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813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 数电实验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1、实验前必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做到思路清晰,实验任务明确。2、实验时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按电路原理图正确连接实验导线,仔细检查无误,方可通电实验。3、实验中多注意观察,如有元器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等应立即关断电源,报告实验老师,待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重新实验。4、实验中须更改连线,必须切断电源后才能进行。5、实验结束关闭电源,拔除电源插头,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好。(电工与电子技术(B) )数字电路实验基本知识(预习部分)一、数字集成电路封装中、小规模数字 IC 中最常用的是 TTL 电路和 CMOS 电路。TTL 器件型号以 74(或54)作前缀,称为

2、74/54 系列,如 74LS10、74LS181、54S86 等。中、小规模 CMOS 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是 4XXX/45XX(X 代表 09 的数字)系列,高速 CMOS 电路 HC(74HC系列) ,与 TTL 兼容的高速 CMOS 电路 HCT(74HCT 系列) 。TTL 电路与 CMOS 电路各有优缺点,TTL 速度高,CMOS 电路功耗小、电源范围大、抗干扰能力强。由于 TTL 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很广,所以在数字电路教学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 TTL74 系列电路作为实验用器件,采用单一+5V 作为供电电源。数字 IC 器件有多种封装形式。为了教学实验方便,实验中所用的 74 系列器

3、件封装选用双列直插式。图 1 是双列直插封装的正面示意图。双列直插封装有以下特点:图 1 DIP 双列直插式封装图1、从正面(上面)看,器件一端有一个半圆的缺口,这是正方向的标志。缺口左边的引脚号为 1,引脚号按逆时针方向增加。图 1 中的数字表示引脚号。双列直插封装 IC 引脚数有 14、16、20、24、28 等若干种。2、双列直插器件有两列引脚。引脚之间的间距是 2.54 毫米。两列引脚之间的距离有宽(15.24 毫米) 、窄(7.62 毫米)两种。两列引脚之间的距离能够少做改变,引脚间距不能改变。将器件插入实验板上的插座中去,从插座中拔出时要小心,不要将器件引脚搞弯或折断。3、74 系

4、列器件一般左下角的最后一个引脚是 GND,右上角的引脚是 VCC 。例如,14引脚器件引脚 7 是 GND,引脚 14 是 VCC ;20 引脚器件引脚 10 是 GND,引脚 20 是 VCC 。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 16 引脚的双 JK 触发器 74LS76,引脚 13(不是引脚 8)是12345671413121110982GND,引脚 5(不是引脚 16)是 VCC 。所以使用集成电路器件时要先看清它的引脚图,找对电源和地,避免因接线错误造成器件损坏。实验设备上的接线端上的接线采用自锁紧插头、插孔(插座) 。使用自锁紧插头、插孔接线时,首先把插头插进插孔中,然后将插头按顺时针方向轻轻一

5、拧则锁紧。拔出插头时,首先按逆时针方向轻轻拧一下插头,使插头和插孔之间松开,然后将插头从插孔中拔出。不要使劲拔插头,以免损坏插头和连线。必须注意,不能带电插、拔器件。插、拔器件只能在关断电源的情况下进行。三、数字电路测试及故障查找、排除设计好一个数字电路后,要对其进行测试,以验证设计是否正确。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出故障所在,并解决它。数字电路实验也遵循这些原则。1、数字电路测试数字电路测试大体上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部分。静态测试指的是,给定数字电路若干组静态输入值,测试数字电路的输出值是否正确。数字电路设计好后,在实验台上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线路。把线路的输入接逻辑开关输出,线路

6、的输出接逻辑状态指示灯,按功能表或状态表的要求,改变输入状态,观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静态测试是检查设计是否正确,接线是否无误的重要一步。在静态测试基础上,按设计要求在输入端加动态脉冲信号,观察输出端波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这是动态测试。有些数字电路只需进行静态测试即可,有些数字电路则必须进行动态测试。一般地说,时序电路应进行动态测试。2、数字电路的故障查找和排除在数字电路实验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分析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解决它。一般地说,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产生问题(故障):器件故障、接线错误、设计错误和测试方法不正确。在查找故障过程中,首先要熟悉经常发生的典型

7、故障。(1)器件故障器件故障是器件失效或器件接插问题引起的故障,表现为器件工作不正常。不言而喻,器件失效肯定会引起工作不正常,这需要更换一个好器件。器件接插问题,如管脚折断或者器件的某个(或某些)引脚没插到插座中等,也会使器件工作不正常。对于器件接插错误有时不易发现,需仔细检查。判断器件失效的方法是用集成电路测试仪测试器件。需要指出的是,一般的集成电路测试仪只能检测器件的某些静态特性。对负载能力等静态特性和上升沿、下降沿、延迟时间等动态特性,一般的集成电路测试仪不能测试。测试器件的这些参数,须使用专门的集成电路测试仪。(2)接线错误(3)设计错误(4)测试方法不正确实验二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

8、测试实验内容1.基本逻辑门逻辑实验2.表决电路的设计(参考实验指导教材)3.“半加器”电路的设计(选做内容)31.74LS20(CC4012)逻辑功能验证。管脚排列图如下图 2.1 所示要求:自拟真值表,进行逻辑功能的测试图 2.1 74LS20 管脚图3.半加器电路设计用到的四 2 输入与非门 74LS00 的管脚排列如图 2.2 所示。图 2.2 74LS00 的管脚图用两输入与非门 74LS00 实现半加器,并通过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高低电平,高电平点亮。实验内容及步骤:检查与非门:将 74LS00 的 VCC(14 脚)接通 5V 电源,将集成片中 GND 端(7 脚)接地,用万用表测

9、14 脚与 7 脚之间应有 5V 电压。其他管脚均悬空,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测量各管脚的对地电压,输入端对地应有 1.01.4V 的电压,而输出端的读数大约为 0.2V 左右。否则,门电路可能已损坏。半加器电路:按自行设计的半加器连好电路,也可参考图 2.3。按表 2.1 验证其逻辑功能。如实测结果与半加器的功能不符,请自行检查线路排除故障。测试过程中,输入高电平可直接接123456789101121314Vc Gnd1D1CBA 1Y2D2ABYC&4VCC,低电平直接接地。测试完成后,电平指示部分电路不要拆,留待以后实验使用(请将这部分电路连接可靠,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VVSCR b 1R

10、 c 1T 29 0 1 35 . 1 k5 . 1 kR b 2R c 23 0 03 0 0电 平 指 示 电 路T 19 0 1 3&ABC CC C图 2.3 半加器及输出电平指示电路表 2.1 半加器真值表A B S C0 00 11 01 1实验三 计数器及其应用实验内容1.双 D 触发器 74LS74 逻辑功能测试实验2.D 触发器构成 4 位二进制异步加减法计数器(参考实验指导教材)1.双 D 触发器 74LS74 逻辑功能测试实验双 D 型正边沿触发器(带预置和清除端)74LS74 管脚图如下图 3.1 所示:图 3.1 74LS74 管脚图5双 D 触发器 74LS74 中

11、一个触发器功能测试。(1)将 CLR(复位) 、RP(置位)引脚接实验板上逻辑开关输出,Q、Q 引脚接逻辑状态显示灯,改变 CLR、RP 的电平,观察现象并记录 Q、Q 的值。(2)在步骤(1)的基础上,置 CLR、RP 引脚为高电平,D(数据)引脚接逻辑开关输出,CK(时钟)引脚接单次脉冲。在 D 为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情况,分别按单次脉冲按钮,观察现象并记录 Q、Q 的值。实验接线图、测试步骤、测试结果图 3.2 74LS74 测试图 1 图 3.3 74LS74 测试图 2图 3.2 和图 3.3 是测试 D 触发器的接线图,K1、K2、K3 是逻辑开关输出,LED1、LED2是逻辑状态指示

12、灯,AK1 是单脉冲按钮,1kHz、10kHz 是时钟脉冲源。测试步骤及结果如下:(1)CLR=0,PR=1,测得Error!=1,Q=0。(2)CLR=1,PR=1,测得Error!=1,Q=0。(3)CLR=1,PR=0,测得Error!=0,Q=1。(4)CLR=1,PR=1,测得Error!=0,Q=1。(5)CLR=0,PR=0,测得Error!=1,Q=1。(6)CLR=1,PR=1,D=1,CK 接单脉冲,按单脉冲按钮,测得Error!=0,Q=1。(7)CLR=1,PR=1,D=0,CK 接单脉冲,按单脉冲按钮,测得Error!=1,Q=0。根据上述测试,得出 D 触发器的功能表如下:输 入 输 出RP CLR CLK D Q Error!L H X X H LH L X X L HL L X X H HH H H H LH H L L HH H L X QO Error!0R11D2C13S45 6UA74LS74LED2LED110kK2 K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