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47973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安“提古佬”还能复活吗第一次听到“提古佬”这个名字,是在去年 5 月下乡到兰坊长乐儒会村采访的时候,那次采访给我带来的伤痛可能终生难以愈合。当时我费了一番气力才从几位老人的嘴里得知提古佬就是木偶戏,其中一位叫胡太毛的老人,现年 70 岁,是目前高安提古佬唯一的嫡系传人高安木偶戏的传人终于浮出水面了,我久违的惊喜不由溢于言表,谁知老人对我们说,真正从他父亲手里学会了表演提古佬的是他的哥哥胡贤雷,胡贤雷于前几年已经去逝了。我的心随即又隐隐作痛,再一次感到我们文化的痛失但我不死心,希望老人能说出一些提古佬的表演技巧和方法,老人说,他只学会了四根线,只会表演开场戏“提虎狮”,即开戏前由他提着虎狮之类

2、的吉祥木偶在台前向前来看戏的观众致敬。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能表演十多根线,光一个大姆指就能操控四五根线。他们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空城计、刘备招亲、关公审案、薛刚反唐、徐策跑城、赵康胤千里送京娘、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按照高安地方习俗,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要请戏班子到祠堂里唱木偶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时有生孩子、做寿辰、办喜事等也有请木偶戏祈福免灾、娱乐庆典的,到了七、八月份以后,如七月廿四开庙日和各地不同日子的社火日、擎菩萨日、抬许仙日等则是木偶戏演出的高潮。我问:“解放后,你们家的木偶戏还演过吗?”“演过啊,年年都演。”老人动容地说,“一九五二年,我哥带着戏班子参

3、加宜春地区比赛,还得了奖呢!”从老人的神态里,我看到了他对胡家木偶戏的欣慰和悲哀。高安民间称之为“提古佬”(或称“提木佬”)的木偶戏,据高安史料记载自明代就非常盛行,并且与外地有着显著的不同的特点,木偶的形体较大,有半人之高,用提线操作在舞台上表演,木偶艺人则藏于布后敲锣打鼓,又说又唱。这种与地方传统的宗教活动关系密切的演出自然逃脱不了“文革”那场浩劫,胡太毛的父亲被活活整死,高安所有的木偶戏从此消声匿迹一个珍稀的民间剧种从自在高安走向消亡。我接触文化工作不久,就有省文化厅的一位老专家,嘱咐我好好调查一下高安的木偶戏,他说高安木偶戏不仅是高安的一项文化遗产,更是高安的一块民间文化瑰宝。我曾经顺

4、着文化局档案里早年所记载的十几位木偶戏艺人的线索,调查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一无所获,这次有了一个活的线索,又顺着胡太毛所说的木偶的制作工艺线索寻找,还是令人失望。“昔人已乘仙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在高安历史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的高安“提古佬”,如今已成了历史的烟云,只能永久地埋藏在高安民间文化的记忆深处。也许,在高安要诞生一个新的木偶戏并不难,但带有高安泥土味的“提古佬”能真的复活吗?(原载宜春日报)高安市文化馆:丁国云2011、2、24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一,已普查项目。去年五六月配合省文化厅工作部署,文化馆分成五个组利用十天时间在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抽样调查,调查到存活于高安民间的非物

5、质文化遗产项目有 400 多项,其中民间文学有 200 多项,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民间工艺制作、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门类项目有 100 多项。如果全市自然村的调查覆盖面达到 100,毫无疑问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远不止这个数目。非遗普查工作去年获宜春先进,非遗专职人员丁国云获省个人先进。二,已整理项目。自 2004 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市文化局和文化馆调查整理,市政府已行文公布两批41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 1 项国家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5 项省级保护项目(高安道情、高安字门拳、高安腐竹制作技艺、土城斗牛和上湖灯彩

6、),和 8 项宜春市级保护项目(6 项省级以上保护项目之外,另加碗灯舞和旺年麻糍制作技艺);另处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是高安民间故事、十番锣鼓、八百洞天传说、枫岭传说、朱轼故事、高安民谣、高安谚语、高安花鼓、荷岭石雕技艺、高安民歌、开茶园歌、茶灯、蚌壳灯、板凳龙、挂面制作技艺、纸扎技艺、三糖制作技艺、瑞酒制作技艺、田南老酒制作技艺、蓝坊寿酒制作技艺、粉皮制作技艺、明笋制作技艺、腌蛋制作技艺、皮蛋制作技艺、上梁民俗、九道婚俗、春节习俗、上寨庙会、礼港庙会、九月二八民俗、号船、龙舟赛、舞狮。三,已确认传承人。在申报工作中,已得到省文化厅和文化部批准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 8 人,其中国家级项目 2 人(

7、高安采茶戏彭金花、褚凤荣),省级项目 6 人(高安道情金世凤,吴斌文;高安字门拳毛永贵;高安腐竹制作技艺黄雪平;上湖灯彩杨书元;土城斗牛熊贤流。)四,工作开展。2006 和 2007 年,文化局从下属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杨吉锋、徐福安、丁国云、邓双燕等五人非遗工作组,成功申报高安道情和高安采茶戏两个省级保护项目。之后该项工作交付给文化馆。上面要求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机构并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我市于去年编委批文增挂“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牌子,但没有批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主要由文化馆副馆长丁国云一人在承担。该项工作包括统计、报表、采访、写作、整理资料、制作申报

8、文本、摄制图片光盘等繁杂工作,丁国云经常加班加点,并开着私车下乡采访,高安的非遗工作还基本上走在全宜春的前列。原来文化馆安排了两位人员协助工作,但都以不懂非遗为由拒绝了从事该项专职工作,只能临时从旁协助。去年五六月份全馆人员参加下乡普查,覆盖面达三分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文化馆工作人员因专业不对口,其他工作人员确实无法参与专业要求较高的非遗工作。五,工作经费。市里共下拨 8 万元用于非遗专项经费,其中2006 年申报高安采茶戏和高安道情等工作时拨了 3 万,去年普查时拨了 5 万,2009 年申报四个省级项目的钱是动用了省里下拨的高安道情保护经费 4 万元(省里共下拨项目保护经费 18 万

9、元,即高安采茶戏,高安道情和上湖灯彩保护经费各 6 万元到文化局,2009 年文化局拨了 4 万到文化馆用于四个省级项目申报,2010 年上湖灯彩保护经费 6 万元全部拨到文化馆账上。)六,项目保护。目前的项目保护还仅仅停留在调查、整理资料之上,还没有下拨非遗专项资金(文化局对各乡镇的文化专项经费除外)到项目和传承人身上用于开展活动和其它保护工作。七,项目生存现状。国家级项目高安采茶戏是市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项目保护和开展活动状况良好。高安道情盲艺人曲艺队每年在市里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下乡演出 200 多场,20 多个盲艺人基本上能够维持生计,但要进一步发展就没有能力。其它四个省级保护项目基本

10、处于原生状态。共同的问题是:一是青黄不接。现在民间项目的传承人基本在 70 岁以上,基本没有后续队伍。在农村 40、50 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没有人气和人力去支撑和完成民间文化项目保护和传承。二是经费紧缺。高安字门拳毛家队伍在黄沙镇政府的支持下经常性的开展工作,活动频繁,其他队伍如荷岭、上湖、灰埠的字门拳师们就基本上处于摊痪状态。土城斗牛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是祥符镇支持,去年农历五月十五,项目所在地分管领导自筹 3000 元开展活动。上湖灯彩的所在地上湖广福塘南村和丁家村有时利用春节期间自筹经费开展地方系列灯彩年俗文化活动。八,亟待抢救项目。目前高安还有几个亟待抢救的濒危项目,可以说是地

11、方的文化瑰宝,也是国家的文化瑰宝,有的已基本消亡,有的正在走向消亡的路上。如高安提古佬(即高安木偶戏,丁国云已于 3 月 3 日在宜春日报发表此项目文章),省文化艺术中心老专家万叶老师多次专程来到高安调查,说此项目是高安的文化宝贝,看能不能整理保护,但通过调查掌握了该项目全能技能的传承人都已去世,曾经参与的人没有能力传承发展。再如高安锣鼓戏,在高安的历史舞台上风靡了五六百年,是高安采茶戏的艺术精髓所在,承担该剧种传承的演出班子曾于解放初期调到奉新发展,但在“文革”中,该剧团已解散,如果高安锣鼓戏能扎根于养育它的高安,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枝与高安采茶戏媲美的艺术之花。据我们调查,高安民间主要是蓝坊还

12、有不少锣鼓戏老艺人,他们不但会唱锣鼓戏,而且保留有六十多个手抄锣鼓戏剧本。并且原参加奉新锣鼓戏班子的演员大部分还健在,地方戏老艺人今年 92 岁的杨炳辉经常向有关领导提出整理高安锣鼓戏的建议,如果我们给予一定的投入,这个剧种完全可以重新发展起来。表现高安道教舞蹈的碗龙灯,曾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表演获得一等奖和三得奖,目前只有黄沙两个老道士还健在,不过都是耄耋老人,一个现年 81 岁,一个 89 岁。还有十番锣鼓、五百钱也是高安特有的文化宝贝,十番锣鼓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五百钱却正在走向消亡。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与对策(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

13、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民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其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时代的主流是文化,振兴文化是振兴经济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综观整个欧美强大经济的阵容,其文化产业经济占据整个经济命脉的 80以上。众所周知,韩国经济的腾飞也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就是因为韩国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看准了打“文化”这张王牌,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来看,韩国的启动时间比中国整整早了十年这十年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相告的十年2003 年韩国将本属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联

14、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刺激中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高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赣西大地上闪耀了 2200 多个春秋,为赣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底蕴。高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目前列入市级保护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有 600 多处,既有古色古香之观,又有新奇秀丽之景,如果说高安这些有形的文化资源构成了高安一道璀璨夺目的文化风景,那么高安无形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站在这道文化风景之上的一位身披面纱的少女,在新的文化时代,这位少女犹抱琵琶半遮脸,她的美丽风姿并未展露出来。到目前高安列入市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5、41 项,这些“非遗”项目相对内涵深厚的高安文化来说还只是惊鸿一瞥。第一,高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优势。其一,资源丰富。我市自 2004 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市文化局和文化馆调查整理,市政府已行文公布两批 41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 1 项国家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6 项省级保护项目(高安采茶戏、高安道情、高安字门拳、高安腐竹制作技艺、土城斗牛和上湖灯彩),和 8 项区市级保护项目(6 项省级保护项目之外,另加碗灯舞和旺年麻糍制作技艺);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是高安民间故事、十番锣鼓、八百洞天传说、枫岭传说、朱轼故事、高安民谣、高安谚语、高安花鼓、荷岭

16、石雕技艺、高安民歌、开茶园歌、挂面制作技艺、纸扎技艺、三糖制作技艺、瑞酒制作技艺、田南老酒制作技艺、蓝坊寿酒制作技艺、粉皮制作技艺、明笋制作技艺、腌蛋制作技艺、皮蛋制作技艺、上梁民俗、九道婚俗、春节习俗、上寨庙会、礼港庙会、九月二八民俗、号船、龙舟赛、舞狮。据了解,前两年浙江韵兴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挖掘整理 100 多项作为重点保护项目,韵兴因此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国家也因此划拨数百万的巨资对韵兴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高安的建制历史与韵兴大致相同,高安人都说高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那么蕴藏在高安城乡的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今年 46 月,市文化馆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深入全市各乡镇自然村进行全面的走访调查因条件有限,自然村调查覆盖面大概占三分之一调查到存活于高安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 500 多项,其中民间文学有 300多项,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民间工艺制作、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门类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