不离。评析:表面上看,孩子没有去玩游戏机了,实际上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转过来,因为小毛学习时仍三心二意,成绩依然如故,从客观上讲,游戏机动感强烈,内容新奇多变,色彩鲜明,极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主观上讲,小毛缺乏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而他很容易将注意离开学习而指向于游戏机,这就造成了

16、,小毛对学习三心二意,对游戏机可却是一心一意;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玩游戏机注意力可集中了!方法:1 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吸引孩子,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孩子上公园走走,踢踢足球,买些孩子喜欢的读物,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机引开去,不要急着硬逼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本身就不爱学习,正如你“强按牛头”,牛仍然不会饮水一样。2、引导孩子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开始时可以提出少量学习任务,以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督促检查。3 教给孩子一些调控注意力的方法,学习时间过长,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远眺绿色,休息一会儿,再来学习,另外可在书桌旁贴上由孩子自己撰写的自警语录,如“有志者事竞成”、“战胜自己、挑战自己”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案例 有些困难孩子应该自己面对一、案例描述:观察一“依依,小朋友们回座位了,你怎么不回?” 看到依依还围着桌子转,我关切地问。“没椅子。 ” 依依说。我指着后面一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