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50800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案例与反思山东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七单元:制作标本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中心小学 王海伟一、案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让学生数一数,黄星、蓝星、红星的颗数,口 头列出算式,并回答“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什么方法 计算。(二):自主探究,质疑解疑1、教学“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1)学生自主提出问题。(2)提问:要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3)利用找出的信息同位合作,用学具摆一摆“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 。(4)提问:求 2 的 3 倍是多少就是求什么?(5)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算式)(6)小结

2、:我们求“林杰用了多少个 贝壳”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板书课题)2、解决“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1)提问:林杰用了 6 个贝壳, “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你会计算吗?请你赶快摆一摆,算一算。(2)提问:谁来说说“王晶用的 贝壳数是几的几倍” ?(板书)(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算式)(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画一画。第一小题,五星有三颗,圆的个数是五星的 3 倍,请大家根据五星的个数在练习纸上画出圆的个数。第二小题,正方形有四个,三角形的个数是正方形的 2 倍,画出三角形的个数并列出算式。2、拍手游戏。A、师 拍 1 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 2

3、 倍。 ”B、师 :现在 换你来说规则 ,我来拍手。生拍 3 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 2 倍。 ”师拍 6 下。C、男女生比 赛:师拍两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两倍”师拍两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 3 倍。 ”师拍两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 4 倍。 ”师拍两下, “你拍的下数是我的 5 倍。 ”给拍手拍对的学生发智慧星,并指生列算式。3、抢答比赛。规则:请你听到题目后,迅速的举起你的答案卡片念出得数题:2 的 4 倍是多少?8 的 3 倍是多少?4、涂一涂。小组合作,涂一涂,使红球的个数是绿球的 5 倍,比比哪组涂的方法最多。汇报交流(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的

4、几倍是多少” ,用什么方法计算?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师:课下请同学们根据 86 页连环画编数学故事,提出问题并解答。二、反思:“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这一学习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 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 一教学模式 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学习“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 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基本参照的数量是“2”,并且 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

5、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学生是在表内乘法、表内除法、 “倍“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因此, “倍” 的概念已经建立, “求几个几是多少 ”学生也已掌握,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实际上就是运用“求几个几” 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旧知代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一定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并在信息技术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具有能利用网络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会根据课件编应用题并解答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即是在师生平等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努力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自我观察、共同思考、主动改正过程中自发自觉地将解决问题行为内化为自身需求,并放手让孩子根据多媒体质疑,自主解决,真正实现了学习自主性。作业的设计也注重了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持续,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发展切实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