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对外战争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7577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朝的对外战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朝的对外战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朝的对外战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秦朝的对外战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秦朝的对外战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朝的对外战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朝的对外战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本身的发展和其相互间联系的日益加强,是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而统一局面的出现和秦皇朝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使我国开始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在我国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很早就生息着一个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越族。越族由于族属众多,种姓互异,各部族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故又称之为“百越”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 。其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

2、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 ”“粤”即“越” 。越而称百,可见其聚处之广,种姓之多。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于越:一作於越。以先秦时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一带。其民“剪发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建立的。越王无强时,楚威王兴兵伐越,大破之,杀无强,尽取其地。从此,于越便逐渐分离, “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 223 年) ,秦将王翦、蒙武率兵灭楚。次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的于越, “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

3、今江苏苏州) 。郡下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以后,秦始皇巡游会稽,曾亲临于越, “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文六, 立于越东山上”。又曾徙越民于乌程、余杭等地。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黟、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从此,于越便和正在形成中的汉族逐渐融合,于越文化也和中原文化趋于同一了。2 回复 1 楼 2012-07-22 10:49 举报 |我也说一句政令天下 江明奇 秦左庶长 8 东瓯和闽越:东瓯亦名瓯越或东越,以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闽越以今福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江流域及其沿海岛屿上。

4、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 ”其民“处豁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 ”东瓯和闽越,均为于越之分支,也都有“剪发文身”的习俗。但其各自分立,互不相属。战国末年,首领为越东海王摇和闽越王无诸, “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并六国、降于越之后,继续进攻闽、瓯地区,遭到东瓯、闽越人的反抗,经过激烈的争战,秦除其王, “皆废为君长,以其淮南子齐俗训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秦始皇本纪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汉书严助传 。史记东越列传 。地为闽中郡”,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 。南越和西瓯:主要分布在岭南的广东、广西一带。亦泛称扬越、外越,又曰陆

5、梁。唐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云:“渭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 ”张守节亦云:“岭外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 ”岭南越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交往。相传尧曾“申命羲叔,宅南交”,舜曾“南抚交趾”。这里所说的“南交” 、 “交趾” ,就是指的岭南一带。商周以后,中原华夏文化逐渐传入岭南,岭南之特产奇珍,如珠玑、玳瑁、象齿、翠羽,以至“越骆之菌” 、 “南海之秬” ,也先后传入中原地区。在这长期民族交往的基础上,至有秦一代,岭南终于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复 收起回复2 楼 2012-07-22 10:50 举报 |我也说一句政令天下 江明奇 秦左庶长 8 秦始皇在兼并

6、六国,建立封建皇朝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开拓岭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当时,始皇使尉屠睢发兵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 ,一军结余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 ”秦军兵分五路,水陆并进,但抵达南岭后,却遭到了南越和西瓯人的顽强抵抗。史称:越人逃入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日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秦兵大破。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秦军经过残酷而持久的激战, “三年不解甲弛弩”,才打败南越,攻占了番禺。但西

7、线的军队仍继续受到西瓯人的阻击。特别是军粮的转运受阻,致使秦军粮食匮乏,无力作战。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秦始皇乃命监御史禄(史称监禄或史禄)凿渠通道,修成了灵渠。灵渠,又名零渠。以其曾部分利用灵(零)河水系的原有河道,故名。因开凿于秦,一名秦凿渠。又因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城附近,故近代或称之为兴安运河。灵渠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渠道,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和北渠等工程构成。铧嘴是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用巨石叠砌而成,前锐后钝,形似犁铧。这是引湘入漓的关键工程,它有效地使湘江一分为二,一支顺南渠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渠总长三十四公里,是灵渠的主体结构,是贯穿湘、漓二水的通道

8、。在铧嘴尾端还筑有“”字的大小天平石堤,起着蓄水、溢洪,调剂水量的作用,能保证整个工程发挥正常的效益。灵渠的兴修,是秦代南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历代以来,这项工作虽屡有修治,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史记东越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尚书尧典 。大戴礼记少间篇 。淮南子人间训 。汉书严助传 。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人间训 。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灵渠分湘入漓,北水南调,不仅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形成了更为合理的生态环境,而且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行范围,并为中原地区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灵渠大约修成于秦始皇

9、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 。这一工程的兴建,直接解决了军粮转输的困难。秦军得到沿湘江、经灵渠运抵岭南的大批粮饷与物资的接济,才得以深入西瓯,继续作战,杀其君译吁宋,基本控制这一地区。在此基础上,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征发尝逋亡人、赘婿及贾人继续“略取陆梁地”,即攻占岭南,并分置桂林(治今广西桂平附近) 、象(治临尘,今广东崇左境)和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郡,基本上统一了岭南。次年,始皇又谪遣“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与此同时,又曾征集一万五千名未婚妇女至岭南, “以为士卒衣补”;还一再大批地迁徙刑徒和内地民众到这里屯戍垦殖。据汉书晁错传载:当时是“先发吏有谪及赘

10、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 ”大批内迁民众南迁之后,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对于开发岭南,促进民族间的交往无疑是有积极的意义。回复 收起回复3 楼 2012-07-22 10:50 举报 |我也说一句政令天下 江明奇 秦左庶长 8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主要活动于蒙古高原和南至阴山、北抵贝加尔湖的广袤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工具的使用,匈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产生了私有,出现了奴隶制,建立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权。其最高首领为

11、单于。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等。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加之中原地区正处于战乱割据状态之中,因而匈奴奴隶主贵族时而侵扰赵、燕的边境,抢劫财物,掳掠人口作为奴隶。战国末年,赵名将李牧曾选练战骑武卒, “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迫使它一度“不敢近赵边城”。但以后由于内地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赵、燕北边的防御力量削弱,以头曼单于为代表的匈奴贵族统治者,便乘机占据了赵自阴山至“河南地” (今内蒙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的大片区域,并继续南下侵拢。这是对刚刚建立的秦皇朝北边的严重的威胁。为了解除侵扰,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本想在兼

12、并六国之后,立即出师北伐。但李斯却不以为然。他进谏道: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乾隆兴安县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匈奴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李斯的谏议,显然是不恰当的。诚然,北击匈奴遭到秦始皇的拒绝,但由于当时兼并六国的战争刚刚结束,秦皇朝草创伊始,大规模的对匈战争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秦始皇除委任蒙恬、王离、杨翁子加强对北边的屯戍外,在整个对匈奴的军事部署上,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还是

13、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真正的反击战是在秦皇朝建立五、六年之后才开始的。回复 收起回复4 楼 2012-07-22 10:51 举报 |我也说一句政令天下 江明奇 秦左庶长 8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 215 年) ,他巡视北边,亲临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 。这时,一方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秦的反击时机已经成熟。适逢燕人卢生使入海求仙后还咸阳,以鬼神事,曾奏录图书,云:“亡秦者胡也。 ”始皇以为“胡”人即匈奴,于是乃命蒙恬发兵三十万,大举出击。在反击战中,蒙恬的第一个目标是收复河南地。他采用集中兵力,穷追猛打,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 “若鸷鸟之追群雀”,很快就收复了河南地

14、以及榆中(今年蒙伊金霍洛旗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接着,他率军渡过黄河,乘胜追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 ,进抵高阙。高阙即今内蒙临河县北的狼山口。这里山脉中断, “两岸双阙” ,地势险峻,原是赵的军事要地。秦军夺回高阙后,又收复了阳山和北假(均在今内蒙乌加河以北和乌梁素海一带) ,直抵阴山一带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分设三十四(一作四十四)县,重新建立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 ,使其统辖北抵阴山,南至“河南地”北(今河套北部)西过大河,东邻云中(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南)的大片边地。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 “实之初县”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 ,进一步增加

15、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 211 年) ,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秦皇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 ,被迫“北徙”十余年。故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称其“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说:经蒙恬反击之后, “匈奴势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与破坏, “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

16、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这对于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这些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护包括匈奴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盐铁论伐攻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匈奴列传 。贾谊:新书过秦 。盐铁论伐攻 。史记匈奴列传 。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