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8735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当代文学一 填空1. 天安门诗歌运动时间2. 第四次文代会时间,邓小平祝词3.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争鸣”关键文章名4. “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关键文章名5. 1985,1986 被称为“方法年”“观念年”6. 文学主体性论争(时间、来龙去脉、刘再复文章、观点)7. 寻根文学韩少功、李杭育的文章8. 芙蓉镇反思文学9. 现代派小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10. 先锋小说: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为先声,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开始兴起11. “归来者”诗群:艾青,小岛在歌唱,将军你不能这么做12. 朦胧诗命名源于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三个崛起13. 巴金随想录五集14.

2、报告文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15. 张承志16. 军事小说二 名词解释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 年清明节前后,大批民众借用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和对“四人帮”执政的抗议。在这一政治事件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四五运动”。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作品被辑集为天安门诗抄,文学史上也称其为“天安门诗歌运动”或“四五诗潮”。天安门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不知名的普通群众,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979 年 10 月

3、30 日北京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提出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全面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0 年文艺战线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一致决心为建设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贡献力量。这对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在 80 年代出现了两次高潮,即以 1985 年与 1988 年两个核心时段为中心的高潮时期。文学史重写最初可追溯到 80 年代初王瑶等有关文学史的讨论,当时就有一些论者提出对文学成就

4、进行重新评估。1985 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关于“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设想,这一概念的提出,给“重写文学史”以启发。真正掀起讨论高潮的是 1985 年唐弢等文学史家与晓诸等人展开的论争。这场讨论为 1988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提提供了学术的氛围。“重写文学史”口号既反映了 80 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化的观念空间,也是从 70 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4.伤痕小说: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整个民族伤痕,揭示文革中个人和家庭悲剧命运的小说。以 1977 刘心武班主任为发

5、轫之作,因卢新华伤痕(1978)而得名。伤痕小说的价值首先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文学的否定。伤痕小说摆脱了原有的写作陈规,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具有悲剧意识。伤痕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非人”的文学历史的结束。5.反思小说:反思文学既是伤痕文学的演变,又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从 1979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作为反思小说的发轫之作,把目光投向对建国后的社会生活,从更深邃的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溯本求源,同时还表现出对“人”“人性”以及“人的价值”等更明确、更深刻的探讨。相对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更关注文学本身的审美功能,在小说的表现形

6、式上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1981 年 6 月后,反思文学的创作热潮逐渐让位于同时发轫的改革文学和稍后兴起的寻根文学。6.改革文学:开篇是蒋子龙的 1979 年 7 月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其后主要是沿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两个方面深入。改革小说的着眼点最初在探索具体的经济问题或生产问题的解决途径,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作家对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农民做了全方位的思考,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做了开垦和整合。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

7、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形象塑造。7.寻根文学: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寻根文学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地域特点,或取材原始和半原始生活,或投向民族的传统生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有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所寻“根”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并不很了解,对“根”“文化”的态度也比较复杂。8.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

8、杂志 1989 年第 3 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代表作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文艺贵族作派。创作方法上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还原,不讲究情节结构;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和无奈;提倡“零度介入”,作家不做任何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9.先锋小说:80 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极地之侧。特征是普遍采用

9、元小说的手法;消解意义,削平深度模式;消弭传统小说的真实和虚构的界限,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真实观;让幻觉侵入现实,用现实倾入想象,使小说成为开放的文本,充满不确定性;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将人物、时间、空间等因素都加以抽象化,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但是,形式的极端强调造成了空洞感和虚无感。10.新历史小说: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的时候,作家将目光转向历史,受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产生一种新的创作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首先,作家将历史当作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做元历史思考;其次,否定历史的客观真是性,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

10、志一个符号,一个作家虚构故事的借口;再次,受新历史主义启发,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有清醒的认识。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11.归来者诗群: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归来”诗人群,包括“七月派”诗人和九叶诗人及在反右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流沙河、公刘等。归来的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和艺术个性化方面作了探索,在有关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中凝聚历史的沧桑,从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行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辩;同时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在创作之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思辨精神作深刻的社会探求。代表作品有

11、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12.知青作家群:“知青作家群”以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为主,他们都有过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经历,通过对知青生活的描写,去感知、反思那个不平凡时代的作家。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在“文革”中就开始了具有叛逆意味的“地下文学”创作: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北岛的小说波动,芒克、根子、多多的“白洋淀诗歌”,都是“文革”“地下文学”的重要作品,其中的感伤情绪、叛逆思想虽与“文革”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却开了新时期思想解放、人道主义精神回归的先河。到了新时期,从 70 年代末的“伤痕文学”、80 年代的“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女性文学”到 9

12、0 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他们不断谱写出文学篇章。“知青”作家群也因此而成为新时期文学的重镇。13.今天:1978 年 12 月创办于北京的诗刊,发起人是北岛、芒克,主要支持人是蔡其矫,是北岛、芒克、多多这些青年诗人发表探索性新诗的主要阵地,它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地下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包括诗人芒克的诗集心事、北岛的诗集陌生的海洋、江河的诗集从这里开始。在创刊号发表的致读者中传达自己的观点,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纳入到了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中去,在诗歌中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自由精神;更注重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横的借鉴,同时也开始了对几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反思。后形成“今天”派,80 年代中期以后统

13、领诗坛的朦胧诗就是沿袭这一诗派。14.大散文:贾平凹在 1992 年自创的美文杂志张扬“大散文”旗帜,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真正的散文大家,概念的提出是因为贾平凹不满意散文的现状而提出用于寄予他的散文理想。“大散文”疏离狭隘的私人化写作倾向,作者基于普遍人类精神,有人文情怀,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基点上,以散文的方式观照、体悟、思考现实社会、历史演化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方式。代表作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周涛游牧长城。15.文化散文:在 90 年代诸多散文中,代表着这一时段文体成就最高的就是文化散文。所谓文化散文,一般是指那种在创作总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

14、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文化散文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有某种不确定性的指称,其中有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人的文人散文和影响更著的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汪曾祺的蒲桥集,张中行负喧系列,史铁生我与地坛。16.学者散文:是文化散文的一种重要存在,主要是由学者创造的且以才学、理趣等学术文化内涵的表现见长的散文作品。主体的学者身份,文本主题的知识分子价值尺度和作品表现出的学理趣味、文学美感,是构成学者散文系统性关联的要素。学者散文在写作的价值取向上,体现着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普遍的基调。学者散文在学术之外,守望人类精神,抱负人文情怀,探寻历史,洞察现实,关注任性,作品中有一种显

15、见的责任感和焦虑感,有着一股渗溢期间的书卷气。17.探索戏剧:80 年代话剧热降温之后,引发了戏剧探索潮流,80 年代中后期热潮消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展开。理论上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突破写实戏剧模式的束缚,进行戏剧革新的主张,获得了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实践方面,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这一阶段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大多是以现实主义吸收消化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的形态出现,崇尚心灵表现,追求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戏剧共同的美学特征。代表作有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经过探索,中国话剧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审美追求方面具有了新的特征。18.后现代主义思潮:19.新写实主义思潮(参

16、考新写实小说)20.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参考新历史小说)21.人文精神讨论:1993 年王蒙在读书上发表躲避崇高,引发了对当代生活的文化中的价值危机和精神迷失问题的广泛讨论。1993 年 6 月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指出文学的危机暴露了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危机。读书杂志为讨论提供支持,意在将人文精神的范围拓展到整个人文学科和文化领域。但这场讨论没有能很好地深入下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人文精神的概念阐释本来就歧义很多,另一个是因为讨论双方对人文精神在转型期的复杂性、悖论性认识不足。22.文学主体性论争:从 1984 到 1987 年围绕文学主体性展开了一场论争。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