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57558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畜牧振兴规划(2011-2015) 为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办发201033 号)精神,制定本规划。一、产业现状(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全省畜牧业产值、肉蛋奶总产量、畜产品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9 年,肉类总产 684 万吨,禽蛋 378 万吨,奶类 258 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 1/10。畜牧业产值 1684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28%。饲料加工企业 1460 家,工业饲料产量 1690 万吨,产值 575

2、亿元。兽药生产企业 255 家,产值 44 亿元。全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 2000 多家,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 895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38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27 家,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 1300 多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产品深加工率 40%,产业化经营覆盖率超过 60%。畜产品加工与初级畜产品产值基本达到21。全省获得出口注册的肉类加工企业 163 家,畜牧外资企业 1580 家,产品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畜产品正常年份出口创汇 20 多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禽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50%以上,兔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90%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富裕农民、推动农业农

3、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畜牧业生产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东西差距较大,仍存有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饲养形式。二是畜禽饲养效益不高。我省畜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8 个百分点。三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疫病、药残、人为添加非添加物质发生的机率加大。四是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五是社会化服务不完备。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投入品供应体系没建立,检验检测体系不配套,技术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发达,产销衔接不紧密。六是扶持政策不完善。现有投向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政策性金融支

4、持力度不够,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三)面临的形势。今后几年是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作为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产业,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推进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消费需求看,当前,我省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畜产品消

5、费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对优质畜产品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从饲草饲料资源看,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连续 7 年增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年产大约 7000 万吨秸秆。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大量棉籽饼、菜籽饼和食品工业下脚料等,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

6、营、品牌化创建、科技化支撑,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再创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相结合。以“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为主线,按照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二是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功能,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支持畜牧业发展。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

7、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开发。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经营主体和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社和各种中介组织,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坚持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全面考虑动物防疫、环境保护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发展规律,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发展与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标。(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900 万吨、420 万吨、800 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以上;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 万吨,产值 9

8、00 亿元;兽药产值达到 55 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以上;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 2500 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 200 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85%,畜牧养殖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达到 60%,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量的 60%以上;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 4000 亿元,与畜牧业产值比达到 21;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三、发展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按照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的原则,围绕建设六大体系和八大工程

9、,未来 5 年,重点支持“七大领域”和“五大产业区”建设。(一)七大领域。1.良种繁育。重点扶持省级种公牛站,猪、兔、牛、禽、羊、特种动物等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种畜禽品种的监测,提高良种选育、推广使用能力。支持200 个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基础设施和 150 个县级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扶持 10 家大型畜牧企业从事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不断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缓解对外来畜禽品种的依赖,实现地方良种国际化。构建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制种供种水平。2.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鼓励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争创驰名商标和中国

10、名牌产品,通过实施“五个十品牌创建工程”(培育“十大地方畜禽品种”、“十大畜产品品牌”、“十大饲料品牌”、“十大兽药品牌”、“十大出口知名企业”),努力建设畜牧业品牌大省。加大畜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鲁西牛、渤海黑牛、莱芜黑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德州驴、寿光鸡、汶上芦花鸡、鲁西斗鸡、豁眼鹅、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山东黑牛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具有山东特色的畜禽品种;支持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养殖和深加工,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支持德州扒鸡、高唐驴肉、莱芜香肠、单县羊肉汤等传统地方食品

11、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引伸畜牧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3.标准化生态饲养。按照“统一标准、规模饲养、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支持 5000 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快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确立现代养殖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动物防疫、监测、检疫监督体系,建立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机制。加强道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完善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加强动物隔离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加快推进无规定

12、动物疫病区建设和评估认证。加强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5.畜产品质量监测。支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新建省级畜牧环境检验检测实验室,扶持一批区域性及县级饲料、兽药、畜产品、牧草等公益性检验检测实验室改善条件。支持已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改造,确保乳品质量安全。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6.科技研发与推广。按照超前研究一批、开发转化一批、推广应用一批的原则,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支持畜牧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联合,发展生物高新技术和新型兽药、饲料等产品,不断提高

13、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经济杂交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技术和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等。7.畜产品市场信息。支持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搞好软件开发,建立畜产品价格、市场供应等信息发布制度。支持大型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推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现代畜产品交易方式和物流体系。深化与沪杭宁、京津塘地区产销合作,组织产销对接会、产品订货会。逐步增加长三角地区生猪、家禽及其产

14、品,京津塘地区生猪、牛羊及其产品供应量,不断扩大国内高端消费市场占有率。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稳定和巩固日本、韩国等传统出口市场,扩大欧美、东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构建我省畜产品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二)五大产业区。1.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在胶南市、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即墨市、滕州市、广饶县、招远市、蓬莱市、烟台市牟平区、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诸城市、昌邑市、高密市、安丘市、昌乐县、文登市、荣成市、莒县、临沂市兰山区、平邑县、费县、德州市德城区、禹城市、临邑县、阳谷县、莘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等 32 个县(市

15、、区),大力发展肉禽(肉鸡、肉鸭)等标准化规模饲养,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畜产品出口基地。主攻方向:加快肉禽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支持 100 个肉鸡、肉鸭和鹅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 50 个高标准无公害肉鸡生产基地,20 个肉鸭生产基地,5 个肥肝鹅生产基地建设。从事肉禽饲养、加工与销售一条龙服务的 30 家企业全部通过 ISO9000 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起禽肉制品生产的 HACCP 质量管理体系。彻底解决疫病和药残,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发展目标:到 2015 年,该区域肉禽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禽肉产量达到 300 万吨,年均增长 5

16、%以上;肉禽年存栏量增加 3%,年出栏量增加 5%;肉禽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 60%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品牌禽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域禽肉产量的 80%以上;肉禽产品出口率提高到 20%以上;无公害标准生产基地出栏肉禽达 7亿只。2.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以诸城市、高密市、寿光市、安丘市、临朐县、曲阜市、梁山县、泗水县、汶上县、兖州市、邹城市、滕州市、枣庄市薛城区、莒南县、沂水县、平邑县、沂南县、郯城县、莱芜市莱城区、新泰市、宁阳县、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章丘市、济南市历城区、济阳县、商河县、济南市长清区、齐河县、乐陵市、禹城市、陵县、莱西市、胶南市、即墨市、胶州市、单县、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曹县、邹平县、莒县、阳谷县等 43 个县(市、区)为优势主产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养殖模式,提高规模化水平。主攻方向:以推广自然养猪法和“洋三元”生猪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发展适度规模饲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猪肉质量和生产效率,努力把鲁中地区建设成为供应京、津、沪、杭等国内大中城市猪肉产品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