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976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大黄的各种病虫害疾病怎样防治大黄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它的分布遍布全国,是一种杂食、暴食性害虫,能为害的植物已知达 99科 290 种之多,其中最喜食的约 90 种。斜纹夜蛾以幼虫为害植物叶部,也为害花及果实,大发生时能将全田吃成光秆或仅剩叶脉,以后又转移为害,以致造成大面积减产。成虫白天不活动,躲在植株茂密处落叶下或土壤缝隙及杂草丛中,日落后开始取食飞翔,交尾产卵多在午夜至黎明。从傍晚至黎明整夜都可以诱到成虫。成虫对黑光灯趋性较强,但对一般灯光越性较弱。风力和亮度对成虫活动均有影响。成虫对糖酒醋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等都有木同程度的趋性。成虫飞翔力颇强

2、,一次可飞数 10 米,高可达 10 米以上。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尾产卵,回落后在开花植物上取食花蜜。各世代成虫产卵量、产卵历期随季节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羽化后 35 天内为产卵盛期,产卵历期一般 715 无,一雌蛾能产卵 817 块,约 10002 000 粒,最多达 3 000 粒以上。成虫产卵多在植株生长高大、茂密浓绿的边际作物上,植株中部着卵较多,顶部或基部相对较少。成虫寿命一般为 715 天,短则 35 天,少数可达 20 天以上,雌蛾比雄蛾寿命要短,冬春季寿命较长,夏秋季寿命较短。卵绝大多数产在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远处透过光线很容易见到;叶片正面、叶柄、茎部着卵较少。

3、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3 龄前仅食叶肉,叶片被害处仅留上表皮及叶脉,呈现灰白色筛孔状的斑块,枯死后呈黄色,远处极易识别。幼虫初孵时不怕光,稍遇惊扰就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2 龄后开始分散为害。幼虫有假死性,稍有惊动即坠地。4 龄后进人暴食期,出现避光性,晴天躲在阴暗处,在植株稀疏的田内,白天很少活动,但阴雨天也有少数爬上植株取食,多数在傍晚后出来为害。56 龄幼虫多在夜间至黎明前活动,以晚上912 时出来活动的最多。幼虫老熟后,即人士做一椭圆形土室化蛹。化蛹深度一般13 厘米。土壤含水量 20左右时,有利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也利于羽化。土壤干燥或过湿,对化蛹不利,土壤板结时,化蛹

4、多在枯叶或表上下面。斜纹夜蛾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无滞育现象,只要气温适宜,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防治措施: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也可用诱杀地老虎、棉铃虫的糖酒 醋液,或用杨(柳)树枝法诱杀。这类方法对若干种害虫可同时 兼用,并可提供成虫消长动态作为测报的依据。成虫产卵成块,而且初孵幼虫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所以各 种田间操作均可同时进行摘除卵块或随时杀死幼虫。药剂防治。a防治时机的选择。注意在最早出现虫害的时期消灭害虫; 注意在点片发生阶段消灭害虫;要在暴食期以前即 3 龄以前消灭害虫。幼虫一般在白天不出来活动,所以药剂防治最好在午后或傍晚进行。b药剂的选择。应特别强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90敌

5、百虫 1000 倍液, 40二喀农乳油 10001500 情液,50杀螟睛乳油 8001200 倍液, 50嚼晖氧磷乳油 1000 借液, 50杀螟松 10001500 倍液, 20杀虫畏乳油400500 倍液, 50辛硫磷乳油 10002 000 倍液, 25水杨磷乳油 10001500 倍液等等。怎样防治大黄甜菜跳甲虫甜菜跳甲成虫咬食幼苗子叶和幼嫩真叶后,叶呈缺刻或圆孔形。虫害发生时,叶片全部被吃光,造成缺苗。甜菜跳甲每年发生互代,以成虫在大黄等寥科植物草丛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升高时,成虫开始活动。成虫喜在黎科和家科植物上产卵,羽化的成虫一般在 8 月份出现,取食黎科和家科植物,并准备越

6、冬。防治措施可采用药剂拌种防治。怎样防治大黄夜盗蛾甘蓝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蛾。它的幼虫又叫做地蚕、切根虫、截虫。甘蓝夜饿的幼虫为杂食性害虫。受害严重时叶肉全被吃光,仅剩较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时叶子也被咬成大小不等的孔,影响产量。以蛹态在土中越冬。越冬蛹在第二年 5 月羽化为成虫,出现后在被害作物叶背上产卵,卵期 10 天左右。幼虫约经 30 天老熟人主化蛹,蛹期 60 天。到 78 月间第二代成虫出现,以后第二代幼虫又为害作物,到老熟时则又潜入地下化蛹越冬。成虫白天在植物叶中潜伏,傍晚开始活动。产卵最盛的时期大约在晚上 78 时。卵成块状,分散产下。每块中的卵数由几收到几百粒不等,平

7、均 100 多粒。一雌虫最多能产卵近 3 000 粒,平均产 800 多粒。初孵化出来的幼虫成群栖息,白天在叶里治伏,夜间出来食害。叶的被害部初呈透明状,幼虫稍长后现出大小不等的穿孔。这时幼虫能吐丝下坠,也能自由爬行,因此群栖的数目大大减少。3 龄以前的幼虫前 2 对腹足未长成,因此,走路时背弓起如尺螃;到 3 龄以后足已长全,白天多躲在叶里或土块下,夜间出来食害。5 龄以前的幼虫白天一般在地上部潜伏,6 龄幼虫白天多藏在根下土中,到夜间就出来食害。此虫的食量随着龄数而增加,6 龄幼虫的食量比其他各龄显著增多,约占全幼虫期食量的 8090 。防治措施: 诱杀与捕捉。成虫发生多时,可利用糖蜜诱杀器诱杀。对幼虫可利用其白天潜伏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而且被害幼苗倒在地面的特点作线索,白天用手或用树枝拨开 37 厘米深的表土进行捕捉。药剂防治幼虫。老龄幼虫为害特别严重,白天又多潜伏在全中、药剂防治比较困难,最好在幼虫 23 龄时(被害叶出现小孔)即开始喷药。喷药次数可根据为害情况决定。此外,喷药时应注意勿使喷雾器碰到植株上,以免使幼虫震落,降低药效。本文章来自 生态农业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