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6157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阳实验小学2010年六年级语文上期半期测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阳实验小学 2010 年2011 年上学年六年级语文半期试题(120 分钟完卷,卷面满分 100 分,可加 20 分)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默写做一个最好的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满格为止。 (6 分)二、形近字、同音字组词。 (8 分)燥( ) 蜷( ) 彼( ) 擅( )躁( ) 倦( ) 皱( ) 颤( )Hui( )画 恩( ) ( )款 智( )Shi( )世 地( ) 装( ) 发( )三、按要求写词语:(至少 3 个多写一个加 0.5 分每小题最多加两分) (6 分8 分)1、表示团结的词 如:风雨同舟 2、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如:锲而不舍 3、描写江河的如:水流湍急 4、反义

2、成语:如:弄假成真 四、回忆学过的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 分)1.一夜的工作是我国著名诗人 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其中表达了对 深深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他为国家付出全部力量,至死也不停止,可谓是 , 这个成语概括。课文 告诉我们成功需要自信。 花脸一课,作者记叙了买花脸, , 这几件事,并悟到了一个祖传的经验。.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代文人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例如,描写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的情景让我想起了李白的塞下曲中的诗句: 。 ;有描绘了黄河雄伟壮美景象的诗句 。 3、感动是一种养分,会感动的人,才会用心去拥抱世界。文章 中 的渔夫和桑娜, 中

3、 的杨震, 中 的看林人都让我们感动。五、名言警句的积累。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3 分)(1)栽培剪伐须勤力,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操千曲而后晓声, 。2.把正确的连起来。 (2 分)居之无倦 民无信不立死生有命 能使枉者直自古皆有死 行之以忠举直错诸枉 富贵在天3.按要求不重复地写出适合下列情境的名言警句,格言,诗句等。 (3 分6 分,多写一句加一分,每小题最多加分)(1)每次参加运动会时,我们会写出这样的标语 (2)每次老师说到读书时,总会 想起 (3)作为成都人,我会常常想起关于成都的诗句 六 、 阅 读( 一 )有 一 次 ,在 伯 父 家 里 , 大

4、 伙 儿 围 着 一 张 桌 子 吃 晚 饭 。 我 望 望 爸 爸 的 鼻 子 , 又 望 望 伯 父 的 鼻子 , 对 他 说 : “大 伯 , 您 跟 爸 爸 哪 儿 都 像 , 就 是 有 一 点 不 像 。 ” “哪 一 点 不 像 呢 ? ”伯 父 转 过 头 来 , 微 笑 着 问 我 。 他 嚼 着 东 西 , 嘴 唇 上 的 胡 子 跟 着 一 动一 动 的 。 “爸 爸 的 鼻 子 又 高 又 直 , 您 的 呢 , 又 扁 又 平 。 ”我 望 了 他 们 半 天 才 说 。 “你 不 知 道 , ”伯 父 摸 了 摸 自 己 的 鼻 子 , 笑 着 说 , “我 小 的

5、 时 候 , 鼻 子 跟 你 爸 爸 的 一样 , 也 是 又 高 又 直 的 。 ” “那 怎 么 ” “可 是 到 了 后 来 , 碰 了 几 次 壁 , 把 鼻 子 碰 扁 了 。 ” 碰 壁 我 说 您 怎 么 会 碰 壁 呢 是 不 是 您 走 路 不 小 心“你 想 , 四 周 黑 洞 洞 的 , 还 不 容 易 碰 壁 吗 ? ” “哦 ! ”我 恍 然 大 悟 , “墙 壁 当 然 比 鼻 子 硬 得 多 了 , 怪 不 得 您 把 鼻 子 碰 扁 了 。 ” 在 座 的 人 都 哈 哈 大 笑 起 来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 。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原名 。代表作有 。 (

6、3 分)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1 分).3、给文中第 7 自然段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 分)。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1 分)4.文中的“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_;“碰壁“指的是:_。(2 分)短文(二)盲人提灯笼“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有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 )为自己照路,( )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

7、,也等于帮助自己。” 有一次,我搭朋友的车,就借花献佛,再将这则故事叙述一遍与他分享。朋友听后,颇有同感,又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加以佐证。他说:“以前我开车经过隧道,总是不喜欢开车灯。一来隧道不长,里面光线还不差:二来嫌麻烦,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开关关。不料有一天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个正着,险些命丧黄泉。后来 我才觉悟到,开车灯是给对方看的,因为车子经过隧道,对方是从亮处进入暗处,视觉难免调整不过来,加上对面来车不开灯,那实在太危险了。”世上的朋友,在慢慢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与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假如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

8、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得到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1、第一自然段“盲人提灯笼”中的“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2 分)2、给第三自然段的括号处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1 分)3、给下列词语找一个近义词。(1.5 分)佐证 ( ) 诠释( ) 命丧黄泉(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自然段中的“借花献佛”的意思: (1 分)5.(加分题)你能用两句句名言来赞美提灯笼的盲人吗?(2 分) 短文(三)隆冬话竹竹子外形典雅、婀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露、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这样的

9、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自古以来,竹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又何尝仅在于观赏呢?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你看,勇士手中的弓箭,记载着祖国古代历史的竹简,技艺精湛的竹黄雕刻,精美绝伦的竹帘绘画,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以及各种竹制的生产工具,直到巍峨而又精巧的竹楼,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还有民乐中的短笛长箫,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列入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之中。直到现在,在我国民间乐器中,仍有许多是用紫竹、红竹和水竹制作的,贵州省玉屏县的屏箫玉笛,尤其享有盛誉。在各种竹乐中,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的是那悠扬悦耳的笛乐。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

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正是对竹乐之一 竹笛那婉转动听的乐音的最好的描绘。竹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古代竹简的发现,解决了这样一桩有趣的历史公案: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部著名的兵书,一部是孙子兵法 ,一部是孙膑兵法 。 孙子兵法一直流传着,而孙膑兵法早已失传,没有任何物证可考,所以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所谓孙膑兵法不过是孙子兵法的翻版而已。然而 1972 年,在我国山东省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中,却同时发现了内容既然不同的这两部军事著作。其中孙膑兵法的残简有四百四十多枚,一万多字,这才了却了这桩公案。对于竹子的历史功劳,人们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在

11、许多成语中都巧妙地提到了竹子,像“雨后春笋” 、 “势如破竹” 、 “青梅竹马” 、“胸有成竹” ,还有“竹苞松茂”等等。人们常常借用这些生动的比喻表达心声。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了 作用。 (1 分)2、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其作用是: 还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其作用是: 。 (2 分)3、为什么说竹子集刚柔于一身?(用文中的句子回答)(1 分)4、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用波浪线标出来。 (1 分)5、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 分)6、仔细读第二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指什么?(1 分)7、仿照“势如破竹”写几个词语。 (1 分2 分,至少写 2 个,多写一个加 0.5 分,最多加 2分。 ) 七、综合活动(10 分)1.按课文内容填空:你从雪山走来, ;你向东海奔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_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_.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