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730799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反腐网络建设的思考李世鹏提要网络的发展对我国的传统反腐格局带来很大的冲击 ,如何适应新形势,从传统工作模式的习惯中转变过来,迎接网络时代对反腐倡廉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大力加强反腐网络建设,打造新的反腐倡廉平台。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和监督系统。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构筑反腐倡廉网络“防火墙”,减少网络反腐的负面影响 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网络做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使世界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剧烈地改变了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对我国的传统反腐格局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从传统工作模式的习惯中转变过来,适应新形势,迎接网络时代对反腐倡廉的思维方式、领导

2、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 ”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反腐倡廉网络建设深层次的问题,引导网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前,主要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反腐网络建设,打造新的反腐倡廉平台。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 网络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 34.3%的规模,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

3、到 4.57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 3.03 亿,网络受众面已经超过了传统信息媒体,成了民间舆论的集散地和人们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最大平台。通过网络推进和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腐倡廉离不开网络,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更必须依靠网络。而我们在反腐倡廉的宣传网络的建设上显得重视不够,在软硬件建设、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上都显不足。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加强反腐网络的建设,大力加强反腐倡廉的网络宣传,打造反腐倡廉的网络宣传阵地,打好网络反腐的主动仗。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造性地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占领互联网这个重要的舆论

4、阵地,使网络成为反腐倡廉文化的新型载体、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渠道。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升整体网络宣传教育说服力和影响力。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政务网站,通过网络,面向社会做好宣传工作。一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纪委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时,及时发表网络评论文章进行拥护,通过贴近网民的思想实际,采取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正面的声音能够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从而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网民思想中先入为主、生根发芽。二是要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制度。纪检监察机关是掌握反腐倡廉相关信

5、息的权威部门,网民对纪委的声音既期待又信任。纪检监察机关要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在网上进行信息发布,公开事情真相,做好解释和跟进报道。利用网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普及党纪法规,报道纪检监察工作动态,反映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三是利用网络全面铺开反腐倡廉的专业知识教育,使之成为纪检干部业务交流,提高工作技能的良好平台。在具体运作中要借鉴社交网站的运作方式,通过网络互动等各种方式与网民交流和沟通。如在纪检监察网站上开设聊天室,定期由网站管理员与网民“互动”;适时举办网上反腐倡廉论坛,开设反腐博客、反腐虚拟社区等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虚拟世界的沟通推动现实工作的效果,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

6、围。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和监督系统。由于网络超地域超时空的特性,使得信息的发现、采集、传播变得非常迅捷,而且不受环境、地域、时间的影响。网民分布地域和行业广泛,遍布于每一个阶层和角落,通过网络监督可以使监督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常常对腐败分子以客观的致命一击,使腐败分子无处可藏、无力可施。网络的交互性还可以使举报者与处理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及时补充新的证据,使举报更加迅捷和准确。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举报者避免受到打击报复,通过网络广大群众的呼声不仅得到了有效表达,也实现了自己的权利,因此大受群众的欢迎。网络力量在对党员干部的反腐监督等方面已经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网络已成为广大群众表达诉

7、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 2009 年通过问卷调查,在“您认为哪个渠道最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选项中,选择“网络”的比例位居第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网络举报和曝光很多还是通过非官方的网站和论坛进行,通过民间的舆论压力来达到是腐败分子落马的目的。我们要充分重视网络举报和网络监督工作,下大气力健全官方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加大现实查处力度和深度。继续构建和完善方便快捷、统一有序的更加高效、安全的官方网络反腐和监督、举报平台。提升官方网络举报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使法定网络举报平台的特殊优势得到切实发挥。为网络举报和监督建立通

8、畅、高效、规范的体制内主渠道,把网民的自发监督和举报热情引导到体制内来,更好地吸纳和整合民间智慧来推进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对于群众通过网络投递的各种举报,要高度重视,确保诚信,予以保护。大力引导和发挥网民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将网民反腐纳入反腐大框架,逐步在民间推动力和官方引导力协调下,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司法监督良性互动的态势,构建反腐倡廉立体化格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构筑反腐倡廉网络“防火墙”,减少网络反腐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对于社会进步的确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得不看到事情的反面。由于绝大多数网民都处于匿名状态,即使有过激言论和行为也很难追究其责任。在这一

9、环境下,网民容易偏激,容易丧失自制力。网络举报投诉可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因素,甚至会出现过激和极端的行为,容易形成人身攻击和诬陷,造成反腐工作的戏剧化和闹剧化,给反腐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正是因为网络的某些特征,成为别有用心者激化矛盾、蛊惑人心的工具,成为敌对势力用来破坏社会秩序、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渠道。在伊朗、突尼斯和埃及利比亚的政局变化中,网络甚至左右了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而腐败问题关注度高,民愤大,更容易成为被利用的话题和突破口,对现实社会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对于网络传播过程中如何甄别真假、对错,就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把关人” 体系,从而趋利避害,让网络传播真正为我

10、们的社会进步服务。纪检监察部门要在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网络的有序运转的同时,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反腐工作的研究,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网络技术水平和甄别信息能力。全面组建专职网络评论员、舆情监督员队伍,下气力完备自身的监管体系。在加强并关注官方反腐网络建设的同时,要高度关注非官方举报和曝光途径,时刻关注有影响力的社区论坛、网站、博客中网民反映问题和情况的帖子。及时了解、跟踪本区网络反腐倡廉舆情动向。关注网络涉腐热点和动态,及时发现协调和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和接纳网络中出现的热点问题 。对影响大的网络反腐热点要及时进行有效引导、分流和承接。对网民监督所涉案情,要闻腐而动,正面回应。各级纪

11、检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认真鉴别这些线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准确无误的线索,可以顺藤摸瓜,及早查清事情真相,及时予以公布,避免因官方不能及时答复,导致一些人利用极端的方式炒作造势。对那些无中生有的不确切信息,也要及早澄清,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给受害的当事人提供应有的保护。对网络上歪曲党和政府的错误言论及时加以纠正和驳斥。要及时反击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和煽风点火,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构筑反腐倡廉网络“防火墙” ,减少网络在反腐方面的负面影响,不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把管理网络的职能部门、当地的各大网站动员起来,主动加入到网络反腐的联动机制,制定一套联合宣传、公安、检察等多部门

12、参与的信息共享、协同反腐的工作机制,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同级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反腐舆情快速反应体系。逐步向网络反腐的法制化、规范化迈进,形成管理网络的合力,使互联网成为反腐倡廉的“利器” ,保障网络反腐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建立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对网络舆情工作推诿、扯皮,不负责、不作为,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严肃问责。确保网上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将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为网络反腐提供提供动力支持和保障。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关乎纪检监察工作长远发展的文化工程、是一项关乎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是一项关乎和谐稳定的社会工程、是一项关乎执政能力的重点工程。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和管理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只要加大领导力度,强化政治责任,落实保证措施,增强工作合力,就一定能形成反腐倡廉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