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3747644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反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是四上第二单元第二节课,虽然这次教材改动比较大,但这部分内容仍保留了下来。我在学校教研组开课时选择了本课,一方面因为这堂课是这个单元中比较重要,活动比较多的一堂课;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在两年前,我也是以这个教学内容作为组内研究的课,我想选择同一内容,对前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研究,在不断地比较和反思中使我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案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愿望,然后揭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如下:1、使物体发出声音让学生自

2、己动手制造声音,想办法让那些原来不发声的物体发出声音,引导学生一边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一边思考:这些物体在我们用力按住、弯曲、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而当我们敲击或拨动它们之后,它们就能发出声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和道理呢?在实验中,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使物体产生声音。2、观察发声的物体在学生带着“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观察发声的物体和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最后让学生一起试试,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会发声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停止振动它就不发声了,物体发

3、声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在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特别逗,说“我不同意,人说话的声音就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但更多的同学表示不理解。这正好是我下一个环节设计的所教学的内容,使我的教学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的内容。3、了解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学生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猜测人说话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位学生的伯伯是教初中科学的,孩子在伯伯的引领下,平时课外书看的比较多,他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原以为他只会说从书上看来的,谁知他说可以证明的,我就让他到上

4、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然后让其他同学带着疑问,跟着这位学生把手放在喉咙处,试发出声音,感觉振动。通过个别同学的演示、同学们的实践和讨论,同学们都能够知道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4、课外延伸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和“声音是怎样让我们每一个人听到的”是我们本节课教学外的任务。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后,我布置了拓展性的课外作业: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二个: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二是让学生课外去图书室或网上查一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反思】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

5、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包括和教师)的讨论切磋。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同学们大多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正因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

6、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应遵循儿童认知活动的规律,依据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感知发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延伸拓展。这节课我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2、抓重点,破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

7、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靠振动发出声音,故在学生制造声音这个活动环节上,我舍得化时间让学生动手自己做一做,化时间进行讨论研究,使得学生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另外,在学生活动时,我也更注意教师的引领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人说话是因为声带在振动,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多学生课后查阅了资料,自己进行实验,还和我进行了探讨。我们说,科学能力的培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总目标中的体现。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那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我们教学生学会了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可以认为实现了教学目标呢?远远不是。我们还要训练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只要我们老师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